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禪的真實水平如何?

鄧贏


世人對於劉禪的水平一直都是貶低,更是有“扶不起的阿斗”作為他的評價,直到我重新翻閱史書詳細瞭解後發現,劉禪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書中記載諸葛亮死後,劉禪就直接向魏國投降了,仔細研究當時的形式,蜀國在對於魏國的戰鬥中節節敗退,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因此劉禪此刻面臨的只有三種選擇:

  • 聯吳抗曹

話說此時的東吳實力比起當年已經是下降了很多,東吳尚且自身難保,蜀國大勢已去,魏國兵鋒強盛,兩國就算合作也無法阻擋魏國的鐵蹄,最多也就是殘喘時間多幾日而已,想翻身是不可能的。

  • 舉國南遷

遷都,也並非長久之計,從劉備開始就一直經營著蜀國,所有的軍事、政治、民生、經濟基礎都在蜀國,如果舉國遷移,是動了根本。百姓要重新開墾土地、軍隊要重新佈防、政策、制度等都要因地制宜,並且還要隨時應付曹家突襲。就算到達遷都的地方,接下來還要固防整頓,如果曹家來襲,國都、百姓尚未整頓好,沒有強有力的後勤基礎,下場也會差不多,所以遷都也不是長久之計。

  • 苟且偷生

此時的蜀國,從朝廷到百姓已經都毫無鬥志,選擇投降也有投降的好處,百姓不用遭受戰火、流離失所;大臣無非就是換個君主,也能保全家人;劉禪最多做過亡國之君,但能留的性命。

所以,綜合以上形式,與其讓蜀國士兵百姓等陪他送死,不如選擇投降,保的大家平安,這也是無奈中的最好辦法了,由此可見劉禪還是心繫百姓,深謀遠慮。


另外還有幾件事也可看出劉禪非等閒之輩:

手段高明,收買人心

魏國大將夏侯霸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入蜀國,他的父親夏侯淵是被黃忠所殺,他此刻會逃到蜀國,也是說明確實走投無路了。而劉禪在接見他時,卻淡淡地說:“你父親乃是被人用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所害”,然後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乃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的堂妹是張飛妻子,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之後對夏侯霸加官進爵,自此夏侯霸冰釋前嫌,對劉禪肝腦塗地。

顧全大局,處處忍讓

諸葛亮在世時,一直醉心北伐,對劉禪的態度比之嚴父,他不用心輔助劉禪反而架空權力,而劉禪知道諸葛亮的在朝中的人脈關係,為大局著想處處忍讓,儘量維持君臣之間的關係。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便立馬停止勞民傷財、消耗國力的北伐,然後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相互制衡。李邈趁諸葛亮去世,想迎合劉禪忌諱權臣的心裡,便詆譭諸葛亮有不臣之心,誰知劉禪大怒,下令處死李邈。

這也是劉禪的一個高明手段,諸葛亮死後朝廷的主心骨沒有了,這時候更不能互相猜忌引起內亂,劉禪的手段是告訴大家,諸葛亮死了但皇帝還在,主心骨還在。

察顏觀色,扮豬吃虎

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在呆了段時間後他發現真正有實權的是司馬昭,並且司馬昭對劉禪很有戒心。果然,有次司馬昭請劉禪吃飯,故意讓人演蜀國的曲目,為的就是讓劉禪觸景生情,看看其反應,而劉禪早已猜到司馬昭之心,便裝瘋賣傻道:“這裡這麼好,還想什麼蜀國”。旁邊的侍從郤正看不下去了,就教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你,你便哭泣的回答,先人都葬在蜀地,我天天都想念”,後來司馬昭再問劉禪,劉禪便將郤正教他的話回覆司馬昭。司馬昭問答:“你這話怎麼這麼像郤正的口氣?”劉禪聽了假裝大驚,回答:“您的話確實沒錯。”旁邊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

