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講究?

聖母程心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最後誰都沒能笑到最後,而是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統一了中國。三國的君王魏主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主孫皓則被封為了歸命侯。

我國古代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等級依次降低,而公上面的爵位是王。同樣曾經作為皇帝的末代君主,為何在封爵位的時候沒有一視同仁呢?


首先作為最先滅亡的蜀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因為他是敵國的君主,此時司馬昭也僅僅是晉王,劉禪的封號絕對不會封王而與司馬昭平起平坐,而當時敵對勢力僅僅剩下了東吳,為了給東吳做出一個投降有好待遇的榜樣,給劉禪封了最高的公爵,以此來號召東吳儘量投降。


而兩年後,司馬昭病逝,司馬炎繼承王位,就迫不及待的逼迫魏國末帝曹奐禪讓。雖然司馬氏陰險毒辣,壞事做盡,但對曹家後人還是相當體恤的。畢竟從人家手裡搶來了皇位,而且從司馬懿開始就受魏國大恩,司馬炎給了曹奐最高的待遇,封他為陳留王,並且車駕禮儀照常按皇帝待遇,奏章裡可以不用稱臣,看來司馬炎還是有點良心的。

而到了東吳,當時偏安一隅的東吳已經無法和西晉抗衡了,司馬炎統一中國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孫皓投降後,已經沒有需要安撫的對象,不用做樣子給別人看了,而且吳國投降比蜀國晚,投降的“功勞”不如劉禪,封為歸命侯,也能滿足司馬炎的膨脹心裡,歸命,歸命,看來天下一統還要歸命與我司馬家族啊。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如果認為我說得還有些道理,煩請動動小手,點波關注不迷路。


亮仔學史


三家歸晉,三家末代君王的封號各有不同,都帶有不同的政治目的。


陳留王——曹奐

魏國末帝曹奐是被逼主動禪位與司馬炎的,司馬炎建立了晉朝,從時局來說,這種兵部血刃的政權交接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司馬炎用了最少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成果。

司馬炎取魏建晉其實和魏國的曹丕取漢建魏如出一轍,都是逼迫羸弱的先帝禪位自己,但都非常優待前朝末帝,漢獻帝劉協被曹丕封為山陽公;曹奐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從爵位來說,曹奐的陳留王肯定比劉協的山陽公高,主要原因就在於魏代曹,晉取魏相隔時間太短,朝中大臣和民間都會有比較和說法。

司馬炎對曹奐的待遇是非常優厚的,不但保留天子待遇,甚至上奏勿需稱臣,司馬炎非常清楚司馬家幾代深得曹魏賞識,而且當時的朝局並不是鐵板一塊,甚至當時還活著的司馬懿的親兄弟司馬孚依然以魏臣自居,就更別說有其他臣子沒有想法了。

所以司馬炎封王爵與曹奐並且優待與他,以此換取朝中曹魏舊臣的心,確保朝局穩定,安定天下民心。

其實讓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是最難的,也是風險最高的,所以司馬炎用了王爵來封賞魏末帝曹奐。


安樂公——劉禪

三國時期,最先被滅掉的是蜀國,也是戰爭最為慘烈的,鍾會、鄧艾一前一後夾擊,鄧艾偷襲陰平,直取成都,劉禪開城門投降。

但是蜀國被滅後,益州並不穩定,連攻蜀的曹魏大軍(當時還是司馬昭掌權)內部先亂,鄧艾、鍾會先後被殺,蜀國的殘餘勢力依然有零星的抵抗。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既是對劉禪“此間樂,不思蜀”的回應,也是以公爵地位來安撫益州民眾,司馬昭真正的目的其實是對偏安一隅的東吳政權的招安。

雖然蜀國被滅,但天下未定,東吳政權依然與魏處於對抗狀態,司馬昭借封劉禪為公爵的政治態度以此來瓦解和消除東吳方面的對抗信心。


歸命候——孫皓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時期到了最後也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東吳政權最終是無法和實力強大的晉朝對抗的,司馬炎解決東吳還是很輕鬆,孫皓很快就投降了,天下重歸一統。

此時司馬炎封孫皓為歸命候,這個爵位又比劉禪低了一級,那是因為孫皓的投降只能算是順勢而為,對於整個時局來說不是決定性的,有點錦上添花的意思。司馬炎對於孫皓的封號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對自己天命所歸的滿足。

從以上魏、蜀、吳三國末帝的封號不同來看,司馬家是個非常注重實效的,用最高的禮遇來封賞解決最難問題的人,一切都是為了政治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魏蜀吳三位末代皇帝之中,魏國曹奐的爵位最高,被封為陳留王,吳國孫皓的爵位最低,被封為歸命侯。而蜀漢的劉禪則被封為安樂公。

