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

月夜之星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是两个质数之和的猜想。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提出的这个猜想,于是才写信给欧拉,希望欧拉可以帮他证明此猜想。但令人遗憾的是,大数学家欧拉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那么,问题j来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们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内容简洁,但是想要证明它却是十分地困难,大数学家欧拉忙活了一辈子也没能证明出来,如果有人将此猜想证明出来,毫无疑问,将会受到数学界的赞赏。


1920 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筛选法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了“9+9”。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特马赫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了“7+7”……1956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3”,“3+4”,“2+3”等……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也都做过相应的证明。其中陈景润的“陈氏定理”得到了许多数学家的赞同。他于1966年证明“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的和,而后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到目前为止,陈景润的这个证明结果可以说是最佳结果了。


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界将会解决一大难题,不仅关于偶数的问题有了结果,相应地奇数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史上最有意义的猜想,它吸引了许多数学家为之努力,虽然陈景润的“陈氏定理”是这一猜想的最佳证明结果,但还是没能严格证明这一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仍将使数学界的大家们为证明它而继续努力。


时间史


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久负盛名的近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自从提出至今快300年的时间,也没有人能够给出完整证明,可见其难证之程度。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在写给欧拉的信中提出来的,在写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这样的猜想:任意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但是作为提出这一个猜想的人,哥德巴赫却没有能够给出证明,于是只好求助于大名鼎鼎的数学家欧拉。

欧拉这个人相信大家都有了解吧,被誉为数学王子的他的确名副其实,有人说,作为一个算法学家,欧拉从来没有被人超越过。但是遗憾的是,直到欧拉去世,他也没有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直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哥德巴赫猜想也没有被完全证明。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猜想,他发现随便取一个奇数,都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的和,例如77=53+17+7,例如461=257+199+5,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随后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后来欧拉回信,他说这个命题看起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将这个命题深入一步,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对于这个命题,他也不能给出证明。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也就是“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或者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这么难以证明,那么如果成功证明,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在没有证明之前,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在证明的过程中,可能会衍生新的数学分支,用于解决这一问题,这对于数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毕竟有了当前数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数学家们肯定得想,是否是因为当今的数学理论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其实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多了去了,而当今的数学界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兴趣却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倒是另外有一个猜想,同样也是世界性难题,那就是黎曼猜想,而黎曼猜想同样难以证明,提出百余年了,也没有被证明。在当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是黎曼猜想了,如果黎曼猜想能够被证明的话,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目前还不知道如果证明了将有何作用。只能说哥德巴赫猜想容易懂但是不好证明,但是黎曼猜想对于一般人而言,恐怕是都很难读懂,所以更多的人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更关注。


镜像宇宙


首先说1+2的陈景润并没有真正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证明的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子集 所谓的“每一充分大的偶数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 也就是 1+2 .

这也是目前中国数学家的最大成就了(没有之一)。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首先我们先看一张图:

这张图才是哥德巴赫猜想,黑色的偶数总会在蓝色和红色的奇数交叉点上有一个等值的和。

例如24= 11+13 = 7+17 = 5+19 是不是一个很美丽的结构?

而从目前哥德巴赫猜想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图表还有一个更美丽的拆分图表:

它是1000000以下的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是不是很漂亮?

首先这就够了,所谓数学的最终结果是真理和美。


对于我们的用途,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基本的但还没有被人类所认知的数学领域,人类其实对数学的研究还不足1%,很多的数学领域我们还都没有接触过呢!

一旦破解数学谜题那么能产生的影响就是深远而巨大的。

例如圆周率、例如e=2.71828182845904523536……这些东西都深入的进入了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生活中。

哥德巴赫猜想如果能最终证明,最次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无理数或者一个超越数。但很有可能哥德巴赫猜想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算法(类似于加减乘除开方平方指数运算……)


但目作为前凡夫俗子的一员W君更倾向于觉得分项很美。并且,有刀匠用哥德巴赫分项图表的形状做了一把刀子,据说锋利无比。

当然,这和黄金分割做成的纸张形状让我们看了舒服无比一样,数学,是存在于宇宙的每个原子内的。与生俱来的优雅。


军武数据库


证明哥猜的作用,简而言之:

①如果哥猜能得到证明,至少解决了二百多年来数学家们所纠结的问题。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②在证明哥猜的过程中,可发现许多的数学规律。

③就其不定方程的组成,可为星际运动的计算提供相应方法。

④密码的加密。

⑤玄乎点说,你只要能真心地研究哥猜,你也可能有指导战争的天赋!

⑥试验证:#=ρη!-2(pη!∈大于等于3的连续的素数的阶乘)。

总之,任何研究数学的行为,都可视为在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的举措。其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马到公成1


是的,我想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人都知道,它是近现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有无数的数学家都企图证明它,但仅就目前人类还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可能你会问我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人类非要去证明它?答案是不清楚,因为没人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

举个例子好了,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发现了勾股定律,但当时的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勾股定律有什么用。

结果勾股定律导致了人们发现无理数,使得人类在数学这个领域更进一步,所以哥德巴赫猜想本身没有什么,有的是人类在证明它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数学方法或者理论。

这些新的数学方法或者理论,可能就是人类开启下一个时代的钥匙,我再举个例子好了,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一些科学家就提出了微分不变量理论。

那么在微分不变量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又发展出了张量分析,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在张量分析上建立起来的。

我想19世纪的那些数学家们绝对不会想到,他们提出的微分不变量理论,竟然会对后来的人类社会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今天看哥德巴赫猜想可能没什么用,但人类极有可能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些可以左右人类历史发展的新发现.....


