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北魏时期(386~534)

提到北魏,我们不能不知道魏碑和石窟。魏碑在北魏时期为最精,中国四大石窟中就有两大在北魏时期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更是空前绝后的。此外还有像巩县石窟、羊头山石窟等也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

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有两个转变,一个是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还有一个是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

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51个,造像5100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各类造像形象生动活泼,姿态飘逸隽秀。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云冈石窟外景图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景区大门新修的阙楼(公路入口)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云岗石佛寺禅院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第五、第六窟外景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第七、第八窟外景

中国历史上曾有五位帝王向佛法发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排在第一位的便是三武中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46年,太武帝拓跋焘在重臣崔浩的进言下,发出了最严厉的灭佛诏:击破焚烧佛像及佛经,拆毁寺院,活埋僧侣。452年文成帝继位后,即挽回祖父的错误,再兴佛法,云冈石窟就是他下诏建造的。

说到云冈石窟就一定要知道昙曜五窟的故事,文成帝兴佛后,昙曜受命返回平城。据说当时“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于是昙曜成为沙门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主持武州山开窟修禅,建造了著名的昙曜五窟。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昙曜五窟

真是一灭一兴都在帝王一念之间,也正是这一灭一兴成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

云冈石窟是印度佛像中国化的起点,雕刻技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波斯艺术的精华,云冈石窟与其他石窟很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形体高大的佛像众多,属于华丽辉煌的典型皇家风范。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云冈石窟的标志性大佛 — 露天大佛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主佛像(象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左右胁侍菩萨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第18窟三世佛立像

意喻太武帝拓跋焘化身形象的大佛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左手放在胸前,做了一个“扪心自问”的忏悔姿态,这种手心向内的佛像造型可谓“空前绝后”。佛像高15.5米,安详沉静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释迦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大佛披的“千佛袈娑”,上面的每一尊小佛都有被害的佛教徒之意,压在太武帝化身的大佛上。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飞天”形象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龙门石窟外景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主佛:卢舍那大佛

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头饰螺纹发髻,身披通肩式袈裟,双手及双腿早已毁掉,结跏趺在束腰须弥座上。卢舍那为佛的报身形象,译为“光明普照 ”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龙门石窟佛像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龙门石窟佛像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龙门石窟佛像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龙门石窟佛像

照片显示的是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其大小只有两个手指的高度,约合两厘米


巩县石窟:

位于郑州巩义市东北9公里处大力山下。寺院初建于北魏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唐代称净士寺,清代改今名。

北魏宣武帝常在此礼佛,并令一工匠造窟刻佛,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佛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石窟诸佛造像多为方圆脸型,神态文雅恬静,衣纹简练。礼佛图、飞天、神兽、佛教故事等是现存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18幅"帝后礼佛图"浮雕为全国现存石窟中所仅见。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外崖造像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外崖造像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外崖造像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中心塔柱佛龛中雕刻的佛像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巩县石窟第一窟中的《皇后礼佛图》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巩县石窟第一窟中的《皇帝礼佛图》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第三窟中的《帝后礼佛图》(部分)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第四窟的伎乐人

吹排箫、吹横笛、吹芋、弹琴、鼓瑟、击羯鼓、击腰鼓、弹箜篌等。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羊头山石窟:

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重建,并改额清化.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羊头山石窟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羊头山石窟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羊头山石窟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羊头山石窟

本文的所有图、文等著作权及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佛像之美 | 魏晋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造像艺术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