其實劉禪很明白,司馬昭就是不希望看到劉禪有思念蜀國的想法,畢竟有想法就會有目標,劉禪越昏庸,司馬昭就越放心。

原文:司馬文王問禪:“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綜上分析,劉禪並非我們看到的扶不起,相反的他的水平很高、很能幹,他在蜀國最為弱勢的時候接下這個擔子。從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稱帝四十一年,他在位時間是三國所有國君中最長的,而當時社會動盪,能夠執政這麼久的時間,除了諸葛亮的輔佐,離不開自己的才智。

在諸葛亮死後還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就算手底下的大臣再厲害,沒有一個英明的君主掌控,不用說投降,自己人都能把劉禪提下臺。

如果換個比較好的時期,或許劉禪能發揮的更好,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劉禪:

“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大國布衣


歷史上的劉禪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因為《三國演義》,很長一段時間裡,後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君,他寵幸奸宦黃皓,他樂不思蜀丟臉。
但是,劉禪在當下似乎又翻轉了過來,很多人給予了劉禪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明君。

(劉禪劇照)

說劉禪是明君,理由有這些:

其一,劉禪是個納諫之君。善於納諫是古代君王最優秀的品德。劉禪當皇帝以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納諫。基本上諸葛亮給他講的,他都能夠接受,按照諸葛亮對他的要求去做。朝中其他大臣給他講的道理,他也能積極採納。也因此,在整個諸葛亮時期的蜀漢,朝廷一團和氣,積極向上,很少有勾心鬥角的事情。

其二,劉禪是個守成之君。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還能守住30年江山。在這30年裡,蜀漢還能夠持續對魏國保持攻擊的態勢。朝廷中的丞相蔣琬、費禕、董允雖然才能比不上諸葛亮,但都是賢能的宰相。邊關上信任姜維,支持姜維一以貫之地北伐。總之他沒有太多任用奸邪、昏庸亂政、追求享樂、殘害忠良等等昏君的那些事情。寵幸黃皓,其實也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惡果。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守成之君重要的標誌。

其三,劉禪是個識時之君。劉禪被晉國俘獲去以後,他在司馬炎面前表現出“樂不思蜀”的樣子,是政治成熟的表現。當時蜀國已經滅亡,復國的可能是很小的。如果這時候憂戚故國,像寫出“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的李煜,顯然是不明智的表現。除了找死,不會有別的後果。而劉禪一旦想復國,那又將引發新的戰爭,這顯然是開歷史的倒車。所以說,劉禪這種表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

不過,雖然有這樣一些理由,但似乎還不能說明劉禪是明君。畢竟劉禪是亡國之君。一個君王沒有把國家發揚光大,最後讓國家滅亡了,卻還說這樣的人是明君,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劉備劇照)

那麼,究竟該如何評價劉禪呢?

我認為,劉禪自身是沒有多少主見的人,劉禪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是因為他實在運氣很好。他有什麼好運氣呢?

其一,劉禪有一個好父親。劉禪的爹劉備自然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白手起家,聚攏一大幫人才,最後三分天下,創建蜀漢,這是相當了不起的。劉禪在當皇帝的時候,基本上沒有打下一份土地。但是,他爹給他打下的土地,足以讓他延續江山。

其二,劉禪有一個好大臣。這個好大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好在於他其實是個權臣,蜀國的政權軍權財權人權都在他手裡,但是他不擅權,沒有野心,沒想過廢了劉禪自立為帝。這一點至關重要。但凡諸葛亮有那麼一丁點兒想做大的心思,劉禪的江山旦夕之間就到了諸葛亮的手裡。因為諸葛亮把劉禪的事情都幹了,又不要劉禪的皇帝位置。因此,劉禪把一切交給他,就交對了。可以說,劉禪自身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管宰相找對了,因此他可以舒舒服服在君王之位上待著。後來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其實就是諸葛亮找的,都是諸葛亮的延續。

(諸葛亮劇照)

