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社區”使雙井街道“井井有條”

“13社區”使雙井街道“井井有條” | 我們街道


我們街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持續加大街道改革創新力度。“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全市街道工作如火如荼開展的大背景下,基層崗位的社會建設工作者們是如何精準發力,把街道社區打造成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的?

近期,本公號將推出新時代首都街道工作系列報道,挖掘“我們街道”的故事,而它們,也或許就是發生在你身邊的事。


“13社區”使雙井街道“井井有條” | 我們街道

雙井篇


“13社區”使雙井街道“井井有條” | 我們街道


照片裡的男人,穿著白襯衫,修剪利落的短髮向左側梳開,眼神傳遞出中年男人的踏實與沉穩。腳下黑色的皮鞋上雖有輕微褶皺,卻不見灰塵。

平日裡他的鞋子可不是這樣,上面可能沾滿了泥土、灰塵、雪水或落葉。

他叫何向國,是雙井街道一名普通的保潔人員,老家四川。上面那張照片中的他看起來英俊帥氣,乾淨利落——幾乎是連他自己都沒有見過的樣子。

“13社區”使雙井街道“井井有條” | 我們街道

“13社區”使雙井街道“井井有條” | 我們街道

2016年11月24日,“掌上雙井”微信公眾號一篇標題為《看到Ta們化妝後的變化,感動落淚!致敬平凡的雙井人……》的推送文章,記錄了包括何向國在內的三個普通雙井人的“變形記”故事。

如今這篇文章已發出一年多,但留給雙井人的感動仍在延續。截至目前,文章已有超10萬人閱讀,數十條精選留言裡不乏“有人情味的公眾號”“為掌上雙井點贊”這樣讚美“掌上雙井”的聲音。

“掌上雙井”是雙井街道“13社區”官媒矩陣平臺的一個部分。而所謂“13社區”,雙井街道工委書記董健介紹,就是在目前12個行政社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街道作用,將雙井街道作為第13個社區。在“13社區”內,12個行政社區的概念被打破,整個雙井成為一個“大社區”單元。

為了讓這個聽起來似乎有些“飄在空中”的概念“落在地上”,成為群眾可知、可感、可參與的實踐,雙井街道為“13社區”的概念賦予了雙重含義:一是建立“13社區”的媒體矩陣,為老百姓提供瞭解街道大事小情的平臺;二是讓機關幹部下沉,到老百姓身邊去解決實際問題。

董健介紹,除“掌上雙井”外,13社區網站、13社區微博、雙井街道政務網、“雙井社區卡”小程序、《今日雙井》社區報、科室號、社區號、頭條號等也都包括在媒體矩陣平臺內,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為把內容做實,“13社區”媒體矩陣還結合街道老工業基地特點,定製了“工業王朝”欄目;將視角聚焦到雙井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打造“變形記”板塊;《今日雙井》把版面讓給群眾,讓群眾成為版面主角……目前,《今日雙井》已出刊408期,“掌上雙井”擁有了5.6萬粉絲,還於2018年獲得了北京政務微信第35名。

“我們還向街道內的商戶和群眾發放社區卡,參與街道活動等都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到達一定標準就可以實現‘微心願’。”去年,通過群眾捐贈的積分和社區內單位的出資,袁振江老人和他的愛人實現了將他們默默資助多年的遠安貧困地區孩子接到北京看升旗的願望。以13社區卡為載體,單位和群眾都被調動起來,去年一年,13社區就幫百姓實現了7個“微心願”。

“新老結合、商住結合、高低端住宅區結合、高低收入群體結合、生人社會熟人社會結合是雙井突出的特點”,董健表示,如何充分調動街道內各類群眾的積極性成為雙井街道基層治理的一個難題,用黨建引領社區基層治理是我們的一個核心思想和抓手。

“我們街道”雙井經驗——

在雙井街道,無論是黨建引領的社區工作,還是“13社區”平臺的創意打造和運維,都同它的名字一樣,思路清晰又井井有條。那些“10萬+”、諸多好評等媒體矩陣成績,皆源自於雙井街道開展街道工作創新且堅定的思路辦法,真正讓街道內各級機關幹部“沉下去”,真正讓社區成為居住者收穫幸福感的樂園。


(文/姜慧梓 部分圖片源自“掌上雙井”)

“13社區”使雙井街道“井井有條” | 我們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