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木棉袈裟的下落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寻找木棉袈裟的下落

木棉袈裟是佛教的顶级法宝,是代代相传的信物,是唯一能够领会佛旨的单脉相传的衣钵。其神话意义不次于基督教中的圣杯。

最初,释迦牟尼在将要圆寂之前召集众弟子,大家以为他要说法,都在静心等待聆听。佛祖却不言,只用手指拿起来了一朵花。所有弟子都不知所以,只有佛祖身旁的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觉得所有人中,只有大迦叶领会了佛法,于是就在涅磐前将般若波罗蜜心法和衣钵——木棉袈裟和饭钵单独偷偷传给了迦叶(迦叶是最早跟佛祖学佛的弟子之一,原是异教徒。年龄很长,曾经有教众500)。

这也是非常有名的拈花一笑的故事。

迦叶死前,将衣钵传与了阿难,即释迦的堂弟。迦叶和阿难都是常伴佛祖左右的顶级大弟子。因为在释迦牟尼之前佛教已有六佛,所以释迦牟尼自称第七代祖,迦叶为八代……如此相续传到了第28代菩提达摩。

达摩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达摩老祖,他于梁朝时来到中国传教,是东土“禅宗”的开创者,少林的开山鼻祖,佛教的单脉正宗。当然,达摩不是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比较公认的年代早在东晋。

达摩在中国传教,也把佛教的法宝——释迦的衣钵——木棉袈裟留在了中国,以作为佛法的信物。达摩把衣钵传给了北齐慧可、而后传给唐僧璨、传给唐道信、唐弘忍,由黄梅弘忍传至破为争议的六祖慧能。

自慧能之后,木棉袈裟便由此发生了很多传奇故事。以至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袈裟的归处。也从慧能开始,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分出了很多支派,但也再没有传衣钵的事情了。

最近读到敦煌本的《六祖坛经》,里面提到了很多木棉袈裟的蛛丝马迹。现将其摘录翻译并分析如下。

黄梅五祖弘忍传衣钵给慧能时曾经说“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这里非常有意思,当时慧能还没有剔发受戒。看来佛教也是不拘一格用人的)。

书中又描绘袈裟——然此传法袈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罗那,唐言第一好布。是木棉花做,时人布识,谬云丝布。

五祖传衣之后,让六祖慧能赶快回岭南,并亲自送他过江。

慧能走后,就有很多人追了上来。追的最快的就是一个姓陈的将军,后出家随弘忍,法号惠明。这个惠明禅师,俗名陈将军的追上慧能之后,慧能就把袈裟给了这个惠明。惠明却不要袈裟,只要听弘忍传给慧能的心法。慧能将心法告诉惠明后,惠明让慧能继续南逃。自己一个人守在那里。

第二天,后面寺里有数百人赶到这里。惠明对那些人说,他一路走来这里并没有见到慧能,向从南面来的人打听也没有见到,估计慧能还没到这里呢。于是那些人就返回去向北追。

惠明虽然得到了心法,但当时没法领悟,后来隐到庐山峰顶寺三年才参悟。

后来,慧能逃到了广州制旨寺。主持印宗法师和三个僧人在房间论涅磐经。因慧能在隔壁搭腔“不是旗在动,也不是风在动,是心在动”,印宗惊奇,散走他人,叫慧能过来。问是不是传五祖衣钵的南来之人,慧能说是。印宗请求见袈裟,慧能拿出来给他看。印宗当时顶礼膜拜,第二天召集了其他附近几个比较有名的寺里的主持,帮慧能进行了剃度受戒。

后归韶州曲县南五十里曹溪宝林寺。韶州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

神龙元年,即武则天刚刚还国于李显时,在新州(广东新兴县)为慧能建造了国恩寺。先天元年,那时已经是玄宗李龙基的时候。慧能让他的徒弟为他在国恩寺造塔,说他在第二年的八月即将圆寂。

在第二年七月的时候,塔造完,慧能召唤门人告别。所有人都哭泣,只有十几岁的小和尚神会不悲不泣。

当时有个叫法海的弟子就问慧能:“师父去后,衣钵要传给谁啊?”

慧能说:“我在韶关大梵寺说法,一直到现在所抄录流通,此部经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法宝,要辗转流通互相抄录传授,来广度一切的众生。你若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正法。你们现都明白我所给你们说的法,所以不须传这衣了。因为衣是表信的,而你们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都能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先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

达摩的传衣偈是:“吾本来东土,说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意思是“我本来到中国,是为传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我这一花将来会开五叶——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师,到时候就不须传此衣,只要传法即可。”

当初五祖对六祖也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由此可见木棉袈裟传到慧能处之后就没有再往下传。那袈裟保存在哪里了呢?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慧能圆寂。后曹溪门人把六祖的法身请回曹溪供养,用铁箍封头颈,胶漆封全身。放在神龛里。有一年一个贼来偷六祖的头,僧人们听到铛铛的砍铁的声音,出来的时候贼已经跑了。

慧能圆寂后,僧众们请大弟子行滔看守法衣木棉袈裟。

乾元元年(安史之乱的那年),皇帝曾经命令行滔带着袈裟到上都。行滔托词病老,让惠象和家人永和随刘楚江送袈裟到上都。后来行滔就去世了。赐永和在寺内出家,改寺号为国宁寺。

惠象和尚到上都送木棉袈裟,应该是住在总持寺。后来上表皇帝,年老欲归。皇帝准归。

后来,宝应元皇帝把袈裟送还给了曹溪。总共在总持寺放置了7年。

送来后放置在哪里呢?《坛经》书上好像还未曾提到。只是说六祖灭度之后,曾经亮度有人将袈裟偷走。但是不多一会,自己又送回来了,怎么贼想偷走但就是偷不去。

那到底袈裟后来传到哪里去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