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提起苏东坡,只要稍微有一点文学修养的人相信,一定都不会陌生。但是如果我问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完完全全的回答吗?

他是一个诗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是一个词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他是一个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他是一个书法家,《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等等等等,还有一系列的明星标签贴在他身上。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回答,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要了解一个人,除了他事业成功的光环之外,最关键的是看他的日常生活。看他的家庭与朋友。今天我们就通过与舒适关系最密切的三个人来说一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首先他是一个长情的风流丈夫。也许有人要说了,大多风流男子最无情,又怎么会长情呢?怎么不会,苏东坡就是风流人物中长情的一个。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是写给他的第1个妻子王弗的。王弗是苏东坡的第1个妻子。一句话说白这时王弗去世已经整整10年了。他对发妻是怎样一种感情,十年来,还让他魂牵梦绕?要知道这时舒适已经是闻名天下的风流才子。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没有一个不争相传唱的。不知道有多少惊世绝尘的女子为他倾心。但她却念念不忘自己的发妻,这样的丈夫还不够长情吗?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对待妻子,他不忘结发之情。对待恩师,他更不会忘记教育提拔之情。韩愈曾经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而苏轼这匹千里马,第1次试跑。便被欧阳修发现了。看了苏轼的卷子,欧阳修感慨的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是何许人也,他是当时北宋的文坛宗主,公认的文章第一大家。可是就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年高德劭的一流人物,竟然说他要为舒适毕露,让他出一回头!这对当时还是一个毛头小子的出世,是何等的欣赏,是何等的鼓励?于是欧阳修和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义,良友之义。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平山堂是欧阳修在扬州的一所别居,苏东坡第3次路过平山堂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去世整整10年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然而这10年,他一刻也未曾与恩师离别,频频在梦里相见。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糟糠之妻不下堂,美好的初恋,永远都不会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也许是苏东坡很容易做到“最长情永记恩”的原因。有人该说了,我要是碰见这样的结发妻子和这样的老师,我也能做到。我并不否认,但是我想问一句,一个把你往死里整的人,你会一点儿也不记恨他,并且在他落难之时帮助他,在他死后怀念他吗?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王安石可以说是苏东坡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从苏东坡刚一开始考试写的一篇文章《六国论》开始,王安石就已经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了:“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看看这是什么话?这分明是针对苏东坡的。但是东坡居士一笑置之,并不理睬。他认为这是长者对于晚辈文章的评论教导,也是挺好的。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苏轼和王安石正式开战,则是在王安石变法开始之时。王安石认为他的变法是救国救民的伟大改革。而苏东坡则认为,他的变法太过急躁冒进,对国家是弊大于利。于是王安石变法刚刚开始,苏东坡就写了《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等反对新法。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王安石既然能够变法,尤其是一个小小的苏东坡,上一两次书所能撼动的。刚开始时,王安石欣赏苏东坡的才华,想和他一起变法,完成自己伟大的梦想,但是苏东坡认为变法虽好,但是太过急躁,就是不和自己一起。最后迫于无奈之下,他只好委屈这位才子。“既然你不和我一块干,那就一边歇着去吧。”王安石也许这样想到。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王安石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苏轼一贬再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海内到海外。凡是大宋所管辖的地方,凡是王安石所知道的地方,能把他贬多远是多远。当然,王安石只想苏东坡远远的离开草堂,不要干扰自己变法,但是王安石下面的人,却不这么想了他们把苏东坡当作自己最大的政敌,再将他一贬再贬的时候,顺手将他往死里整,“只要整不死就往死里整。”这是当时王安石集团的大多官僚对待苏东坡的心态。

当然我们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王安石。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但是苏东坡恨过王安石吗?没有!王安石比苏东坡大了10多岁,苏东坡一直将恨当作自己的老大哥,或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他们两个有着共同的志向,都希望富国强兵,百姓安乐。他们两个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喜欢写诗写文,做学问。他们两个有着共同的性格,都是特立独行,卓然不群。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在王安石退居江宁之后,这位曾经一呼百应的大宋丞相,一下子变得无人问津,默默无闻。在他准备孤独终老,只伴青灯黄卷的时候。苏东坡来了,带着她问候的诗文,带着他泯恩仇的笑容,亲切的来了。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两位人生志趣极为相同,人生经历极为相异的大文豪在久经沧桑,饱尝人生之后。终于真真正正的坐下来,一杯水酒,一篇诗文共同谈心。王安石全书东坡在江宁安居,两人共同写诗论文岂不是更好?然而苏轼毕竟是苏东坡他永远在从这一个地方到那一个地方的路上,又怎么能够安居下来呢?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一别经年,等苏东坡再次在东京汴梁城看见王安石在京为官时留下来的笔墨时。王安石已经去世将近10年了。人世沧桑,老友离去,这时也已经年老的苏东坡不禁两泪纵横,感慨之余挥笔写就两首怀念诗。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其一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其二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斯人已去,东坡再想回家耕田,又有谁能够与我相伴相守一起到池塘的南边共同耕地呢。真情所至,令人涕下。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一个长情的丈夫,一个记恩的学生,一个化敌为友的平常人。

“最长情,永记恩,好忘仇。”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