陳留王、安樂公、歸命侯,三個爵位有何講究呢?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主要是為了安定益州

作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蜀漢,劉禪雖然舉家遷居洛陽,並且在洛陽頤養天年,但劉備父子經營了四十多年的益州,一開始卻不是很安穩。劉禪投降後,成都立馬就爆發了鍾會之亂,大亂的結果就是鍾會、鄧艾、姜維三人被殺,多人死於亂軍之中,鍾會家族中人被下獄斬首。

經過了成都之亂後,司馬昭開始重視“蜀人治蜀”的方針,將劉禪全家和之前跟隨劉焉、劉備入蜀的家族全部遷居到洛陽,把益州留給譙周等蜀土本地人治理。不過畢竟山高皇帝遠,朝廷的統治力度在益州向來不強,加上劉禪投降不久,又爆發過成都之亂。這時候的劉禪就可以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了。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取“安定享樂”之意,希望蜀地“安定無事”,劉禪“享樂無為”,給東吳做榜樣,讓益州士族安心。“安樂公”雖然有點譏諷的意思,但劉禪能得到“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的待遇,也算得司馬昭大方了。


封曹奐為王是要收買人心,封孫皓為侯則擺明了是羞辱

劉禪當了安樂公不久,司馬昭也就去世了,由長子司馬炎繼承晉王爵位,三年後司馬炎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封曹奐為陳留王。在曹奐之前的劉協,是被曹丕封為了山陽公。現在司馬炎封曹奐為王,爵位比劉協高了一等級,這中間也有點打曹丕臉、證明自己要比曹丕大方得多了的意思。

至於孫皓的歸命侯,則完全就是在看不起這個末代暴君了。在投降之後,孫皓雖然地位改了,但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個性卻沒改,懟完賈充懟司馬炎,見誰噴誰,在嘴皮上佔盡了便宜。也就是因為這樣,司馬炎還是決定給孫皓一個教訓。歸命歸命,光從封號來看這就是個侮辱,和宋太祖封南唐後主李煜為“違命侯”一個意思。

既然孫皓在嘴皮上贏了,司馬炎就要在精神和生活上打敗他。除了只給田地,讓他自己養活自己外,還給他起了個帶有侮辱意味的封號,讓這位暴君成為眾人的笑柄。



狐史首丘


為什麼魏是王,蜀是公,吳是侯,針對這個問題,我進行了如下整理。

蜀國是當時第一個被滅國的,其亡國君劉禪(就是被劉備摔傻的那個)被封為安樂公。

第二個就是司馬家的老熟人兼老上司曹魏,其皇帝曹奐“禪讓”亡國後被封為陳留王。

第三個就是隔著江河脈脈相望不得言語的東吳,其國主孫皓舉家西遷來到洛陽,被封為歸命侯。


正統地位

介於曹魏是正了八經的經過漢獻帝劉協的“禪讓”,下面無論誰想當老大,都得經過姓曹的人“禪讓”一下,以此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在線表達一下自己的皇位既不是偷來的,也不是搶來的,而是人家讓來的。

劉禪雖然祖上是漢高祖的後代,但是沒有經過漢獻帝的那麼一下撫摸,正統地位大大打折。至於江東孫吳……這段他只是來打個醬油的。

以此不難看出為什麼曹魏封王,蜀漢封公,東吳封侯。


親近關係

司馬家的根據地還是在洛陽,且司馬懿也是跟過曹操,曹丕一起打天下的人。司馬家族在曹魏前期一直處於給人打工狀態,隨便結了不少曹家的,夏侯家的,別的家的親家。社交圈也在曹魏這塊,包括陪他一起“禪讓”天下的人,都是魏國的人。這個時候天下你有了,然後老主人你封侯,後面的功臣你怎麼封?

至於給劉禪封安樂公,是為了安撫蜀地。並且給劉禪退休後的福利待遇可不低,僅比陳留王曹奐次了點。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

反觀後面來的小弟孫皓則沒有這樣子的福氣,僅給田地三十頃,錢五十萬,絹五百匹。後面剛搬新家的時候還被晉朝的權臣賈充嘲笑。


合併時間

作為一血蜀漢,首先起了開頭作用。

合併江東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孫皓作為被忽視的一方可想而知。

陳留王曹奐雖然是待遇最好的那一個,可是在人家漢獻帝沒當皇帝之前,乾的就是陳留王。對三位萬國之主,進行了三連諷刺。

陳留王梗,樂不思蜀,虛席以待。最硬核的是孫皓,正面肛過去,我也在江東那邊備了一塊席子等你呢。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竹林第八閒,位列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的寫手榜季軍,擅長魏晉南北朝歷史,同時也愛好八卦、漢服、填詞、視頻剪輯等等,我的人生格言是閒來有事!】


歷史中簡堂竹林第八閒


晉國司馬炎是竄去的魏國的政權,禪讓的,對魏國是最愧疚的,而且魏國也是三國中治理的最好的,相當於直接就竊取了魏國的果實,這個時候當然要給人家最高的待遇,皇帝下面直接就是王了!


