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千万别专写小楷,写小楷很难写出名气,是真的吗?

我自飞扬66


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邀请。小楷是古代书法家的基本书法。像王羲之的书法都是小楷。

明代以前的书法作品,写小楷是常态,写大字的特例。

因为你很少有写大字的机会,也没有什么“书法创作”,这种书法艺术的真正的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创作,真正开始应该是从明代开始的。

这时候的中国造纸,能够造出大尺幅的纸张了。

民间也有了“中堂”、“对联”这种纯粹的书法绘画艺术的需求,所以,书法真正社会化,有了专门创作中堂、对联的书法家。

比如说明代文征明,也没有正式的“工作”,他的生财之道,就是出售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

清代的邓石如也是一位以书法创作谋生的书法家。“扬州八怪”的书法绘画创作,都是以中堂、对联为主要形式的。

这些书法家创作的中堂对联,绝大部分都是用大字写的。

这在以前是没有明显突出的一个社会现象。

所以明清两代书法家,不学习大字的情况是没有的。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写小楷居多。


所以,古人的小楷功夫,都非常好,这与小楷的应用频率当然很有关系。

我们今天,无论学习大楷还是小楷,可以说都没有什么“用”,只是书法展览,更需要写大字作为展览而已。

所以,写小楷有没有用,与书法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写书法是自己对书法艺术的需求,那么,乐意写怎么就没出息呢!

你以为我们欣赏书法,必须到美术馆去看啊!美术馆天天为你开放啊?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需要小楷的。例如,抄录一些诗歌美文等等。欣赏一下,也是挺欢愉的雅事。

而且,册页手绢等等这些书法形式,当然也需要小字来创作

如果在家里,也是八尺丈二大字书法,也因为家里距离有限,不好欣赏啊。

专攻小楷,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追求,我认为,不存在没有出息和出路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小楷与大字的关系。

有些人小楷可以,大字与小楷差距较大。也有人大字可以,小楷不行。


这些问题,我认为都不是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小楷好,大字也不会太差,只要善于练习,完全可以克服小楷大字不配套的毛病。

书法没有小楷与大楷那个更好的问题。

王羲之有《乐毅论》、王献之有《洛神赋》、颜真卿有小楷《麻姑仙坛记》都是经典艺术。而且著名的《兰亭序》也不是大字。何必认为小楷没有出息呢!


千千千里马


问题:学书法千万别专攻小楷,写小楷很难写出名气,是真的吗?

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权不说我们知道的书法大家里极少是写小楷的,就说我身边的一个实例:我单位的一位同事就是专攻小楷的,从开始学习到现在,至少有二十五个年头,不要说获含金量较高的奖项了,就是市以上的正规书法展也没能入展作品。不少人包括竹韵都觉得他写的不错,但就是出不了名气。

写小楷很难写出名气,竹韵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小楷看点很少,就是看点画和字形结构,而这些恰恰是基本功中最难的地方,没有上乘的功力是很难达到高水准的。

二、小楷自身的特点要求,限制了书者的发挥、发展,作品很难呈现出神采。

1,字形小,不好把控及变化;

2,章法布白过于单一、呆板,缺乏灵性和激情;

3,用墨太过均匀,整篇一色,易显苍白;

4,书法最重要的内涵和情感,作者很难融入和寄托其中;

5,即兴创作一挥而就易出精品,这与小楷慢功是矛盾的;

6,行书、草书名家多,爱好的人也多,压缩了小楷的生存空间。

但是什么都不是绝对的,写小楷的也有名家,比如古代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近代的刘小晴、田蕴章、夏云等皆为小楷书法高手。

我们还要看到,专写小楷的人群稀少,选攻小楷无形中便沾了风毛麟角的便宜。

细心的读者是不是还发现一种现象,小楷名家里多数人也是其他书体的大家。这应该给我们以启发:学书法不可只练或专攻某一种书体,不同书体间一定能相互借鉴促进,否则的话想成名还真的挺难!


