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始终都与黛玉同行

美,始终都与黛玉同行

黛玉葬花,无疑是红楼梦中的一大焦点,特别是因为葬花吟,人们总是深深的同情着黛玉的命运。

可是,黛玉葬花,每次均会这么悲悲戚戚吗?黛玉真的一直都是那么犹豫着的女孩吗?

不用过多的追问,这就是人们对于黛玉的一大误解了。除了有许多人因此而同情她,还有许多人因此而指责她,甚至是嬉笑。许多人也因此被嘲笑为林黛玉。

面对于此,曹公当然也会痛心——为什么大家不追寻黛玉葬花的精神实质,却要去嘲笑一个人的忧伤。我们的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在每一年的时间里,没有过丝毫伤感过呢?

人有喜怒哀乐,千古绝唱《葬花吟》,也只不过黛玉生命里一次忧伤的结晶罢了。她的葬花,实质上,指向的应当是那种积极的意义,是对于美好的呵护。

黛玉的第一次葬花,作者就为我们作出了深刻的诠释,她的内心是满满的阳光,那些伤感,只是黛玉内心愁苦的一次触景生情。

美,始终都与黛玉同行

第一次葬花,与宝玉巧遇。

那时,宝玉将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埋葬在水里。飞花逐水流,流淌的是宝玉那淡淡的愁绪,及其她对于美好生命的怜惜之情。

有人如此惜花护花,黛玉见了当然感动。她就轻轻地走在宝玉身边。了解宝玉的心思,解决宝玉的疑难。

因为,那个时候,宝玉虽然然是爱惜花儿,也撂了一些花在水里,但是他却在突然间踌躇了。——想他也是不想把那些花儿都扔进水里,觉得如此有些不妥吧。

——这样,那些落花不仅找不到生命最后的着落,看着花瓣一片片飘走,更加令人伤感。

来到宝玉身边,黛玉立马就一语道出了宝玉心病,黛玉说: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流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又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了,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岂不干净?黛玉轻轻一问,宝玉顿时茅塞顿开,喜不自胜。他立刻对黛玉的做法表示附和,知音相逢,就这么样的胜却人间无数。

只是宝玉高兴过了头,把怀里的《会真记》给掉了出来,黛玉眼尖,一下子就看出了宝玉心底有鬼。知道宝玉读的绝对不是什么四书五经。

美,始终都与黛玉同行

她立马就要取过去看时,宝玉虽有所遮掩,但他毕竟相信黛玉,对黛玉说:“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不要告诉别人去,真真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都不想吃了呢!”

黛玉拿过来,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把16出俱已看完,只觉余香满口,只管出神。宝玉也有些忘乎所以了,他饱含深情对着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黛玉作为一个女孩子,应有着矜持,宝玉如此说,也等于是亵渎了她,二人未免又小闹了一场。然后,还是一起把花埋了。黛玉一个人回来时,听到梨香院里传出来的剧中的妙词佳句,依然销魂不已。

这么样,宝黛爱情之美了,作者第一次将它诠释到了极致,虽有吵吵闹闹,却充满了无限的情趣。

这里引入《会真记》,也是作者在赞叹宝黛爱情,像剧中一样的美好纯真。她俩都是童话中才有的角色。

只是会真记是以悲剧结尾,同时也就暗示了这份爱情悲凉的结局。这样,也就有了第二次的葬花。

美,始终都与黛玉同行

第二回的葬花,花落花飞,片片落红,虽隔时不多,但在黛玉心底,却似乎是物是人非矣。

昨晚去怡红院,丫头拒不开门,黛玉又闻得屋子里传出宝钗笑声,立马就触发了她客居他乡伤心点,因此她悲伤得欲罢不能。

想想,六岁时母亲夭亡,入了贾府,孤身一人。后来父亲也抛他而去,身边又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婚姻之事又无人替她做主。她的命运,就如同满地的落花,漂泊无依,却无人前来爱惜。面对此情此景,黛玉又怎生不伤感。

这也就是黛玉两次葬花心路历程了,第一次,她对爱情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内心是开心,是愉悦,她是一个保护者的角色。所有的花儿,因为黛玉而幸福。作者我们呈现了一种情丝烂漫之美。而第二次,她虽是在悲凉中哀婉着自己的身世,将自己比喻成风中落花,同命相连中,依然是对于生命之美的珍重。

黛玉的存在,也就是美的存在,她一生都是在呵护着美,将自己变成美的一部分,无论是高兴还是忧伤,美始终都与她同行。

珍爱红楼梦 重酬征稿

期待你的参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