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逍遙遊》給過你哪些啟示?

江湖劉行者


好玩的國學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莊子《逍遙遊》的三點啟示:得不喜!失不憂!放空自己做個傻子!


在中國哲學家中,莊子是最遺世獨立特立獨行的一個,他傲視王侯輕視富貴崇尚逍遙,他摒棄世俗追求審美,是思索最深刻、精神最純粹的智者。

在先秦的哲學家中,孔子汲汲於功名,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他的哲學是現實和理性的,仁義禮智信是他對人的規定和理想。孟子是個暴脾氣,在王侯面前絕對是一副傲嬌的樣子,他追求大義凜然的大丈夫精神,崇尚仁政和實現王道理想。孔子和孟子屬於此岸的哲學家,此岸即現在即世俗即生活,是現實的理性的哲學。而莊子與老子屬於彼岸的哲學家,彼岸即超脫即無為、清靜自然、即審美,是一種超越塵世、脫離文明、最好擺脫包括身體在內一切物役、行役的枷鎖,心靈徹底自由無依無靠,走向逍遙之境。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屬於道德和倫理的學問,它教人如何治理人生,而道家是治理心靈的學問,它教人如何治理那茫然無措,狼奔豕突的心靈。

老子是人生的智者,他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社會的反面,莊子則是一位超越人生的至人,他看到了人生和社會的內核。人由物而化由氣而生,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於塵土,歸之於塵土,人的一生無非是氣聚、氣散的過程。生時朝霞滿天,死時落日燦爛,生與死無非是生命的不同階段不同形式而已,死亡就是迴歸大道。所以當莊子的老婆去世時,莊子高興地敲鑼打鼓坐地高歌。“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俗世中沉浮的朋友惠施,顯然達不到莊子的超脫境界,還罵莊子是個無情漢;連一向灑脫的明朝小說家馮夢龍都寫小說來咒罵莊子。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莊子的思想無疑是超越於世界、超越於塵世的,他就像一個跑得太快的行者,前面是無邊的黑暗和寂寞,後面無人趕上。莊子顯得如此的寂寞。是的,哲學家就應該寂寞,寂寞是哲學家的宿命。

莊子的超越之處在於,他對生命的價值和自由的深層思考。莊子認為人的生命如同萬物一樣皆有靈氣,靈的價值就在於擺脫物役,達到逍遙之境。人們都追求自由,美國人甚至說不自由勿寧死,但莊子認為身體的自由是有限制的,真正的自由是取消一切依靠,取消一切功利,有時候甚至連有目的的審美都可以取消,達到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無滯無礙的逍遙之境。按照莊子的想法,人生就像在一個大魚缸中遨遊,看似自由自在,但拘束無處不在;看起來很美麗,其實很悲哀。當人們還在讚美情人之間相濡以沫艱難相愛的時候,莊子卻冷笑一聲說,不如相忘於江湖。表面上的苦愛,實質上卻痛苦不堪,愛其實不是手段,愛是我們的目的,愛不是做給別人去看,而是兩顆心緊貼在一起時候的溫暖與安然,所以當你不愛的時候,不如一別兩散,各自生歡。

莊子就是這麼冷酷,因為他看到的是人生中最深層次的東西,而我們也許只會看到表面的風光,卻看不到內心的彷徨。

莊子哲學的核心是“齊物論”,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站得足夠高視野足夠寬的話,就會發現,萬事萬物其實都是一樣的,都遵從於自然大道,雖然形式上千差萬別,但道的內核卻異曲同工。所以西施的美和東施的醜一樣;狙公給猴子的朝三,與暮四一樣;生與死一樣;成功與失敗一樣。有的人鐘鳴鼎食朱門大院,有的人一貧如洗衣不裹腹,有的人起高樓,有的人宴賓客,到頭來卻還是“食盡鳥投林,落得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人生的苦,來自於慾望,來自於對比,來自於心的不自知,而離苦得樂,也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儒家說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實現人生價值,這才是快樂;佛家認為人生本虛無,人生下來註定痛苦,唯有成佛才得快樂;而道家則認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順應自然大道,虛空自己的心靈,才能得到快樂。莊子齊物論的觀點給我們的人生有三點啟示,按照這三條路去走,人生將會變得異常輕鬆。