其三,劉禪有一個好政策。這個政策就是堅持北伐。因為蜀漢持續不斷地堅持北伐,因此,蜀國一直對魏國處在一個逼迫的態勢上。而這種態勢,也讓吳國不敢輕舉妄動。事實上,吳國也不想輕舉妄動。他想的是坐山觀虎鬥,想的是別人“鷸蚌相爭”,他“漁翁得利”。這個政策,在諸葛亮時期實施,諸葛亮去世後也一直實施,因此,蜀國能夠保持幾十年。

當然了,劉禪雖然運氣不錯,但是運氣也有用完的時候。當劉禪把運氣用完以後,這江山他就玩不轉了,所以蜀國最終還是亡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此人別的不說,政治權謀水平還是很高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就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集》),陳壽也認為劉禪:“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三國志·後主傳》)這就說明劉禪是分得清輕重緩急,也很明白道理,只不過不太喜歡處理具體事務,他喜歡事有人辦,自己休息。不過辦事的人要讓他放心。諸葛亮他放心,但對姜維他就不放心。


所以,他一方面要重用姜維,畢竟軍事領域涉及蜀國生死存亡,不能亂來。所用非人必然導致大亂,直接毀滅這個政權,擔當軍事重任的人選必須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才能保衛蜀漢政權,這個能力和責任感姜維有,但是,姜維畢竟是降將,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劉禪進一步重用了廖化和張翼。廖化曾經是關羽賬下的主簿,關羽被殺後他假意投降孫權,然後裝死逃回蜀漢,歷任各類要職,其忠誠心是公認的,但是他反對姜維北伐,甚至出言不遜:“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三國志·廖化傳》),這樣的人當然要用,既忠誠,又和姜維有距離,用的放心,於是廖化“遷右車騎將軍,假節”(《三國志·廖化傳》)。張翼是“益州土豪集團”的代表,他也反對姜維北伐,兩個人甚至在朝廷上吵了起來:“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三國志·張翼傳》),他的表現讓陳袛很滿意,於是“進翼位鎮南大將軍”(《三國志·張翼傳》)這兩個人是姜維每次出征時一定會帶上的高級將領。所以劉禪可以很放心的把北伐軍交給姜維——沒問題,翻不了天。

但另一方面,劉禪又擔心姜維功勞太大,功高震主。那怎麼辦呢?好辦啊!偶爾讓北伐出點事兒,把姜維賣了就行!你看都是他姜維要北伐,害的我們損失這麼大,都是他的錯就怪他,大家一起鄙視他!蜀漢末年姜維在朝堂上幾乎成為孤臣,和所有人都對著幹,不能說沒有劉禪的“功勞”。

比如,姜維北伐中,最慘痛的段谷失利,其實很可能是劉禪搞得鬼。這次失利最重要的原因是漢中都督胡濟的援兵失期。胡濟和姜維是諸葛亮丞相府裡面的老兄弟,他在王平死後繼任漢中都督是姜維舉薦的,他漢中到上邽的道路並不封閉,他為啥會失期呢?要知道古時候的作戰失期是要砍頭的。結果一戰打回了,姜維被降級,胡濟卻沒有被砍頭,反而後來還被升任為右驃騎將軍。姜維沒有難為自己的老兄弟因為他很瞭解胡濟,老兄弟這麼做一定是上面給了壓力。但是這個問題又不能說破,於是姜維一個人默默扛下了整個戰敗的鍋。

另外,劉禪在姜維的洮西大捷後也是使了手段的。因為這場勝仗太出乎意料了,而且隨著勝利的到來,姜維在蜀漢政權裡的威望越來越高,如果說之前姜維和別的所有派系都沾不上邊的話,用的放心的話,那麼時至今日姜維自己憑藉戰功就已經快要形成一個獨立的派系。這一點劉禪始料未及,他想象不到一個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姜維怎麼能做到?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掣肘與制衡姜維,其實包括當初諸葛亮與李嚴的鬥法,都是劉禪政治運作的結果,可惜他玩兒脫了,李嚴被廢,後來就玩不動了。

