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堅持到1840年將會怎樣?

要回答這個問題,處長給大家列舉幾例晚明水師吊打西方列強的鐵血事蹟,為了充分說明明朝的骨氣,處長就以崇禎年間的兩次海戰為例。

事蹟一: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大明水師與荷蘭艦隊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的料羅灣展開了激戰,荷蘭艦隊被大明水師打得丟盔棄甲倉皇逃竄。

事件的起因源於明朝政府長期以來的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自登基以來實施“片帆不得下海”的國策,而放眼當時的國際環境,西歐的資本主義萌芽和文藝復興正如火如荼,大航海時代開啟,最先崛起的荷蘭為了進行原始資本的積累不斷向世界各地拓展海外貿易,因此,荷蘭當時有著牛皮哄哄的“海上馬車伕”的稱號。

很顯然,具備這個稱號的荷蘭,其造船水平和火炮工藝自然不再話下,當時的荷蘭有著最為先進的紅夷大炮,這種火炮長約2-3米,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有效射程高達500米,最大的射程可到2.5公里,雖然這種大炮非常笨重,但裝備在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的蓋倫船上足以秒殺海上同時期世界各國的水師。

除了火炮的強大,當時荷蘭主力艦隊裝備的基本都是蓋倫船,這種船隻是三桅帆船,且艦載火炮10門以上,航速在各類船艦中堪稱一流。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堅持到1840年將會怎樣?

而當時大明水師裝備的是被西方國家成為“戎克船”的艦船,其實,這種長約100多米,寬度約50多米的“戎克船”就是繼承於鄭和下西洋時期的“寶船”,“戎克船”當時只在船頭和船尾各配備一尊大炮。拜當年鄭和下西洋和明末極為窘迫的財政狀況所賜,“戎克船”早已失去了“寶船”航母級的雄風,其船體逐漸朝著小型化發展,因此,裝載士兵和火炮的數量自然也不可能太多。

事件最開始的導火索得追溯到1633年的7月5日,當時的有著“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殖民者在全世界欺負世界各國慣了,十三艘荷蘭艦隊自然氣焰囂張大搖大擺地闖進到了南澳地區。當年7月7日,新任荷蘭臺灣長官普特曼斯率領以密德堡號為旗艦的艦隊,突然對駐守南澳地區的明朝官兵展開了炮襲,明朝軍隊也不含糊,立即組織起了有效的反擊,雙方在海戰中打得酣暢淋漓,荷蘭艦隊大潰而逃,但明軍也損失巨大。

此後,雙方再度在廈門一帶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面對荷蘭人咄咄逼人的態度,明朝方面先禮後兵派出使者要求荷蘭艦隊賠禮道歉,並賠償戰爭損失,而荷蘭人卻無理要求大明停止與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貿易,只能允許開展對荷海貿。

很明顯,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談判最後只能以告吹終結,明朝水師與荷蘭艦隊再度在廈門開撕,荷蘭人仗著裝備精良的優勢率先向大明水師發起了進攻,沒想到明軍不按常理出牌,以小股襲擾和狼群戰術不斷抵消荷蘭艦隊的裝備優勢,戰鬥很快結束,荷蘭人潰不成軍,連夜逃離了廈門近海,明軍死死咬住敵人窮追不捨,荷蘭艦隊充分發揮了酷跑的行為藝術,一口氣跑了兩天兩夜,才擺脫明朝水師的追殺,此後,二十多天的時間裡,心有餘悸的荷蘭人再也不敢登陸廈門。

但荷蘭人想到好歹自己也是有著“海上馬車伕”稱號的海上強國,卻被一支駕駛著幾條破船的明朝水師追得滿世界的跑,臉面何在?威風何在?一股無名之火讓狼狽不堪的荷蘭人窩囊透頂。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堅持到1840年將會怎樣?