得不喜失不憂,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按照莊子的“齊物論”,我們的生活就很容易了,因為你要是用這種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的話,你的心就會輕鬆起來,《莊子秋水》中說:“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只分之無常也”,意思是說,得到榮譽和富貴利祿,你不必狂歡狂喜;失去了這些東西,你也不必耿耿於懷哀愁憂愁哀傷。莊子站在了人生的最高處來看人生,既然一切都齊物,當好運來臨時,你不必手舞足蹈;當災難臨頭時,你也無需哀愁憂懼,因為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就像你不必為花開而欣喜,為花落而傷悲一樣。春天來了她還會離開,太陽昇起它仍然會落下,你何必有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哀嘆呢。莊子的哲學是整體系統的哲學,萬事萬物的增長必然是另外一個事物的消減,快樂來了,也許伴隨而來的是悲傷的滋長。你在這裡得到的,必將會在另一處失去。因此我們要把得看得淡一些,把失看得輕一些,就像《菜根譚》中所說,“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得與失存乎一心,心寬了,世界就大了,心靜了,則人生處處桃花源,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莫讓繁華遮望眼心靜則安

在莊子的養生哲學中,最重要的是“心齋”與“坐忘”,這也是他養生的重要的學問,是走向人生逍遙境界的初步但最為關鍵的步驟。《莊子人間世》中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之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者,心齋也。”

意思是說,心志專一嗎,不用耳而是用心去體會,不用心去體會而是用氣去感應它的作用,氣是虛空而能夠容納萬物的,只有大道能虛,人心能達到與道相合的虛空境界,這就叫做心齋。

人生和世界都是虛空的,因為只有虛空才能包容萬物,只有虛空才能抵達道的境界。心是我們靈魂的主宰,它容納的多了,心就不自由了,只有它空無一物的時候,靈魂才能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樣達到萬法歸一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治身莫如治心,心空則闊達,闊達則格局廣闊。

“坐忘”又是什麼呢?《莊子大宗師》中莊子借顏回的話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

意思是說,忘記自己的形體,擺脫自己的聰明,如此身心的束縛都被擺脫了,身與心與大道合而為一,這就是坐忘。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們很難達到,但我們可以學習這種讓心放空的精神。所謂“心齋”就是擺脫心的束縛,去除在心中的名韁利鎖。莊子提出,現實的枷鎖固然堅固,但真正束縛我們的還是心靈的枷鎖,如果我們能夠像蘇東坡所說的那樣,“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話,忘卻了蠅營狗苟的俗世生活,我們就可以達到人生的自由。

莊子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也,動與過也”,體外的刑罰用的是金和木製成的枷鎖,而內心的刑罰則是精神的折磨。莊子的意思是說,肉體的痛苦固然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欲求的不滿,是慾望的膨脹和靈魂的拷問,是內心的悔恨。總而言之是心的不安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心安是救贖靈魂的唯一途徑。

如何才能去除心靈的枷鎖,求得一處心靈的桃花源呢,按照莊子說法,就是給心靈做個減法,減少點慾望,要知道眼前的繁華既非你所有,更非你一人之所有,適當將心放空,才能放飛自我,適當減少些功利,心靈才會達到審美的境界。

少一些心機,做個快樂的傻子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莊子的哲學是反智的,因為按照莊子逍遙遊的追求來說,人類有智慧就會有追求,有追求就會有所待,有所待就會讓物慾塞滿內心,如此,就無法取消所待,帶來生命和靈魂的不自由。

莊子認為人無所求,才能在淡然無味的生活中體會到生命的快樂和生活的精髓。他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你有本事有技巧,但你一生勞碌辛苦;你有聰明有才智,但一生憂慮恐懼。如果忘記技巧和聰明的話,我們就可以無憂無慮自由的遨遊,如唐人所說的“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自由自在。

因此,聰明人往往自以為是,愚笨人往往斤斤計較,因為他們的心被世俗和物慾所充滿,做不到虛空,自然就不能夠容納萬物,自然就不能夠超然物外。因而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你縱然聰明,但你可以活得傻一些,傻其實就是平淡,因為“人間至味是清歡”,只有平淡才能長久,才能在人生的咀嚼中保有悠長的回味。

所以人生的快樂之道就是多一些大道的純真,少一些世俗的機心,做個快樂的傻子,這就是莊子教給我們的人生之道。


好玩的國學



莊子,名曰莊周。道家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鄙人多年前就讀過《莊子》。當初並未完全領域《莊子-逍遙遊》的真諦。我是何時才領悟其真諦的呢?


