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鷹潭的書院!

“江右書院甲天下”。在1000多年的古代書院歷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國書院發展的中心地區,並且數度“獨領風騷”,成為中國的一個文化重地,擁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20世紀80年代,季嘯風先生率領全國百餘名學者普查古代書院,發現全國有書院7300餘所,其中江西990所,居全國各省之首,而根據江西省地方誌辦編纂的《江西書院》最新統計,江西有書院近2000所,比過去統計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作為道教發祥地的江西鷹潭也不例外,有象山精舍、桐源書院、玉溪書院、臨清書院、靈谷書院、嚴家書院、玉真書院、環溪書院、錦江書院、竹莊書院、龍溪書院、石溪書院……這些書院大多建在幽靜之山水間,學子們藉助山林中的固定場所凝鍊自己的思想和操守,達到修身的至美境界。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書院,一代代哲儒和學子們在山水意境中鑄造的理想、信仰、文化與自然相互生長,對今天的我們如何處理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猶有巨大的教益作用……

象山書院—心學之源

走近鷹潭的書院!

貴溪市城區的象山閣與陸九淵雕塑(記者 徐蓉 攝)

南宋時期,我國書院最為鼎盛,據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考證,在全國影響最大的當屬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江西貴溪的象山精舍、浙江金華的麗澤書院,史稱“南宋四大書院”。

象山精舍的創辦

走近鷹潭的書院!

象山書院崖刻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陸九淵在應天山創辦了應天山書堂。半年後的一天,他在從家鄉金溪回應天山的路上“顧盼山形,宛然巨象”,便將應天山改名為象山,自號象山居士,並將應天山書堂改為“象山精舍”。長年在象山精舍讀書的學生有近百人,來來往往向陸九淵請教的學生有上千人。陸九淵在應天山的五年,是他心學的成熟期和心學傳播的高峰期。在這裡,陸九淵找到了一種特殊的感覺,他的人生價值就是不斷完善心學,並以象山精舍為載體弘揚心學。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心學研究和教育事業,深深地愛著這座大山,他在《應天山》的詩中寫道:

我家應天山,山高數萬丈。

上開園池美,平林千萬狀。

山西有龍虎,煙霞耿相望。

寒清漾微波,暖翠團前障。

天光入行舟,野色隨支杖。

吾黨二三子,幽賞最清曠。

引興谷雲邊,題名岩石上。

碧桃吹曉笙,白鶴驚春帳。

一笑詠而歸,千載猶可尚。

走近鷹潭的書院!

矗立在沿河路的象山閣

陸九淵居山講學五年,“從容講道,歌詠愉愉”。在《與陳宰》的信中,陸九淵說:“倘得久於是山,以既厥事,是所願幸!”《與朱子淵》的信中說:“終焉之計,於是決矣!”象山精舍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朱熹曾說:“今浙東學子多為子靜門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李紱通過對象山精舍學生的查考後說:“卓然見於史冊地誌者,亦七十餘人。”陸九淵計劃在有生之年將象山精舍辦成象山書院,後來因為皇帝將他緊急調到湖北荊門擔任知軍(軍政一把手),駐守半壁江山的邊關,陸九淵的心學研究和教育事業被迫暫停。

陸九淵的教育特色

走近鷹潭的書院!

陸九淵雕像(記者 徐蓉 攝)

象山精舍的教育和教學與全國書院相比是獨樹一幟的。首先在陸九淵的學生中,有年齡長於陸九淵的,有讀書比陸九淵多的,有官職比陸九淵大的,他們在這裡讀書不只是為了考進士,更多的是來學習被陸九淵昇華到心學層面的學問。這些學生較之於其他書院的學生來說,素質普遍比較高。也正因為這樣,象山精舍又有一個辦學特色——不立學規。他強調學生自我約束,這也是陸九淵心學理念的顯現,任何事情都要發自內心,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自己把握。

陸九淵要求學生要“先立乎其大”,因為“大志不立,未免同乎汙世(汙濁混亂的世道),合乎流俗。”他講“道非難知,亦非難行,患人無志耳”,要終身圍繞著自己的志向做人、做事、做學問。檢驗一個人是真立志還是假立志的標準是“卓然不為流俗所移,乃為有立”。陸九淵教育學生不要僅僅為了功名而讀書,他說:“今時士人讀書,其志在於學場屋之文以取科第,安能有大志。”但他並不反對學生考進士,他說:“某今亦教人做時文,亦教人去試,亦愛好人發解之類,要曉此意是為公,不是私。”

當時有人誤以為陸九淵不教人讀書,陸九淵說:“何嘗不讀書來,只是比他人讀得別些子。”他教育學生要終生學習,“人之不可以不學,猶魚之不可以無水。”他闡述讀書的好處,“玉之瑕終瑕,瑜終瑜;人則不然,學則瑕者瑜,不學則瑜者瑕”,“學能變化氣質”。他引導學生,要做聖賢並不難,只要一直朝著自己的志向長年累月去實踐,便可以成為聖賢,“只要一向踐履去,久則至於聖賢矣”。