如果說諸葛亮那次劉禪尚年少資淺、經驗不足,那經過二十多年的歷練,又有陳袛協助,劉禪對於權術的運用自然更加純熟了,這一點在之前封姜維為大將軍這件事上表現得很明顯。大將軍在漢朝地位相當尊崇。西漢王朝的第一個大將軍就是兵仙韓信,韓信死後。至漢武帝時代設置內朝,以衛青為大將軍署理內朝事務,同時在外朝上班排隊的時候,大將軍“位丞相上”(應劭:《漢官儀》)按照《文獻通考》裡面的說法“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東漢時代的大將軍都是外戚,著名的有竇憲、梁冀、何進等人。這些大將軍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擁有開府理政的權力。

姜維的前任費禕在臨死前被劉禪給予開府之權,但是很快就掛了: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為循手刃所害(《三國志·費禕傳》)。費禕比姜維好一點,因為他兼任過尚書令可以以尚書檯的名義,姜維最多隻是錄尚書事,區別在於費禕可以發佈行政命令,而姜維只有知情權。後來姜維作為衛將軍加了督導中外諸軍事的職銜,掌握了整個蜀漢軍隊的調動大權。姜維取得洮西大捷職位升為大將軍是順理的事情,但是劉禪給的卻特別不心甘情願,而且始終沒有給予姜維開府的權力。

開府,這個名詞今天看起來很陌生,當年卻是所有男人的終極追求,所謂“開府建牙,起居八座”,這才是古代成功男人的標誌。開府意味著可以有自己的屬官和幕僚,並且通過這些人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國家機器當中去,這也就是說會擁有自己的班底,更重要的是這個班底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這是權臣必備的套路和標配。曹操如此、諸葛亮如此、司馬懿如此甚至蔣琬都是如此,可姜維偏偏不能如此。這說明劉禪已經不允許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大權,再旁落到任何人手裡。

但對姜維的打壓必須是有限度的。蜀國作為一個偏霸一方的地方政權,其戰鬥力是存在下去的首要條件,姜維的存在就是蜀軍戰鬥力的保證。所以當楊戲攻擊姜維的時候,劉禪突然發飆,廢了楊戲,目的就是要討好姜維。你看朕先前做了對不起大將軍的事情,現在有人敢詆譭大將軍,朕幫大將軍廢了他!大將軍不是失利降職了嘛?好說,敲打過後,姜維北伐隨便和鄧艾、司馬望打了兩下立即把失去的大將軍頭銜給掙了回來。劉禪對姜維需要的是掣肘和制衡,不是要廢了他,所以安撫也是必要的。姜維沒有怨氣怨言,一心背鍋,埋頭苦幹這些事情楊戲這樣表明看著精明實際二百五的人不知道,表面看著二百五實際精明的劉禪可清楚。若無這樣的手段,後主如何能在蜀國穩坐江山四十年啊!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劉禪原來比諸葛亮更聰明:三國中的第一人生贏家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十一期】(歷史系列第156講)

  劉禪,很多人認為這人是低智商,甚至是白痴。薩沙告訴你們,劉禪這傢伙絕對高智商加高情商,強過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甚至比諸葛亮還厲害。是薩沙瞎掰嗎?聽薩沙說一說吧。

  

  首先要肯定的是,劉禪雖聰明,不如他老子劉備老謀深算。

  劉備這老傢伙絕對牛。可以說,劉備是上下五千年最厲害的幾個政治家之一。胡編身世,能夠編的像模像樣,讓你無法追查;假仁假義,能夠落下千古美名直到現在;常敗將軍,竟然能夠三分天下,做了皇帝;手下人才眾多,竟然能被劉備玩於股掌之上,連諸葛亮都被耍了。

  好了廢話少說,來說劉禪。

  還是分幾點來說:

  

  第一,劉禪是生活上的高人。

  劉禪是什麼身份?皇帝。

  再往上有空間發展嗎?沒了。已經萬人之上了,還怎麼發展?

