亞馬遜“移情”海外購,7月關停中國電商服務, 是策略還是敗退?

亞馬遜官方針對此前的媒體報道的亞馬遜將退出中國市場一事做出了回應,“亞馬遜始終對中國市場有著長期承諾。在現有的良好業務基礎之上,我們將繼續投入並大力推動包括亞馬遜海外購、亞馬遜全球開店、Kindle和亞馬遜雲計算等各項業務在中國的穩健發展。”

雖然在亞馬遜的公開回應裡,聲稱會繼續並加大力度投入中國市場的各項業務,但是種種跡象跡象表明,未來亞馬遜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令人堪憂。據有關門報道,在今日召開的中國區各部門員工會議中,亞馬遜中宣佈了調整和裁員這一決定。其中亞馬遜中國區總裁張文詡宣佈即將離職,效力於亞馬遜中國電商業務近三年的他,突然離職,是“揚長避短”的策略,還是代表亞馬遜在中國真的要“混”不下去了嗎?

亞馬遜“移情”海外購,7月關停中國電商服務, 是策略還是敗退?

可能是“早有預謀”

提到亞馬遜,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人人都會想到它的物流、它的雲計算、還有數據預算。這是亞馬遜具有的三大優勢。在亞馬遜的諸多業務中,AWS雲服務保持著強勁的增長,營收達到74.30億美元,同比增長45.3%,且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支撐著亞馬遜的營收。

雖然在中國業績平平,但是在美國,亞馬遜的地位卻是無人能撼動的。據亞馬遜2018Q4財報指出,該季度總營收為723.83億美元,超過市場預期的719.2億美元,同比增長20%;淨利潤為30.27億美元,超過市場預期的27.8億美元。與之相比,阿里財報顯示最新一季度營收170.57億美元,不足亞馬遜營收的1/4。那麼此次的退出中國市場事件,是否只是亞馬遜重新將重心轉回到美國、專注於電子書和亞馬遜雲AWS業務的策略呢?

亞馬遜“移情”海外購,7月關停中國電商服務, 是策略還是敗退?

迫於無奈的敗退

據相關媒體稱,亞馬遜早有計劃將在今年的7月中旬關閉中國國內市場業務,專注在中國銷售海外商品和雲服務等更高的業務,此決定從7月18 日開始生效,在未來的90天內關閉配送中心,並逐步減少對中國內銷售戶的支持。

一直以來,亞馬遜在中國所處的境地就較為尷尬。雖為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可是在中國的業績卻一直平平無奇,反倒是讓中國的淘寶、京東這些本土電商後來居上。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2019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海囤全球和天貓國際分別以13.2%以及24.0佔據市場份額前三,而第一位的是27.1%的網易考拉,在市場份額前五的電商排名中,並未見到亞馬遜的身影。

亞馬遜“移情”海外購,7月關停中國電商服務, 是策略還是敗退?

除了有淘寶、天貓這樣強勁的對手,盈利方式上的不當,也是亞馬遜在中國市場上失敗的重要原因。淘寶最主要的盈利來源與廣告和增值服務上,而亞馬遜則是通過商品銷售來獲取利潤。同一套營銷方式,即使是很優秀的營銷的方式,照搬過來中國,也有可能是不適用的。面對如此境況,亞馬遜不是沒有掙扎過,如2014年,亞馬遜希望通過“海外購”頻道力挽狂瀾,同時推出了“Prime”會員,最終也沒能替亞馬遜“挽回顏面”。

長期以來的失利,令得亞馬遜不禁思考,是否將重心放回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才是正確之道。亞馬遜是否真的要退出中國市場了呢?還是因為不敵馬雲等本土電商的攻勢,只好退守美國?你覺得,亞馬遜此番調整是它優化後的策略,還是迫於無奈的敗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