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棄商從政,帶領農民種出一個個“金疙瘩”

眼下正是栽植魔芋的黃金時節,走進紫陽縣高灘鎮大壩村二組小地名二臺山,80後小夥何飛正忙著對剛剛調運回來的種芋進入消毒涼曬,忙得不亦樂乎。“地塊已經整理好,馬上就可以下種栽植了,到了下半年,就有自己的種芋基地了,細數著已經長出芽頭的魔芋金疙瘩。”何飛信心滿滿地說道。


他棄商從政,帶領農民種出一個個“金疙瘩”

30出頭的何飛放棄了於父親一起經銷電器的致富門道,生在農村從小就對農業情有獨鍾。從2015年3月15日擔任大壩村村文書,憑著對群眾工作的熱情負責,深受村民擁護,於2018年5月13日成功當選為大壩村村委會主任,包幫貧困戶35戶116人。

大壩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5戶1207人,全村貧困人口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等他都如數家底,掌握得一清二楚。他平時最喜歡和村裡群眾聊天、拉家常,通過了解,知道他們最迫切需要什麼,有的放矢精準幫扶。

為了找到適宜的增收產業,他到山西芮城考察大紅袍花椒,瞭解到該品種能夠適應生長氣候條件,但週期長、見效慢,資金投入大。為了讓群眾信服,在大壩村二組流轉閒置荒地,於2018年底集中連片栽植大紅泡花椒120畝,並一次性預付十年流轉費,建起了花椒種植示範園,成立了紫陽縣飛宏種養殖合作社。

“只要因地制宜,掌握好農業技術,沒有不成功的,考慮到長短產業結合和鋤草施肥,在花椒園裡套種土豆,看到已吐露出新芽的花椒樹苗。”何飛高興地說道。

“園區里長年有7人務工,其中有4戶貧困戶,到農忙時節每天有11人務工,有效解決了貧困戶增收。”據何飛介紹。


他棄商從政,帶領農民種出一個個“金疙瘩”


大壩村曾是全鎮的魔芋種植示範村,家家戶戶都種,但現在寥寥無幾,通過同種植戶分析失敗原因,與村監委會主任先後三次去平利縣魔芋種植基地實地考察學習。為了求證聽到的與外縣學習帶回的,又將荒廢的土地流轉,先行先試建起了魔芋種芋基地15畝。還在大壩村七組建了2畝大黃種苗繁育基地,到了秋天就可以移栽了,昔日雜草叢生的土地又重新煥發了生機,決意向深山“進軍”,向山林經濟要效益。

不僅經常參加縣上的產業培訓,還組織本村能人大戶外出學習、開闊眼界。在他的帶領和率先踏入產業路,村民興產業熱情空前高漲,村裡的返鄉能人選擇了適宜的產業項目。興辦了烤酒小作坊1個,發展養雞萬羽大戶1戶,木耳、香菇100架,大黃種植70畝等特色主導產業異軍突起。

“幹事創業最需要身邊人支持,妻子一直是他追夢路上忠實“粉絲”,不管是栽花椒、種魔芋、還是種藥材,都一直在身邊全力支持他,這也增強了發展產業的信心和勇氣。”何飛欣喜地說道。

2018年3月通過招商引資,開辦了全鎮首家社區工廠,他積極主動聯繫協調建廠事宜,組織動員16人培訓針車技能,短短一個月成為熟練工,月薪均在2000以上,已成為技術骨幹。

大壩村雖是全縣非貧困村,但他積極向黨委政府協調爭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相繼建成了3處飲水工程,3個移民搬遷安置點,硬化道路12公里,全村實現了水電路訊基礎設施全覆蓋,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2018年,何飛被評選表彰為安康市脫貧攻堅“交友幫扶先進個人”,截至發稿,他又被推薦為紫陽縣助力脫貧攻堅優秀青年。面對多項榮譽,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路上,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心中有沉甸甸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