  很多人認為,人的一生很短暫,吃喝玩樂享受才是最真實的。

  至少,劉禪就是這麼認為的,這就是他的人生目的。

  蜀國雖小,讓劉禪錦衣玉食、三宮六院、娛樂無邊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既然如此,當一個蜀國皇帝不就夠了嗎?

  你就算統一了三國,個人生活也無非這樣。難道一個人能再吃喝多少?能再娶多少老婆嗎?

  劉禪從出生開始就享受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還從不擔憂,吃喝玩樂一輩子,最終善終。

  可以說,劉禪實現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是生活上的高人。

  

  第二,劉禪是事業上的高人。

  事業能力強,不見得是好事。

  滿清有個著名政客,頗有能力。奇怪的是,他從不攬事,總是能推就推。

  為啥?

  這個政客曾經說:我和李鴻章是好朋友,他的能力強我十倍。能力強攬事多,責任義務就大。我整天看著李鴻章忙碌不堪、硬著頭皮周旋各派勢力之間,甚至死前還被俄國公使大吼大叫。這種生活,我可不願意過。

  劉禪的事業能力,肯定是不足的。

  就算足,也強不過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又是怎麼樣?累了幾十年,最後累吐血死了。

  再說蜀國內部問題也很嚴重,劉備老臣和四川舊臣明爭暗鬥,連諸葛亮都很難搞定。

  相比諸葛亮,劉禪自知能力不足,乾脆徹底放權不攬事。

  大小事情都交給諸葛亮處理,劉禪自己嘻嘻哈哈、吃喝玩樂,樂得開心。

  關鍵在於,劉禪交權給的人都不錯。

  直到蜀國滅亡,蜀漢政權還是穩固的。國內被常年征戰搞成這樣,也沒有造反。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禪最大程度完成了自己的事業,也是個高人。

  

  第三,劉禪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高人。

  劉禪的聰明,體現在他的遠見。

  劉禪很清楚的知道,以蜀國區區90萬人口,是絕對不可能對抗數倍強大的魏國的。

  早也好,晚也好,蜀漢必然會滅亡。

  既然如此,那還拼什麼拼呢?

  諸葛亮為了延遲蜀漢滅亡,用盡心力主動進攻,最終還是不能挽回大局。

  甚至,諸葛亮讓自己兒孫(諸葛瞻、諸葛尚)也跟著拼命。最終兒孫都被殺,搞的差點絕後,全家下場淒涼。

  諸葛亮都不行,何談區區劉禪。

  所以,劉禪壓根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能開心一天就一天,反正國家遲早會完蛋。

  同時,劉禪就假裝低智商,甚至騙過了司馬昭。

  最終,劉禪不但自己沒事,甚至全家也沒事,以一個安樂公的貴族身份善終。

  試問,中國歷史上這麼多被廢除的君王,幾個有劉禪這種好下場?

  

  第四,劉禪是一個表演高手。

  劉禪演過很多戲,最經典的就是欺騙司馬昭那場。

  劉禪說什麼此間樂不思蜀,還承認是別人教的,讓司馬昭哈哈大笑。

  即便略有智商的人,也不可能笨到這種地步。

  劉禪又不是真正的智障。他為什麼這麼說?顯然是演戲。

  關鍵在於,他的演戲很成功,竟然讓司馬昭也認為他是笨蛋,根本不加提防。這就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了。

  同時,劉禪下臺以後絕對不惹事,讓司馬昭沒有再下毒手。

  相反,那個少帝劉辯明明沒能力又被廢了,還找了一群無能之輩搞陰謀,結果把自己命送了。

  由此可見,劉禪絕對不簡單。

  

  總之,劉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實現了自己利益最大化。

  他不但自己過了最適合自己的美好人生,還為自己家人後代爭取了一個美好的人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禪是明白歷史大潮流的運動方向的,他極其聰明的把握了潮流。

