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蛋还鸡,一方茶园的成型——办事情,得有路数

在农村搞产业,不是手指头一指就成了;跟农民打交道,也不是张嘴一喊就来了。说话有人应声,办事有人响应,要不怕碰钉子、受挫折,还要有见识,有招数——这就是常说的“主心骨”。

借蛋还鸡,一方茶园的成型——办事情,得有路数

云峰寺村举办种植养殖培训班 梁生树摄

背依海拔1000米的汉山,云峰寺村不少村民散落在坡度达45度的山腰间。站在汉山主峰俯瞰,一块块零星耕地像健硕男子的人鱼线,美感十足。

村民8130元的人均纯收入中,种粮、养殖、栽种中药材占一半,劳务输出占30%,还有20%来自茶叶产业收入。

为了增加这两成收入,2014年起,20岁就当上乡办茶叶厂厂长的村支部书记陈家礼,带领村民进行了一场艰难的产业升级。

“谁在我家地里栽茶,我就上谁家吃饭”

关于茶叶,陈家礼有发言权,也从中尝到过甜头。

高中毕业后,陈家礼第一份工作是乡办企业云峰茶厂的出纳。5年后,年仅20岁就当上了厂长。经历乡镇企业改革,他成了茶厂的承包人,20世纪90年代初,一年能纯收入2万元。

茶树,在他心里就是“不设密码的提款机”。

关于茶产业的培育,陈家礼有着刻骨铭心的失败记忆。

2007年,刚刚就任溜沙坡村支部书记的陈家礼,从银行贷了1.7万元,免费发放茶树苗,动员村民栽种了近百亩茶园。3年时间里,村民还是陆续挖掉了已经成活的茶树,改种玉米。

悄悄还了银行的贷款,想了好长时间,陈家礼想通一个道理:“村民希望‘早上栽树,晚上就能乘荫’,你可以抱怨他们目光短浅,但更要理解他们‘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现实需求。”

他认定,种茶树,方向是对的,但时机和方法上还要把握火候。

2011年8月,溜沙河、台盘寺、红门崖三村合并成云峰寺村,陈家礼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从这天起,整合土地、发展茶产业的事,再次在他心中翻腾。让他下定决心的是,村民冷先文的受伤。

一天夜里,冷先文的母亲哭着跑到陈家礼家,说儿子在韩城挖煤出事了,请陈支书去煤矿料理相关事宜。

几经转车后,在一所小医院里找到小腿骨折的伤员。20多小时过去了,冷先文脸上的煤灰还没洗,一口水都没喝上,陈家礼心痛地流泪了。

“在家百日好,出门一时难。”在遭遇了无数次的推诿,经历了和煤矿老板的艰苦谈判,陈家礼发出这样感叹的同时,也下定决心为村民寻找家门口致富的路子。

全村产业发展大会上,齐刷刷来了500多人,但绝大多数是看热闹的。

村干部下到组里,挨个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反对声不少。甚至有的村民提出:“谁在我家地里栽茶树,我就上谁家去吃饭。”这当中包括陈家礼的亲哥哥陈家国。

“种粮能吃饱,茶叶能当饭吃?”

“你不能光想肚皮撑不撑,还要想想腰包鼓不鼓。”

“要挣钱,早上去打个零工,收工就结账,这不心里更踏实?”

“村里的工伤和因工死亡的人还少吗?再说,60岁以后还有人要你打工吗?”

从来没有红过脸的兄弟俩,争执不休。最终哥哥服软了。

陈家礼和村委会主任一起挨门挨户跑了一个月,一边听,一边劝,征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

借蛋还鸡,一方茶园的成型——办事情,得有路数

春天里的云峰寺村,处处是景 梁生树摄

产业发展“借蛋还鸡”模式

2014年7月,在汲取上次栽茶失败的教训,吸收村民的意见建议后,云峰寺村的茶树栽种正式启动。

陈家礼明确了两个自愿:村民的土地自愿流转、村民自愿参加合作社。同时要求三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购苗栽种、统一管理。就这样,集中连片的1518亩土地被流转回来。

为了让村民真正从茶产业中获益,云峰寺村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土地流转时我们就向村民保证,村里的茶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栽种和管理,两年后,土地连同成活的茶苗一同返还给村民。”陈家礼说,就是想让村民直接尝到种茶的“甜头”。

