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為什麼場外配資屢禁不絕?

自1月份本輪行情啟動以來,有關場外配資的傳聞也就隨之出現,儘管媒體對此予以揭露,券商也採取措施加以防範,監管部門更是多次出重手實施打擊,但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尤其是在網絡上,非法的場外配資廣告隨處可見,一些投資者對於這種既不正規、風險度又高的融資行為,還相當熱衷。

對於場外配資的危害,應該說有關方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由於槓桿率高,又不對資金使用方進行投資偏好評估,更不考慮其實際承受能力,客觀上就像是一場刀口舔血的遊戲,無論是對出資方還是資金使用方來說,都具有極大的風險。而從最新的一些報道來看,一些所謂的融資公司,還存在違反與資金使用方的約定,擅自違反協議,佔用保證金,甚至攜款跑路的現象,給資金使用方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些狀況的出現,不但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也人為放大了股市運行中的波動,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在社會上製造不穩定因素。2015年股市的異常波動,以及由此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還記憶猶新。但是,何以既有監管部門的三令五申,又有以往慘痛的教訓存在,場外配資仍然頑固地存在呢?

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多維度地作一些深入的討論。首先,應該看到在股市出現較大上漲行情時,總會有些投資者,出於各方面的原因,想利用槓桿,加大投資力度,儘可能多地獲取收益。由於其中一些人並不符合參與合法融資融券的條件,或者其投資標的超越了融資融券的範圍,以及其要求的槓桿率券商無法予以滿足,這就產生了在場外配資的需求。在某種角度來說,這種基於投機與貪婪心理的需求,是很難從根本上予以抑制的,如同民間的高利貸,多少年來總是很難徹底予以杜絕。

需要強調的是,現行的融資融券制度,其服務範圍是擁有50萬元以上金融資產的投資者,這在整個投資者隊伍中,佔比不到3%,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投資者是被排除在槓桿交易的隊伍之外的。從保護投資者利益,嚴控市場風險以及維護市場穩定的角度來說,這樣做是必要的。但由此也就產生一個問題,當一些投資者想參與槓桿交易卻沒有正規渠道時,他會怎麼選擇呢?顯然,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場外配資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迎合了這些人的需要。時下一些場外配資的門檻居然降至100元,槓桿率則可以達到10倍,這種匪夷所思的融資“服務”,儘管無論怎麼看都更像是一個陷阱,但這對於一些自有資金不多,但投機性很強的人來說,顯然是有吸引力的。無疑,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場外配資的問題,除了加強制度建設、進行風險教育以外,怎樣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效而又有限度地滿足這部分投資者的槓桿交易需要,恐怕也是一個很難迴避的問題。過去有分級基金多少可以在這方面發揮一些作用,而現在則基本闕如。

上面提到了制度建設問題,應該說要防範場外配資的濫觴,的確需要有一套完整而嚴密的監管系統。2015年的時候,關停了場外接入系統,這使得當時流行的場外配資模式難以進行。幾年過去了,現在場外配資又搞出來新的花樣,譬如直接出借賬戶等,這給監管帶來新的挑戰。而在當前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藉助技術手段,通過對投資者行為展開分析等方法,識別是否存在場外配資的行為,進而加以有效的監管,還是有可能的。應該看到,在這些方面有關部門已經有所部署的,但總體上還是與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有一定差距。這樣,一方面市場有需求,另一方面操作存在空間,這樣場外配資就難免會不時興風作浪,即便遭到嚴厲查處,但一有機會就會死灰復燃。而這種狀況如果蔓延開來,後果的確是很嚴重的。

一段時間來,場外配資像一個幽靈,常常徘徊於股市周圍,對投資者造成了困擾,也影響了市場的穩定。應該看到,解決場外配資問題,不是靠一條措施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得到解決,深入分析其形成以及長期存在的內外因素,有針對性地予以化解,特別是對相關需求中的合理部分加以引導,並且不斷強化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同時在技術上對場外配資行為予以有效封殺,這樣就能夠極大地壓縮場外配資的運行空間,從而將它對市場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水平。

(作者單位:申萬宏源證券)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