  相反,諸葛亮明知道潮流如何,卻被劉備忽悠的逆潮流而動,最後自己累死,兒孫也連帶倒黴。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禪比諸葛亮厲害多了。絕對的人生大贏家。


薩沙


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在演義小說的引導下,這種印象更是深入人心,有的還演繹說是趙雲長坂坡救他出來後,被劉備一摔把腦子摔壞的。相父嘔心瀝血北伐無功勉力撐持,後主昏庸無能還寵信宦官亂政,到鄧艾大兵臨城還不戰而降,令人扼腕。這些多是道聽途說耐不住推敲的話,劉禪雖非傑出君主,但他的能力和執政手腕也不低,不然就不會安享國祚四十一年,223年繼蜀漢皇位,在諸葛亮234年死後,蜀漢還存活了二十九年,大局比較穩定,這是庸主無法做到的。劉禪的出色之處有幾點。


第一,絕對信任諸葛亮。一個人能完全相信另一個人的忠心並全盤託付從不干擾,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本事,自古至今,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後主一樣善始善終?別說身居高位,就是一般民眾,合夥做生意最後雞飛蛋打翻臉不相識的不知有多少。(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放手讓對的人去做事,又全力支持,這就不是低智商的人能夠做到的。在諸葛亮死後,大軍退兵時,魏延楊儀互奏對方造反,劉禪聽從大臣們意見,果斷平定亂事,也可見決斷力不一般。


第二,具有君王的權謀手腕。這一點從諸葛亮逝世後來看非常明顯。諸葛亮學貫天人,是後主的相父又受劉備託孤之重,所以信用他而不疑,蜀漢行西漢制度,丞相總攬全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之後蔣琬繼起,劉禪以其資歷不足沒有任命為丞相,而是讓他先為尚書令總政事,四年後才讓他開府,加大司馬之職,從此丞相一職就算廢除了,大權慢慢收回,之後的費禕也是尚書令和大將軍。等到姜維上位,軍政便明顯分開,姜維以大將軍身份屢次率軍北伐,而尚書令則是陳祗。

第三,善用制衡和牽制。君主統御天下,不可能事必躬親,必須用好人用對人,如此還不夠,誰也不能保證權臣一直像諸葛亮一般,自陳祗和姜維一文一武把持內外,劉禪又用了他的祖宗常用的制衡招式,親近宦官以制朝臣,黃皓專權至董允死後,朝中無人能制,成為牽制朝臣的力量,他能禍害蜀漢其實是劉禪授權的。當黃皓諸葛瞻等人要免掉姜維軍權時,劉禪卻不同意,姜維要殺黃皓,劉禪也沒有聽從,保留各方以成制衡,方便君權獨大。

劉禪還有一點不簡單的地方,不惜自汙裝傻自保,蜀漢滅亡後,劉禪和原蜀漢官員都遷到洛陽,亡國之君終日擔驚受怕。司馬昭們也不放心,多次相試,劉禪不惜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等數典忘祖的話,以此來麻痺對方,讓大家都認為他是庸主愚人,終於得以善終。


南方鵬


歷史上劉禪的真實水平不亞於諸葛亮,遠勝於其父劉備,其謀略可以和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相提並論。

劉禪”就是這樣一個精明的人,他不是真傻,不是真笨,因為他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懂得進退,他將“肅然無聲”這一意境發揮到巔峰。

人所共知,劉禪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裡,劉備的地盤也逐漸穩定了下來,三國鼎立的契機也逐漸趨於好轉,劉備自這一刻起就不用在四處飄離、東奔西跑了。在劉備從劉璋手上接管了益州之後,劉禪的童年生活條件也有了穩步提高。老年得子的劉備,舐犢情深是人之常情,而劉禪自幼喪母,以至於讓大家對劉禪越發寵愛。