他強調要發明本心,“人心本善,其不善者遷於物也。”因此要經常洗心,去除心靈上的汙染和遮蓋物,讓原來的赤子之心顯露出來,這就是發明本心。

三百年後的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繼承、完善、發揚了陸九淵的心學,他通過長期對陸學研究的量變,最終在龍場悟道得到質變,形成一套完整的心學體系,歷史上叫做陸王心學。2017年,在鷹潭市舉辦的紀念象山書院創辦830週年國際高端論壇上,美國著名哲學家成中英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泰斗樓宇烈分別題詞,“象山書院心學祖庭”“象山書院心學之源”,對象山書院在我國心學的位置作了高度評價。

象山書院曾代表著中國古代教育的輝煌與驕傲,但隨著清末洋務運動後的教育體制改革而湮沒於歷史的滾滾紅塵。但是,象山書院歷經七百餘年而蘊積的象山文化——心學思想、教育理念、文化精華並沒有隨之終結。

龍溪書院—修身之所

走近鷹潭的書院!

修復中的龍溪書院(記者 嚴米金 攝)

龍溪書院位於餘江區錦江鎮團黃村委會崗底李家村,坐落在群山環抱、山清水秀的雲蓋峰山下,是清朝乾隆癸未年(1763)崗底李家鄉賢李世芳為族人所建。書院佔地約500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磚石樑架結構。大門為牌坊式“八字”門樓,用麻石建造,上下三層,呈塔形。翹起的溝簷,鏤空的雕刻,與以戲曲人物為內容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融為一體,展現了古代精美的建築工藝和高超的建築水平,可惜殘缺不齊。書院主體房屋高約5米,闊12米;歇山屋頂,小青瓦覆蓋,青磚牆面。院闊23米,進深24米,建築面積288平方米。進門後有亭廊,亭廊直通正房;正房共三進二個天井,兩側有廂房。正房最後一進為講堂,面積約50平方米;講堂左右分立窗舍,窗舍之外各有一排作學舍的廂房,共十餘間。


走近鷹潭的書院!

龍溪書院簡介(記者 徐蓉 攝)

龍溪書院的創建者李世芳,字尚琮,號馥邨(村),曾入大學求學考取明經博貢,並結識了翰林院編修、戲曲家蔣仕銓,成為摯友。李世芳有六男四女,無意於功名,考取明經博貢後回鄉創辦私塾,以教導族中子弟為業。崗底李家原名龍溪李家,故私塾取名為“龍溪書院”。李世芳好善樂施,急公好義,美名遠揚。

龍溪書院落成,蔣仕銓前往龍溪李家祝賀,併為之寫下《龍溪書院記》,其記中曰:惟李君尚琮明經,為安仁望族,能修其身,以孝悌、敦睦、任恤稱於鄉。慮其子若孫之久而失教也,乃於龍岡所居之側築家塾,題曰“龍溪書院”。始於乾隆癸未二月,迄四月而落成焉。若曰:“是我後昆藏修、息遊之所也。抑我後昆學之所、由成禮義之所、由起者其在斯乎?”噫嘻,美哉,何其用心之厚與!院中有堂有室,有庭有階,有函丈,有學舍,有庖湢、井灶、几榻、庋閣、燈檠,圖史具備於其中。其子弟雁行魚貫,執經問業,循循然涵養觀摩、優遊馴習,若將什伯其世於無窮。其秀者,取科第出而為匡時治民之器;即資之中下者,居鄉治家,亦不失為謹願廉讓之人。

走近鷹潭的書院!

龍溪書院(記者 徐蓉 攝)

李世芳創辦書院的目的是教育子弟知書達理,並非為功名利祿。“圖諸子稍長,即飭令力穡事,雲有志者薪肩牧角皆橫經所也”,故其六子僅長子李光國入仕途為官。李光國考取附貢時,想北上入國子監深造,李世芳讓他去拜訪自己的摯友蔣世銓。蔣世銓見李光國英姿秀敏,暗暗稱讚,對他說:“士人君子應當為世所用,不要以獨善其身而自鳴清高。當今聖上惟材是用,並不是只用科班出身的官員。”李光國於是打消了入國子監深造的念頭,於乾隆二十八年出任浙江省仁和縣丞。由於政績顯著,升合肥知縣,父親李世芳封修職郎,母親樂氏贈孺人。

走近鷹潭的書院!

修復前的龍溪書院(記者 徐蓉 攝)

龍溪書院歷經240多年風風雨雨尚且保存完整,風韻依舊,令人驚歎不已。這大概得益於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龍溪書院地處偏僻的雲蓋峰山下,交通不便,沒有受到戰火的洗禮。二是崗底李家村民有較好的保護意識,家教之善,村規之約,使他們懂得珍惜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三是龍溪書院從創建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一直在使用,清至民國180多年都是崗底李家村的私塾;抗戰時期日軍飛機轟炸錦江鎮,國立錦江小學曾一度遷入這裡辦學;解放後先後用作雲峰公社的中心小學校舍、團黃村委會小學的校舍。

1987年9月15日,餘江縣人民政府將龍溪書院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6日,鷹潭市人民政府將龍溪書院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閒置不用,修繕不及時,書院建築破爛不堪。省市縣文物部門領導多次到龍溪書院實地考察,於2016年、2017年兩次撥專款予以修繕。修繕後的龍溪書院煥然一新,古樸典雅,對我們研究古代書院建築規制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