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1015億,小米58億,研發費用究竟多少合適?

近日,小米創始人、總裁雷軍接受過的一段採訪突然成為熱點,採訪中雷軍表示研發費用並不代表一個科技企業的創新力,“

研發費用的本質不是越多越好”。同時,在採訪中雷軍質疑華為研發費用高是低效行為,因此引起熱議。

而對此,榮耀總裁趙明表示,雷軍所謂“研發費用不是越多越好”、不認同用很大研發費用來研發手機的說法,可能是在開玩笑,“因為這有點顛覆我們基本的認知和常理”。關於研發費用,華為方面確實很捨得投入,趙明也表示榮耀的研發費用遠高於營銷費用。

華為1015億,小米58億,研發費用究竟多少合適?

據統計,2018年,華為研發投入1015億元,研發佔比超過14%。其中,僅華為手機一項的研發投入就高達60億美金。高投入的研發費用之下,華為也收穫了研發帶來的勝利果實。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華為早期的研發投入為其在已經到來的5G時代迅速贏得了世界範圍內的話語權2018年全球專利申請第一是華為,2019年一季度全球手機銷量第一是華為,全球拍照DxOMark評分華為第一,各項指標均被華為屠榜,可見這鉅額的研發費用之下,還是很有成效的。

而同期,小米2018年58億元的研發費用,用於營銷的超過28億。相對於華為,研發費用確實有點寒磣。從其產品來看,不管是CPU也好,GPU也罷,亦或是基帶,這幾個核心技術也一直都掌握在高通等廠商手中,似乎並沒有什麼比較有亮點的核心技術。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米還表示在小米9之後,將會專攻

中高端手機市場。相對於華為、蘋果、三星等在高端手機市場盤踞多年的手機制造商而言,沒有自己拿得出手的自研核心技術,小米的力量實在有點單薄。

華為1015億,小米58億,研發費用究竟多少合適?

一個在研發費用上花費千億,一個只有58億,兩者一個是國產手機高端市場的代表,一個是中低端手機的典型,對研發費用擁有不同看法也情有可原。畢竟,相對來說,小米一直是靠融資去做智能手機,而華為的主業現金流非常充裕,智能手機只是華為的一個戰略板塊。這意味著小米在做手機的同時,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去做生態,從而獲得過高的估值,換取更多的融資,來支撐智能手機行業所需要的大量現金流。小米方面也曾對外宣佈,做手機是不賺錢的,他們的利潤主要來源於第三方。所以說,小米負擔不了鉅額的研發費用,只能精打細算。生態戰略在小米上市後,並不是很被資本市場認可,小米仍存在現金流的壓力,因此也難怪小米雷軍看不慣華為的大手筆研發。

華為1015億,小米58億,研發費用究竟多少合適?

其實相對於華為高額的研發費用,雷軍質疑其是低效行為也並不無道理。雷軍的觀點並沒有問題,研發費用不等於創新力,但華為的例子明顯不適用。當年,喬布斯對此也是嗤之以鼻,認為蘋果投2%在研發,別人的效率太低了。事實上,蘋果近年來屢被質疑創新力低下、iPhone銷量下滑,也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研發費用高與研發效率並不矛盾,華為目前在全球5G市場處於領先地位,無疑與其高投入有關。而且研發效果如何,不僅與研發費用有關,有沒有足夠的研發人才也是很重要的。真正的互聯網企業,是知識密集型企業。產品自身和創新,才是其真正走向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