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朝五晚九”的考察

□記者 路子強 通訊員 張迪

日前,一輛滿載8人的大巴車凌晨5:00從高唐縣梁村鎮駐地出發,一路向東南方向直奔360公里外的日照莒縣。車上坐的是梁村鎮鎮長田維鵬,各管區書記以及部分村黨支部書記,他們此行的目的是響應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訴求,去莒縣招賢鎮西黃埠村參觀學習鮮花種植產業。

西黃埠村是鮮花種植專業村,800多個大棚種植鮮花。高唐也有蔬菜大棚,不就是把蔬菜換成鮮花嗎?有必要這麼遠地出自己的棚、進別人的棚嗎?不少人心裡犯嘀咕。一進西黃埠村,眾人開始“坐立難安”,固有思維開始“崩塌”。“基礎設施做得太好了。”還沒進棚,西黃埠村大棚基地平坦的硬化路和石砌的排水溝就給考察人員留下深刻印象。反觀自己的大棚基地,有些主幹道還是土路,排水溝不過是隨便挖深一點的土溝,下暴雨時大水倒灌進棚是常事。

產值更出乎意料。西黃埠村主要種植玫瑰、非洲菊,面積1400多畝,60%的村民從事鮮花種植,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大城市。年產鮮花上億支,年交易額在5000餘萬元,平均一個棚純收入6萬元。“這樣的收入遠遠高於高唐的菜棚收入,更不用說種植傳統的小麥、玉米、棉花了。”鮮花產業蘊含的“能量”讓考察人員感到震撼。

鮮花產業是如何形成的、品種是怎麼更新換代的、請哪些人做技術指導、市場如何拓展……筆記本、錄音筆、視頻、照片,記錄下考察人員的一個個疑問。“人家思想觀念新、種植模式新,我們缺少的就是改變。”打漁李管理區書記王棟在回程的車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回去後要召開群眾代表大會,把今天的照片、視頻給村民看看,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我們村一共才11個大棚,發展潛力很大,可以拿出一個棚先種玫瑰試驗試驗。”東屯村黨支部書記徐啟青說。“改變農民的觀念首先要抓住我們‘黨員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我們必須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理念,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好項目,不要‘削足適履’盲目上,更不要‘膽小怕事’不敢上。”田維鵬說。

一路走,一路議。返程中,暮色中的大巴車中討論聲沒有間斷,一直持續到晚上9:00回到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