先說與之類似的法家經典。

我曾讀過多遍法家經典《商君書》和《韓非子》。並且做了詳盡的讀書筆記。但對法家思想。我只讀懂了99%。直到看過李連杰主要的電影《狼犬丹尼》後,才真正徹底領域了法家思想的真諦——儒以文亂法。

我讀道家經典《莊子》的領域,與法家經典雖不相同,但卻類似。是在《王者榮耀》遊戲中領域的。

去年,兒子開始教我玩王者榮耀。最近兩個月,開始玩莊周。


莊周的被動技能和三個主動技能,除了蝴蝶效應與莊子思想風馬牛不相及外,其他三個技能,完美的詮釋了道家思想:自然意志、化蝶、天人合一。

莊周特點是控制技能對其無效:被動技能可以解除控制、一技能可以解除控制、大招可以解除全體隊友的控制。並且在2秒內免疫控制。這完美的詮釋了《逍遙遊》的主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灑脫。


楊朱學派


《莊子》首篇以“逍遙”為名,“逍遙遊”之意是莊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逍遙”一詞,在《莊子》中有六處,除《逍遙遊》及《大宗師》篇,其餘四處見於《天運》等外雜篇。見於《逍遙遊》及《大宗師》者如下:

《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大宗師》:“假於異物,託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成玄英在《莊子疏·莊子序》中說:“所言《逍遙遊》者,古今解釋不同。今泛舉綱,略為三釋。所言三者:第一,顧桐柏雲:逍者,銷也;遙者,遠也,銷盡有為累,遠見無為理。以斯而遊,故曰逍遙。第二,支道林雲:物物而不物於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遙然靡所不為。以斯而遊天下,故曰逍遙遊。第三,穆夜雲:逍遙者,蓋是狂放自得之名。至德內充,無時不適;忘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遊天下,故曰逍遙遊。”

蒙培元說:“莊子哲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心靈的自由境界。《莊子》內篇的《逍遙遊》,正是莊子哲學的主題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個自由意志論者,所謂‘逍遙’,就是擺脫一切主觀與客觀的限制和束縛,實現真正的精神自由。”

據此我們認為,逍遙遊給我們最大啟示應該就是對自由的追求,這種自由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符合“道”的自由,這種自由既是我們內心理想的實現,又是物我兩忘,讓渡自我,與自然一體的精神自由,所謂“道法自然”也。

另外,《逍遙遊》篇中,莊子借與惠子的辯駁,說明了“無用之用”的觀點,而《山木》則篇用“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來證明“無用之用”。如下: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從這裡我們看出,人不能太冒頭,為人做事要“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桐琴候月


“道”之為人哲學——以《逍遙遊》為例

言及莊子,所有人都會聯想到那篇運用大量寓言神話、文姿多彩的《逍遙遊》吧。《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是莊子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也是莊子哲學的終極目標。何謂“逍遙遊”?它是指一種超然物外,無所憑待,無所束縛,無限自由的精神世界。人與天地萬物合一,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莊子在《逍遙遊》中說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餓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己”“無功”“無名”就是莊子思想最好的總結。


首先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莊子認為人生不自由的原因是因為“有待”,“有待”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所依賴的條件,它們構成了對人生自由的束縛。舟靠深水才能航行,大鵬依賴風力才得以翱翔,而宋榮子即使在世俗紛爭中堅持自我,但也仍未超越世俗榮辱的紛爭,所以這三者都是“有所待者”。那麼如何追求“無待”呢?莊子在文中提出瞭解決的路徑,那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裡的“至”“神”“聖”都是道的化身,只有達到他們那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可能真正實現“無所待”。

