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陝西(5)非遺——阿宮腔

走近陝西(5)非遺——阿宮腔


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瀕臨失傳的手藝,宣揚傳統藝術之美,讓更多人瞭解並接受。

今天,再來看看陝西渭南地區的另外一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宮腔

走近陝西(5)非遺——阿宮腔


2006年5月20日,阿宮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阿宮腔,是由秦時宮廷樂舞衍變而來,因阿房宮而得其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滄海桑田,經過世世代代的演變,阿宮腔調遍及興平,涇陽,三原,臨潼,富平等地。之後又經歷過關中大旱災,災年過後,阿宮腔僅留富平險段天煥一脈傳承,故此,渭南市富平縣可以說是當代阿宮腔的發祥地。

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臺,在唱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

走近陝西(5)非遺——阿宮腔


富平縣阿宮劇團在改革中,注意保留了阿宮腔音樂的特點,堅持突出二股弦、月琴、繼承和發揚唱腔音樂典雅細膩、婉轉悠揚和“噫”“咽”拖音,也吸收了碗碗腔、弦板腔、迷糊、秦腔、豫劇音樂之所長,更加豐富了阿宮腔。

1960年以後在表演形式革新的同時,對唱腔也進行了改革,突破了阿宮腔皮影戲小戲一人演唱的說繁簡唱、唱段多為四六句的侷限,使之根據劇情的發展,有了滿足群眾欣賞要求的大板唱腔。

在表演上發展了喜劇、武打,克服了初演時只演文戲、苦戲的單調缺陷。

音樂上增加了揚琴、二胡、中胡、大提琴、小提琴、長號、圓號,擴大了音響效果。

作曲手法上豐富了色彩,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雖然對阿宮腔這種文化有一定的保護,但目前阿宮腔非遺劇種在傳承發展中存在的人才短缺、老藝人保護傳習措施不力、演出設備雖改善但還遠不能滿足演出需求等問題。

願早日得到很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