种植恒星


本回答上了头条首页,看来,头条审核员也是数学精英。

哥猜内容: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哥猜证明:由于奇数包括质数与合数,所以质数就是奇数(但奇数不一定是质数),任何两个奇数相加,必定是一个偶数。

由此看来,哥猜的证明其实很简单,只是被一些人神化了,复杂化了,搞得玄乎其玄,以致让很多人迷惑不清。

实际上,哥猜理论成立,但没有什么意义与作用,数百年来,很多人尝试证明哥猜,都以失败而告终。严格说来,哥猜不存在有证明,它只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的固有特性,就像每个人都长有两只手,每只手都有五根手指一样,不存在有证明!



用户创维


哥猜只是特定时期特定政治环境,被抬上神坛。

哥猜内容大家都知道,一个数论问题,难点在于,素数是用乘法定义的,涉及的内容为加法,在自然数的乘法和加法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是困难的。尽管陈的研究逼近结果,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问题,在加法和乘法建立桥梁,一个素数和一个至多两个素数乘积得到的数的和,还是出现了乘法的身影。

素数未解决的问题很多,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更多,最有影响力的还是黎曼猜想,与它或多或少有关的定理一大堆,都是预设猜想成立。哥猜只是个孤零零的单体问题,成立不成立对数学影响有限,数学家只是希望在解决猜想时能出现新的数学研究方向。


邓炜定


世界上许多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人和事物,以现代社会世俗的眼光看,都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没有用的或暂时没有用的,不代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著名数学天才陈景润先生,就曾经被一些目光短浅的俗人认为是傻瓜,书呆子,最无能,最没有用的一个废物!然后事实证明陈景润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得到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和接见,成了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按照俗人的看法,陈景润先生研究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证明1十2是没有什么用的,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见识当然非常可笑!常听一些人说:下棋,搞体育比赛,画画,拍电影,演戏,唱歌,跳舞,写书法,写小说,写诗,发射飞船到月亮上去,造航母,造那些导弹,核武器等等都是没有什么用的,研究红楼梦,甲骨文,敦煌艺术,考古都是没有什么用的,在这些人看来,人生就是要有钱,有权,吃好穿好住好玩好活好是最现实的,最有用的,其它什么都不重要,这种认识岂不好笑么?


谦卑感恩男人


正面回答:人类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会发明或发现新的理论,而理论又会指导人类应用于更多的实践中。从历史上看:阿贝尔与伽罗华在解五次方程时,创立了“群论”;欧拉在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时,创立了“拓扑学”;牛顿在解悬链线问题时,创立了“微积分”……今天,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飞机火车,无论交流电传输,还是互联网,无论电池芯片,还是一栋建筑……所有这些应用的背后和底层,都有这些纯科学的影子和支撑,只不过我们看不到罢了。——飞机有用,但伯努利在发展流体力学时,是大约300年前,当时世界上连自行车都没有!居里夫人在提炼铀时,谁也不知道这东西能做核电站,甚至原子弹!牛顿提出三大定律时,绝对想不到,整个地球上人类所有宏观力学活动,从飞机到火车,从建筑到桥梁,甚至大气运动与天气预报都要基于三大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后100多年,人类才发明交流电和发电站。没有牛顿麦克斯韦特斯拉的理论,就没有今天的发电站和交流电!

反面回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有什么用?李白杜甫的诗有什么用?贝多芬的交响乐有什么用?


观沧海5510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数学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世界沉默着, 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 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后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时光.——何夕《伤心者》

上文摘自著名的科幻小说《伤心者》。虽说是科幻小说,但其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数学上的理论,在提出之初都是毫无用处的,就如同当前的哥德巴赫猜想。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些数学工具在百年之后最终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物理理论的重要基石。

哥德巴赫猜想如果被证明了,这个证明本身会不会有用呢?我们不得而知,就好像阿波洛尼乌斯也不知道他的圆锥曲线理论可以用来描述星体运行,伽罗华不知道群论可以被用在对称性描述上,高斯和黎曼不知道非欧几何可以在广义相对论中大放光彩。这些理论在当时是如此的无用,以至于只能静静躺在纸堆里无人问津,而在今天又是如此伟大,以至于每一次手机信号传递,每一次GPS定位,每一次打开一个网页,背后都会默默地隐藏着这些伟大的名字。

哥德巴赫猜想呢?我不知道。它可能没有用,就好像数学历史中和他一样的那么多没有用的知识一样,百年千年都躺在纸堆中,沉默着,寂寞着。但百年千年之后呢?也许某一天,就会有一个研究着不知道什么理论的科学家,把它轻轻取出来,掸去浮尘,让它的光芒开始照耀整个世界!

不过顺便说道,哥德巴赫猜想虽然没有被证明,但是近些年,我们在很大范围内都做了验证,可以说在10^18(1,000,000,000,000,000,000)以内的所有的数,都符合哥德巴赫猜想。因此,在一般实践中,往往会直接把哥德巴赫猜想当做一个已经被证明的定理来使用。至于10^18以上的数?到那时候,谁还在意个位十位是几啊,差出去一些也没关系......而且真的没什么情况会用到这么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