莊子

再者是“無用”即“大用”。文中莊子通過與惠子的對話,以大瓠和大樹為例子,向我們闡述了“無用”即“有用”的觀點。惠子認為魏王送的種子結出的葫蘆大而平淺,覺得無用就把它砸了。莊子就告訴他一個宋人賣藥的故事啟發他,並教他如何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於江湖之上,這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遊”境界。這充分說明莊子注重事物的內在價值,儘管東西看似無用,但深入發掘很可能找到它“有用”的一面。莊子認為人應該注重內在價值和自我價值,善用“無用”來實現自我。


最後是“有己”達“無己”的轉變。“有己”是指人們的“自我”與外部環境的對立。“有己”使人們能夠區分和計較生死、美醜、榮辱、得失,從而限制了人生的自由,因此我們要摒棄這種觀念,向“無己”追逐。結尾這一段是我認為全文最精彩最精華的部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樹幹上有許多贅瘤,不合繩墨,它那枝權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現在你說的那段話,大而沒有用,大家都不相信。”莊子面對惠子的再次質疑,曰:“子獨不見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他認為與其擔憂大樹無用,不如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麼用處,又哪裡會有什麼困苦呢?如此樂觀豁達,順其自然的生存觀!他認為世界萬物本質都是一樣的,高低貴賤,美醜是非都不過是對於世俗的偏見,我們要想真正領會“道”就必須拋棄這種偏見。


晴小橙726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莊子學識淵博,對當時各派學術都有研究,尤其深入探索了宇宙的本源和萬物產生的問題,他認為,世間萬物皆出於,道,道,能生化萬物,他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和變化,並有著自己的運動規律,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能自動產生,並且永不會毀滅的東西。他還認為,道,不但無形,還,無為。他認為,天道自然,主張人也應該順應自然,否則就會違逆萬物的本性。

莊子的故事反映了莊子的世界觀,他視人的生死為自然規律,生不足樂,死不足悲,蔑視權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留給後人的哲學鉅著和文學傑作,也是珍貴的古代文獻。

莊子用奇妙的寓言和生動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思想,《逍遙遊》中一則寓言講,北海有條大魚,名鰱,個子大的不知有幾千裡,他一變而成鳥叫鵬,鵬的背不知有幾千里長,鵬奮起飛翔,翅膀像從天上垂下來的雲彩。鵬趁著海水震盪飛南海,激起千里海浪,飛到九萬里高空。小雀們嘲笑大鵬說,何必飛那麼高呢?我向上飛還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草香蒿中翱翔,已經是飛的頂點,小雀不理解大鵬而嘲笑,莊子認為,無論是大鵬雄飛萬里,還是小雀騰躍蓬蒿之間,也只是大小差別,它們都要受到時空的限制,只有想不受時空侷限而任意邀遊的人才能進入,無所恃,的絕對自由境界。這就是莊子《逍遙遊》的啟迪。

莊子才華橫溢,行文汪洋恣肆,他所用的詞彙如萬斛泉隨地湧出,他創造的眾多詞彙,豐富了語言的寶庫,就像他的,鵬程萬里,蓬雀安知鴻鴿之志,等至今人們常運用。

縱觀莊子學說,他的宇宙觀,人生觀都處於唯心主義的範疇內,但在認識論方面,莊子的思想閃耀著辯證的光輝!🐴🌺🌺





飛天ZY漫雪


塵世熙攘,名來利往,古今同慨。

莊子《逍遙遊》,經歷有限,認知不同。儒家講進取,進而不取,返身道家,未嘗不能自救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順其“天生”,享其自由,何苦機心用盡,強迫自己,竭力而為呢?

逍遙與世,也許不且實際。但是放縱精神,超然物外,累負自減,自感天地遼闊呢。


錢君史話


《逍遙遊》不是什麼寓言、哲學,描繪的是,朱雀七宿在半個恆星年裡的運動規律。鯤、鵬都是對朱雀七宿的比喻。楚人以朱雀(鳳凰)為圖騰,因此他們以朱雀七宿為參照來觀測星象,而中原人天文觀測以青龍七宿為參照。


丁哥說道


棄儒隨道成大焉,自然大氣如浩然。功名利祿英雄榜,浩瀚宇龐然。


劉志安20


與《紅樓夢》中一僧一道的《好了歌》有相似之處。


蝶舞雪紛55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木之無用.壽養天年,此實乃(無用之)真大用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