一位农业专家在云峰寺村调研后称其为“返租倒包”模式,陈家礼和村民都觉得不是太准确,他们认为应该叫“借蛋还鸡”模式。

“村里把我们的土地流转走,相当于借走我们的一个鸡蛋,两年时间里,鸡蛋孵成小鸡、养成会产蛋的母鸡,然后还给我们的不是蛋,而是鸡。”村民刘开明说,村里为了便于返还茶园,在土地整理时连“地界界都没打乱”,谁家的土地一目了然。

2014年10月初,一千多万株“岷选131”和龙井茶苗从四川陆续运来,90多名劳力在没日没夜劳作。

茶苗栽上后,刚好碰到连续半个月的高温天气,光浇灌用的抽水泵烧坏了8台。这事惊动了南郑县领导,一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带着技术人员专门到村里指导抗旱,新栽茶苗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经常去新茶园转悠的陈家礼有着“家有小女初长成”的喜悦,也有爱女“待字闺中”的焦虑。

2016年10月,承诺返还茶园的时间到了。让陈家礼没有想到的是,返还现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借蛋还鸡,一方茶园的成型——办事情,得有路数

村民在茶园采茶 梁生树摄

一部分村民喜笑颜开,吵吵着要给村干部送锦旗。同时还有510亩茶园的主人没有来到会场。

事后一统计,这些人大多在外打工,客观上有不便,进一步交流,还是有不少出乎意料的想法。

“土地是我的,茶苗栽在我的地上,你交给我,我没时间和精力管理,荒了算我的,没效益也不用你操心。”这是这部分村民的真实想法,500亩茶园再次面临着荒芜的窘境。

面对“嫁不出去的女儿”,陈家礼将这个包袱甩给了儿子管理的云峰茶业公司打理,期待着茶苗再长得大点后被主人“领回”。

“村民各有各的难处,在村里干事,哪有千人一心的齐整事。”陈家礼说,让自家的公司揽底,是他动员村民建设茶园之初就留好的一步“后手棋”。

两任村支书的“笑而不语”

3月29日上午10点,一场忽然而至的春雨,将数十名采茶人撵到云峰寺村半山腰的鲜茶叶收购点避雨,82岁的钱正英老人在人群中十分抢眼。

儿子在外打工,儿媳是残疾人,唯一的孙子外出当了上门女婿。老人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儿子减轻点生活负担。

这天,她7点钟出门,3个小时采了9两7钱鲜茶叶。新的采茶季从3月18日开始,老人最多一天采过3斤7两。因为在公司的茶园内采摘,一斤鲜叶能获得35元采摘费。如果是自家的茶园,一斤鲜叶能卖到110元左右。

女同志集聚的地方,从来不少欢声笑语。

62岁的杨长会是大家公认的“快手”,她一天采摘5斤7两的纪录,十多天里没人能打破,采茶人普遍羡慕她“双手采茶”的技能,杨长会羡慕的是公司茶园的长势。

她说,自家的茶园正在精心打理,还没到盛产期,没法施展自己的本领,期待那一天能早点来。

云峰寺相邻的祖师殿村,17岁的彭灵灵再过几天就要去学习美容技术,她利用这几天空隙来采茶,为了赚取一点零花钱,为自己添置些新衣服。

和彭灵灵一起来的是邻居苟德珍,这位性子直爽的中年妇女,说起话来,镶嵌在口中的一副义齿随着气息晃动,用挣来的钱给自己配一副好牙,是苟德珍这个采茶季的“小目标”。

和采茶人交谈,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片树叶”对不同家庭和个体带来的生活期望与满足。

不久前的一天,陈家礼在村里的茶叶收购点与红门崖村前任村支部书记交谈,一位村民向他俩“告状”说,看见有的村民在公司代管的500亩茶园里“偷”着采茶。其中就有栽茶树时扬言“谁在我家地里栽茶,我就上谁家吃饭”的那些人。

听到这些话,前任村支部书记“笑而不语”,让村民“看得起茶叶”是他在任时一直努力的事,直到离任也没太大改观。陈家礼也“笑而不语”,只要村民“看得起茶叶”,他宁愿放任这样的事在身边发生。

最近,村里有一个让陈家礼高兴的现象,时不时,有村民从打工地回来,将自家的茶园“领”回去打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要下‘绣花功夫’,借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我理解除了要精心,还要有耐心,不能不着急,也不能太着急。”陈家礼说。

2019年3月26日,云峰寺村茶农卖鲜叶就挣了11410元。(梁生树 李子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