蜀漢的後主劉禪,被封為公,最大的原因當然還是給吳國看的,這個時候吳國還沒有投降!其次還是,蜀漢的國號是漢啊,如果追溯的話,可能可以說人家是繼承了西漢和東漢的衣缽,而且人家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為口號的!當然不能虧待人家,而且人家為了成都人民的生死,直接投降了,少死了多少黎民百姓,這是有功勞的,當然跟魏國比還是差一些,畢竟司馬炎最愧對的就是曹魏了!就比曹魏低一檔把,就是公爵了!還有一點就是,蜀漢頭像時司馬昭是晉王,劉禪只能比司馬昭低一等,不可能平起平坐!劉禪也不敢啊!


對於吳國,本來就是一方割據政權,自己稱帝,但也是一方政權,與曹魏沒法比,與蜀漢,人家畢竟是漢室,那麼怎麼辦再低一等,就是侯爵吧!


鵬程日誌


古代的尊卑等級觀念十分嚴格,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的冊封十分嚴格,爵位的高高低代表了皇室對人臣功勳的封賞,代表了賞罰的嚴正公平。三國紛擾,最終歸晉;大浪淘沙,司馬家笑到了最後。魏主禪晉後受封為王爵,蜀主歸晉受封為公爵,吳主降晉受封為侯爵,王、公、侯爵位的不同代表了晉朝對魏、蜀、吳三主不同的態度。魏國禪位晉朝,居功至偉,故封王爵,以顯示晉朝大度;蜀國乃漢室後裔,又第二個投降,故封公爵,以示皇恩浩蕩;吳國最後投降,孫家又是小戶人家,因此封一個侯爵,以安東吳舊臣。

曹奐是魏國末代皇帝,被司馬炎逼迫禪位,晉朝建立後封曹奐為陳留王。按照禪位的一般通例,禪位後的皇帝就是新朝的臣子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禪位後的皇帝一般都能得到新朝的優待。當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給漢獻帝封了一個公爵,號山陽公,並許諾: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曹丕給漢獻帝封的爵位是公爵而不是王爵,這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確定的,也就是“異姓王不得封王”,曹魏建立後也遵守了這一原則,人臣功勳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只能是公爵。後世皇朝建立後,王爵也只封給皇族,非皇族不得王爵形成了慣例。晉朝封曹奐為陳留王顯示了晉朝的大度,表達了晉朝強於魏國的志向,陳留國後來存在了214年,到南齊時代才滅亡。

蜀國的正式名稱是大漢,史學家為了區別於西漢、東漢兩個統一皇朝,而稱之為蜀漢。不管劉備是不是真的漢室帝胄,至少東漢皇朝的末代皇帝是承認劉備身份與血統的,世人稱之為劉皇叔。蜀漢政權建立後,為了正統之名與魏國大小數十仗,實力強勁而血統高貴!因此蜀主劉阿斗投降晉朝後,被封為安樂公,公爵對待劉阿斗主要有三個目的:其一、承認蜀漢的漢室血統,體現晉朝懷柔政策;其二、向東吳示意,歸順有高爵,反抗必死;其三、安撫曹魏舊部,曹主封的是王爵,而蜀主封的是公爵,承認漢朝之後魏國的正統地位,進而展於晉朝的正統地位。

東吳是兵敗後才投降的,當時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攻掠東吳,吳軍兵敗如山倒,不得不投降,這是滅國情況下的投降,因此吳主對於晉國統一天下功勞不大,他降與不降晉朝都可以依靠強大的軍隊攻滅東吳。另外孫家並不是豪門世族,從孫堅開始算起,也不過數代而已,可以說孫家的血統不高貴。晉朝最終冊封孫皓為歸命侯,僅僅從歸命二字上可以看出,晉朝認為孫家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侯,僅管孫家曾經當過皇帝,但是最終還是迴歸到魏國給他們封的侯爵位置。金朝捕獲宋朝皇帝后,先是貶為平民,再後來封為昏德公,再後來封為天水郡王,從趙佶爵位的高低就可以看出金朝對宋朝的轉變。


大秦鐵鷹劍士


曹操是魏公,後來晉為魏王,當時他對外宣稱代表的是漢天子,而不是魏國。孫權做過會籍太守,徐州牧,荊州牧,自稱吳主,這個吳主在被封為吳王之前,都不是官方認證的。


劉備是荊州牧兼益州牧。王當然要比公大,當時孫權的吳王,是在曹丕稱帝后,孫權向魏稱臣,曹丕以魏天子的身份封的。而且你要搞清楚其實古代所謂國的概念和現在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大地,在古代叫做“天下”,統治天下的是天子,天子分封諸侯王,這些王被分封的地盤才是古代國的概念。被封為王的人才有權力建國,曹操被封為魏王,就有權建魏國,劉備自稱漢中王,就有權建蜀國。