我就是竹韵


我曾不止一次听一些所谓的书法“大师”有过这样的“建议”:“学书法,千万别入小楷,没出路”。

最初,我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荒废了将近两年的小楷练习,时常与这些所谓的“大师”们打混在一起,时常一同研习书法之道,但久而久之发现,在他们的身上有许多非常“现实”的共性:

一、急功近利,每日疲于参加各类展览、笔会,挤破头皮的去拿各类头衔;

二、夸夸自大,几乎绝大多数的所谓“大师”都敢号称老子天下第一,无论对与不对,任何场合都敢夸夸其谈,更敢于把自己的字命名为所谓的某某体;

三、唯利第一,所谓的“大师”们的手机相册里更多的是和某某领导或某某老总的合影,他们的口中更多的是自己的作品被某某高价收藏,在许多所谓“大师”眼中,名和利看的比任何学问都重要;

现实中的许多所谓大师其实对书法的认识是比较浅薄的,更不会有扎实的小楷功底,对于自己不擅长的,当然不希望别人比他强,这也许就是所谓“大师”的通病吧!

练习小楷的好处甚多,可以锻炼耐心,可以静心,可以增强记忆力!至于能不能有出路,这在自己,如果混在所谓“大师”圈儿,肯定没出路,如果纯粹出于喜好,日日精勤,笔耕不辍,那肯定有出路,历史上的小楷名家及小楷名作甚多,如文征明、赵孟頫等都是小楷高手!就连末代皇后婉容要是放在现在,那都是一等一的小楷高手。






初壹中和


小楷是实用性很强的字体。从现存的材料分析,早在汉末楷书就以小楷的雏形流行,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中已出现明显的小楷字,虽然隶书意态仍然在,笔画间却极有新意。这股风到三国时候,官方也都认可接受了,此时官员呈报朝廷的奏折、官府文书等都用更为明显的小楷字,我们在钟繇《贺捷表》《荐季直表》已完整地呈现为楷法,唐张怀瓘《书断》云:“元常(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到传王羲之临的钟繇《宣示表》,已见与王同道的极度之境,堪称体现小楷艺境极则几个帖子之一。

小楷成熟与流行还有一个重大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社会上的达官贵人以信奉佛教道教为尚,争相抄经颂习,直接促进了楷书的发展繁荣,其中小楷是最大彰益者。王羲之《黄庭经》《道德经》,唐代《灵飞经》以及多名书法名家写的《金刚经》《心经》等等,均是在这种宗教文化背景中脱疑而出的精美之作。更不用说敦煌写经体了。

小楷是楷书成熟的第一批书体,与同时期的北魏碑体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小楷作为艺术创作,其最辉煌的时期,集中在汉末至唐初这三四百年间,均是江南文士的胜场。代表性风格,在钟繇《荐季直表》《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等作品中,婉约多态、洒脱天成、意趣纵横、清健高远、浑然妙合,行止中正而又各有风雅,个性强,境界高。

唐初之后,楷书分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碑版之路,法度渐趋严整,理性总结指导的约束性明显提高,反而使小楷失去了几分天成的美妙,境界低了,意韵少了,我们看到如颜真卿、柳公权的传世碑刻小楷,唉,跟他们的大字差远了,更无法与晋人相提并论——严谨公整、法度森严,恰好不是小楷的菁华之路!此处,反而是唐初虞世南的《破邪论》堪称唐人罕有的佳构,直入王右军,古雅生动,风韵甚妙,直称唐小楷之最!第二条路线,是抄经墨迹,最著名的是《灵飞经》和敦煌写经本,这部分的作品,作者大多为民间人士,所写不是直接供朝廷庙堂之用,其书意气风发,转纵横间,自由灵活,一人一个面相,一书一个表情,那种丰富多彩让人叫绝,启示了小楷广阔的生机,但是,这一条路线呈现出来的墨迹也不是没有不足,急就捷速,服务日常,虽比魏晋时六朝华美精致了许多,但普遍缺乏有意识的精湛创作,总体还是不离粗糙,却是事实。有人抬举为“第一小楷”的《灵飞经》,与钟繇王羲之作品放在一起,弱点立马显露,笔画气度偏弱,变化呼应间时有生硬,活脱脱还是一个抄经生的活儿,把它说成“小楷第一”是当不了的。

宋人的小楷可道者亦少,姜夔(白石)一招一式,状如算子,真叫一个呆板。元代赵孟頫算是晋之后最好的小楷书法大家,的确在相当程度上把小楷的味道复活,他的《道德经》写出了晋代小楷之后的最高水平,有盛唐诗韵,相当难得。当然,与钟王还是无法齐肩,差距还是在于太过刻意华美平和,艳丽得过重了。