為了挽回顏面,也為了敲開荷蘭對中國獨享貿易的權力,10月22日,荷蘭艦隊指揮官普特曼斯勾結海盜劉香和李國助,組成了聲勢浩大的“聯合國軍”,並正式嚮明廷下達了戰書,要求中國開發福建沿海的貿易港口。

面對荷蘭人赤裸裸的粗暴主權踐踏,崇禎皇帝發出了“誓以一身拼死當夷”的諭旨,明廷方面為了動員戰爭的有生力量,昭告天下“燒掉荷蘭船得200兩賞銀,取得一個荷蘭人頭顱得50兩賞銀”。

戰爭在雙方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下即將拉開帷幕。

首先發起進攻的是鄭芝龍的艦隊,他採取了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而明軍主力部隊全部直奔荷蘭艦隊,起初,面對明朝水師的這種打法,荷蘭人根本沒有在意,反而哈哈大笑,因為在他們看來,以58艘裝備精良的戰船對陣明朝不入流的艦隊,簡直就是將對方按在地上摩擦的節奏。

但很快,荷蘭人要為自己的無知承擔可怕的後果了。明軍為了打贏這次戰役,事先準備了100艘戰船,這些戰船看起來體量不大,但船體甲板上卻堆積了大量易燃易爆的火藥和乾柴,當時海面上掛起了東風,而荷蘭人的艦隊恰好處於下風向,火船在明軍主力部隊的掩護下,快速奔向荷蘭艦隊。

荷蘭人看到漫天的烈焰直衝雲霄,瞬間嚇得慌亂了手腳,而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熊熊的烈火竄到了艦隊集群中,剎那間,風助火勢,火借風威,荷蘭人的主力艦隊被燒焚燒殆盡,海面上四處傳來悽慘的哀嚎聲,明軍趁勢掩殺,荷蘭殘餘艦隊慌忙逃竄。而劉香的50艘海盜船也在該戰中被徹底焚燬。

此後,大明水師再接再厲,連續在海上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戰績,荷蘭人被徹底逐出了中國沿海,海盜劉香也在鄭芝龍窮追猛打的態勢下不得不自焚而死,明朝控制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堅持到1840年將會怎樣?

事蹟二:在荷蘭人被大明水師揍得滿地找牙的第四年(1637年),英國人也想染指明朝的龐大市場。

起初的英國人打算與澳門的葡萄牙人共享大明帝國的海外貿易,但葡萄牙人也不是傻子,此時海上老大的荷蘭人已經切斷了果阿、里斯本的貿易航線,葡萄牙人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得守住澳門這塊肥肉,英國人在葡萄牙人面前自然碰了一鼻子灰。

但英國人似乎比葡萄牙人更為大膽,也更為瘋狂,他們為了迫使明朝開展對外海上貿易,於是在當年的8月8日,英艦在指揮官威德爾的率領下悍然對明軍駐守的虎門炮臺發起了攻擊,明軍猝不及防初戰失利,英國人拆卸了虎門炮臺的35門大炮,並繼續向廣州內河囂張開拔。

這種公然踐踏中國主權的侵略暴行,很快激起了明朝軍民的憤慨,廣州當局的明朝政府組織了3艘戰艦和大量火箭、火炮對英艦展開了有效反擊,英國人被痛打落水狗倉皇撤出廣州,在明軍的嚴厲打擊之下,英國人被迫以賠償白銀2800兩,並承諾不再進犯中國主權而落幕,中國人贏得了對西方列強的再度勝利。

這兩起對外戰爭皆發生在明末崇禎年間,以當時大明的國力,取得這樣的軍事勝利著實不易,從明荷戰爭和明英戰爭後來的影響趨勢來看,西方列強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始終不敢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而明朝崇禎皇帝向來的強硬態度也讓西方列強在武力擴張的道路上折戟沉沙。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堅持到1840年將會怎樣?

而倘若明朝沒有滅亡,並持續到了1840年,那麼,按照明朝一貫“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政治理念和氣節,明朝或許會喪權,但至少不會辱國。

兩相對比之下,放眼後來的清朝末年慈禧的那句“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跪舔洋人腳趾頭的奴顏婢膝,清朝徹底淪落成為喪權辱國的奇葩朝代,叫後世多少人發出了扼腕嘆息的感慨和憂憤的聲聲長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