但他們共同侍奉的最高統治者是漢天子。而孫權的吳國則是魏天子的臣屬。但是當他們各自稱帝的時候就不一樣的,他們都各自認為自己才是“天下”的統治者,而不是任何人的臣屬。


所以我們現在籠統的說的魏蜀吳國的概念,準確的說在他們是王的時候才叫國,而稱帝之後其實是”魏蜀吳朝“,就和唐朝宋朝之類一樣的,只不過在同一時期同時存在了三個朝代。


翡翠貓貓


司馬炎265年接受曹奐的禪位,建立晉朝,封遜帝曹奐為陳留王;263年蜀漢皇帝劉禪舉國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280年,晉滅東吳,封吳主劉禪為歸命侯。從中國古代的爵位來看,王公侯伯子男,曹魏高於蜀漢,蜀漢高於東吳。

263年蜀漢投降的時候,正統的漢獻帝的後裔尚在山陽公國中做山陽公,蜀漢雖然以漢室自居,但偏安一隅,爵位上自然不能超過東漢皇帝直系的山陽公,所以給劉禪安樂公的爵位已經是能給的最高的。並且劉禪在沒怎麼抵抗的情況下舉國投降,有很好的示範效應,所以給的爵位也是往高處給的。

265年,曹奐禪位給司馬炎,從功勞和作用上要大於蜀漢的劉禪,況且司馬家的江山來曹家,他自然要識曹魏為正統,所以曹奐獲得在劉禪公爵爵位之上的陳留王爵位是應該的。

280年,東吳在晉朝強大的攻勢下滅亡,天下重新統一,此時,晉武帝已經不需要再做表面文章,做為最後投降的一方,能給孫皓個侯爵就不錯了。和蜀漢不同,東吳一開始是向曹魏稱臣的,所以爵位上低於蜀漢能理解。





靖遠0204


三國魏蜀吳,被司馬氏先後所滅亡,從此三家歸晉。蜀主劉禪投降,司馬氏滅蜀,司馬炎篡魏建晉,司馬炎稱帝,後來東吳孫皓亦投降於晉。


其中曹奐、司馬炎的故事和漢獻帝、曹丕的故事差不多。曹丕篡漢建魏,司馬炎篡魏建晉,曹魏被司馬炎所篡,曹奐被封陳留王,蜀主劉禪被封安樂公,而吳主孫皓被封歸命候。

那為什麼他們一個是王爵、一個是公爵、一個是候爵呢?

古代爵位,對於王、公、候三個爵位,是王位最高,公爵次之,候爵在次之。

首先,曹奐能被封為陳留王,是因為他有禪位大功。雖然劉禪和孫皓有歸降之功,但畢竟不能和禪位之功相比。

司馬炎是從曹奐手裡取得帝位的,但他名義上卻是通過禪位的方式取得的。為了有了好名聲,司馬炎自己稱帝后,也對曹奐有一定的安撫,所以曹奐就被封了比帝位低一級的王爵。

同時司馬炎又准許曹奐上書不稱臣等一些高規格的權利。


其次,蜀主劉禪,投降後被封安樂公。

因為當時東吳還沒有投降,所以就用分賞劉禪的手段來安撫東吳,以便於將來更好的平定東吳。

同時劉禪在投降後,並沒有因為國破而有多大傷心,反而有“樂不思蜀”的典故。這也讓司馬氏對劉禪非常放心,所以就封他安樂公。

最後,孫皓被封為歸命候,是侯爵,比公爵低了一級。

因為當時三國東吳是最後一個被司馬氏消滅的,是最後一個投降的,所以地位也要比曹奐和劉禪要低。

同時東吳一滅,天下天平了,結束了三國時代,而劉禪被封為公爵,東吳投降的比劉禪要晚,因此孫皓的爵位要比劉禪低一個爵位,是為歸命候的候爵。


曹奐被封陳留王、劉禪被封安樂公、孫皓被封歸命候,雖然他們三人都是亡國之君,但他們後來都得到了善終,這也是歷來亡國之君結果比較好的。


中孚鑑


晉的帝位是魏"禪讓"的,為了展示政治風度封魏帝為王。

蜀自稱漢的繼承者,漢獻帝是山陽公,劉禪也是公,當時的晉是晉王,皇帝還是魏帝。

吳是漢臣,也向魏室稱過臣。無論晉魏,甚至蜀都不認為他們是"帝",所以封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