明朝是小楷另一个广泛实践的时代,不过总体水平也不高。文征明以小楷名,晚年小楷尤精,但水平却在唐代写经体与赵孟頫之间,生动不及写经体,韵味不及赵子昂,比赵更不耐看。祝允明的小楷在明朝有数,师出钟王,笔法尤得于王右军《黄庭经》,偶有佳笔,然总体还是刻板仿古,生气不足,学汉晋的天成而无天成之力。王宠也有类似情况,取法虞世南及二王,妍媚疏淡,春山黛雅,巧笑美盼,似古而失古。明代文人特好清雅高逸,以晋为楷模,骨子里却因一个起点不高的名利圈子所缚,需要社会当下承认的欲望心理所系,行得不远,飞得不高,不论诗文书画,那种表里不一、力有不逮又不肯承认的面目,甚是“可爱”。

小楷之路自晋之后可谓逐级递降,可观处越来越少,这是总体趋势,赵孟頫亦难挽颓唐。小楷比大楷的道路是要悲催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专攻小楷,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是没有可能,中书协历年参展作品也偶见小楷精品,不过,那种创造性的确较诸其它字体来得要弱,谈“专攻”危险系数的确高。我个人认为,小楷目前的最高峰在汉末与晋,就是钟王两家已经把小楷其中一种可能性发挥尽了,后代在他们的范围内,基本没有希望有重大突破。所以,小楷要有大境界,一定要先把唐初之后的小楷搁置一边,瞄准钟王一路寻找突破,发现新路了,再回头在唐至明清间吸取养份。我们不要忘记一点,现在和将来,所有书法都不可能成为大众日用之物,它唯一的正途是自我心性的修练,艺术创作的场域,从这个角度看,反可有机会全力以赴,做点前人没有做足的功夫。

拙见无用,仅供一哂。谢谢!

    2019.4.19


唔好嘈


小楷,雅俗共赏,很得大众喜爱!她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传承了近两千年,至今广为书法爱好者喜爱。历史上以小楷名世的大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赵孟頫、王宠、文征明、黄道周等,他们的小楷作品被奉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供后人书法学习。近代、当代写小楷的书法家也不少,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人瞩目!书分五体,学习书法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既然爱好小楷,就要潜心研习下去!当然,在学小楷的同时,也可以涉猎一下其它的书体,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书体之间相互滋养,假设写行书的书家如果写小楷就非常灵动,笔下点画使转自然,会体现出很强的书写性,如果一直写楷书或小楷,不写行书,这种自然的书写性表现出来的就少些。因此,喜欢小楷就别放弃,一样出成绩,只是在主攻小楷的同时,可以兼着写写行书等书体,分出主次就行,这样书体之间可以相互滋养,何乐不为?


吾实为大海一瓢水也


我们都知道,楷书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产生于汉末,成型于北魏,流行东晋和南北朝,成熟和繁荣于唐。而唐尚法。因此,楷书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主要字体中是技法最讲究,法度最严谨的一种字体。写楷书一点一画,一招一式都讲求笔墨功夫和传统规矩。这也给楷书书写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要写好楷书需要下苦功夫,甚至需要一生的努力。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习楷的人很难耐得住长期的寂寞,达不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是造成楷书很难出成果的主要原因。

楷书的特点是规矩、庄重、好认。因此会不会写楷书都能对楷书评论几句。写得不好,一眼看去发死;笔画到位,又有人说印刷体。特别是当今书坛中的某些人一味强调"创新",他们本身写的就是那些历史上不成熟的字,如练篆书练的是草篆,练楷书练的是魏碑,因此你练成熟时期的楷书很难入法眼,而入展的多是魏碑体。当今入展是成名成家的阶梯。不入展哪来的名气?这也是楷书很难出"成果"的社会原因。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承蒙看得起,多谢了!楷书要求用笔周到。点画精严,笔画平直。是最难写好的字体。

现代生活节奏快,学楷书费时费力。很多人不愿意学写楷书。至于蝇头小楷更不愿试了。然而,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楷书写标准了,根基艰固。行草自然花开结果!



钟正7


要为出名,那别学书法。第一,书法是我国传统的书写方式,毛笔写出的字具有韵味,还有一定的艺术性质。第二,从毛笔字的法度和字的形体以及内容上,可以体现书写者的文化素养、性格品质以及当时书写时的心情。第三,书写时呼吸均匀,全神贯注,利于修身养性,锻炼一个人的修养。如果为了出名去写毛笔字,即使是小有名气,也难大有作为。写出的字也会露出浮躁之气。总之要端正态度。


汇贤韩秋律师


现在看有点。不过唐以前写小字的多。科举时代,写好小字也是入门之砖。


师范小王子


只是想写好小楷而已,谁想出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