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摧毀睡眠or助力睡眠? 善用AI才是王道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某種程度而言,如果我們擁有良好的睡眠,差不多也算擁有了 1/3 舒服的人生。

這週四,也就是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問題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據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人均睡眠時間長度為6.5個小時,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問題。而隨著機器學習AI和神經網絡等華麗的術語鋪面而來,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可以改善我們的睡眠嗎?它們到底是承擔著治癒我們的失眠?還是在摧毀我們的失眠呢?

正方:AI助力我們的睡眠

據最新統計,我國的各類睡眠障礙者佔總人群的比例高達38%,高於世界27%的平均水平,平均每3名中國人中至少有1名具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睡眠焦慮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由睡眠問題引發的商機也引起了企業的關注,由於受睡眠困擾的人口基數大,能開發的睡眠經濟市場也很大,創業者們在看到商機之後紛紛開始湧入這個行業,“睡眠經濟”的概念開始興起,而科技自然將成為其發展的關鍵點。

睡眠市場有千萬億級別之高,其中涉及到的產品類別多種多樣。比如推薦給你檢測睡眠時間、控制夜間使用手機的頻率、快速入眠的音樂等APP,除了APP,可穿戴設備也成為一種健康生活的趨勢,但準確性卻無法達到百分之百。還有利用聲音(如小睡眠APP、螢火蟲睡眠、蝸牛睡眠等)、家居(止鼾枕頭、深度睡眠蠶絲等)、智能設備(如夢加睡眠監護儀、Sense)、光感(PEGASI智能睡眠眼鏡)、止鼾(SMARTNORA)、等助眠智能產品的加入,目前,睡眠產業覆蓋的範圍變得越來越廣,成為一個幾乎全民參與的新興產業,也是我國在健康消費領域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AI摧毀睡眠or助力睡眠? 善用AI才是王道

科技部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秘書長孫小林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人民的健康,把健康列為我國一個重大戰略發展的領域,“當前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利用人工智能來解決睡眠問題,我認為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之一。”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自稱是個長期失眠患者,他認為,人工智能與睡眠的跨界融合,不僅因為深度學習、大數據的賦能,讓人們能夠對睡眠具有科學、知性的認識,將睡眠從簡單的生理行為,轉變為改善生活方式的關鍵節點,並通過對睡眠這一人生黑洞的數據化與智能化,完成對人們健康生態的全週期感知,開啟一個萬物有靈的智能家居新生態。人工智能在睡眠醫學領域可以改善和幫助我們的睡眠,使我們更好的健康,人一定要更好利用AI,而不是反而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

反方:AI摧毀我們的睡眠

自從愛迪生髮明瞭電燈、照亮了黑夜之後,就一直聽到人們抱怨睡眠不足。然而,近些年來睡眠問題又出現了新的緊迫性——有關專家警告我們: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正在妨礙我們的睡眠。

世界上最懂睡眠的醫學家、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 Charles Czeisler 在騰訊舉辦的某次會議上表示,睡前玩手機是很多人睡眠質量差的原因。Czeisler 說睡前玩手機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人們的睡眠。一是讓人們睡前大腦特別活躍,放下手機後需要 1-2 個小時才能進入比較高質量的睡眠。二是大腦可以識別出手機屏幕發出的藍光,影響大腦激素的正常分泌,繼而影響次日的精力。

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的出現中斷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稱心如意的睡眠——這種說法未免有失偏頗。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依靠科技讓生活日新月異,而科技讓我們變的睡意闌珊,因為“我無時無刻不掛念那些科技產品”。

AI摧毀睡眠or助力睡眠? 善用AI才是王道

智能手機和平板干擾睡眠,部分原因要歸結於它們會發出“藍”光。這種光是由位於眼球后面的特殊細胞負責接收的,而它會告訴大腦“現在是白天”。(紅光會告訴大腦“該睡覺了”)

這種藍光會抑制褪黑素——一種有助於調節睡眠時間和生理節奏的激素。在夜裡,我們的褪黑素水平會隨著預期睡眠而上升。2013年,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讓13名測試者在睡前玩2個小時的平板電腦,他們發現戴著橙色護目鏡玩平板的測試者,也就是過濾了藍光的測試者,他們的褪黑素水平會高於沒戴護目鏡的人。也高於對照組(平板電腦+藍色護目鏡)。

藍光造成的傷害週而復始。來自哈佛的研究團隊在另一個實驗中對比了看藍光和綠光6個半小時後的褪黑素水平。結果顯示前者抑制褪黑素的能力是後者的兩倍。前者將睡眠時間延後了3小時,後者是1個半小時。 甚至讀電子書的人(有背景光的那種,比如Kindle Fire)也難逃此劫。去年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電子書讀者不僅褪黑素受到抑制,快速眼動睡眠時間總數也減少了。快速眼動睡眠期是整個睡眠中最滋補的時間段。

AI摧毀睡眠or助力睡眠? 善用AI才是王道

對馬薩諸塞州4年級-7年級學生的研究於近期在兒科雜誌上發表。研究發現那些睡覺時把電子設備放在身旁的孩子們以及睡前長時間面對屏幕的孩子們,他們上週的睡眠質量都不太好。他們可能會在半夜爬起來繼續玩電子遊戲,而且他們的電子設備可能會在半夜響個不停。這種現象在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國兒童身上顯得尤為明顯。

戴維·霍爾茲曼在關於藍光危害的論文中寫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工業時代以前,藍色只是一種普通的顏色,十八世紀的兒童可能會伴著牲畜們的叫聲入睡,但至少他們不用遭受藍光的侵害。”

規律作息 健康睡眠

不久前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狩獵採集者成年人,他們平均每晚的睡眠時數僅為6.9至8.5小時,不比生活在工業化國家的人們睡眠時間更長。況且,他們極少打瞌睡。這些成年人很健康,並沒有覺得睡眠不足。該研究論文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傑羅姆·西格爾無法回到過去親自觀察我們的祖先進行多長時間的睡眠,但是他可以研究在南美洲和非洲生活的、工業化以前的人類群體,觀察他們的睡眠模式。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所有三個群體中的人們睡覺時間都不比我們這些工業化國家中的人們更長。

AI摧毀睡眠or助力睡眠? 善用AI才是王道

雖然這項研究並不能完全證明睡眠的長短是否和AI產品有關,但我們仍然需要反思。在如今這個按了“快進鍵”的時代,我們頂著濃妝熬夜,泡著枸杞混夜店,一邊作死,一邊自救,很難說不會為了一個不能快速見效的“身體健康”,為自己的睡眠買單。我們如果單獨要靠人工智能才能入安然入眠,那我們會不會懷念人工智能出現前的生活方式,乃至互聯網、手機出現前的生活方式。然而,人工智能對睡眠的助力產品可能會幫助你更瞭解你的睡眠模式,但助力睡眠的過程仍不能僅靠機器來完成,還有我們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作息規律才是促進睡眠必不可少的要素。

其實,不管AI產品到底是否會摧毀睡眠,還是助力睡眠。歸根結底,還是切記善用AI產品,否則會適得其反,畢竟我的睡眠我做主!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HC2cyJ70KKlfcAG9GCax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