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進為皇太子。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劉禪登基稱帝后,將蜀漢的大小政權都讓丞相諸葛亮打理,歷史上數次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都是在諸葛亮的主政下執行的。而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吸取了街亭之敗教訓之後,屢屢發動的北伐戰爭都是事必躬親,殫精竭慮,事無鉅細的鞠躬盡瘁。但是,往往現實卻是很殘酷的。長時間的征戰生活,讓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蜀漢統一的大業也就此破滅。

公正地說;魏、吳、蜀三國之中,曹魏的綜合實力基礎當屬第一,蜀漢政權無論是在劉備時期還是在劉禪後期都是比較弱小的,魏國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即使“劉禪”集蜀漢全國之力誓死抵抗,最後也是無法改變亡國的結局,還會讓蜀漢百姓遭受戰爭禍亂之痛苦。

所以;劉禪穩坐帝位長達四十餘年,雖才智一般,平庸無為。那是因為蜀漢很多大小事務都是由諸葛亮掌權處理,蜀漢的軍國大事“劉禪”幾乎都不用操心。諸葛亮病逝之後,內外軍政大小事物都是按照諸葛亮生前任命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負責掌管,劉禪也無須再想有什麼作為。曹魏滅蜀之戰後,劉禪投降被遷往洛陽,司馬昭將他軟禁了起來。

千百年來,關於劉禪的評價無非就是說劉禪是一位昏庸皇帝,貪於玩樂,在位四十餘年基本上毫無作為,要是沒有諸葛亮鞠躬盡瘁的輔政,蜀漢的基業或許就在劉禪的手上亡國了。但是;還有人說看問題不能單單隻看一面,從諸葛亮去世之後來看,蜀漢江山還能繼續生存了幾十年,也足以體現了劉禪是有一定能力的,所以,足以說明劉禪並不是一位昏庸之君。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劉禪就是個十分平庸的君主,從樂不思蜀就可見一斑。

很多人認為,劉禪說自己樂不思蜀,是大智若愚,故意裝傻消除司馬昭的猜忌,保全性命。

請問:劉禪有什麼必要裝傻?三國時期,根本沒有殺害末代皇帝的陋習,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司馬氏也沒有殺曹芳和曹奐,曹奐甚至比司馬炎還活得長。

人根本沒想過殺你,你裝什麼愚蠢?以至於貽笑千古。這是真愚蠢。

關於劉禪智商不高這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可看出端倪。

諸葛亮在表文中說了什麼?不宜妄自菲薄,意思是說,希望劉禪不要小瞧自己。如果劉禪是個聰明人,又貴為皇帝,諸葛亮有必要這樣說嗎?就是認為劉禪智商不高,擔心他有點兒自卑,所以才提醒他應該自信點。

不宜妄自菲薄後面,諸葛亮緊接著說道,“(不要)引喻失義”,意思是希望劉禪不要亂打比喻亂講話。可見,劉禪平常沒少說錯話,所以諸葛亮才由此擔心。

另外,陳壽在《後主傳》中評價劉禪,“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這當然是委婉的說法,言外之意,劉禪有點兒白痴,他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在於身邊是什麼樣的臣子。但即使任用賢相,也不過是循理之君。

給劉禪洗白的人們,你們總不會比諸葛亮和陳壽更瞭解劉禪吧?


趙營平


印象中的劉禪是個弱智,很傻,都是《三國演義》給害的,但歷史上真實的劉禪並不傻,還很聰明,在《三國志·先主傳》裡面,就有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智量甚大,意思是很聰明,非常有前途,《蜀志·杜微傳》裡諸葛亮又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如果劉禪是個弱智,諸葛亮肯定不會說這樣的話,劉備臨終前肯定不會傳位給他,兒子不又是他一個,另外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馬改革丞相制度,分化了像諸葛亮這樣的權力集丞相一身的權臣現象,分別任命蔣琬和費褘交叉管理朝政和軍事,蔣琬死後,劉禪自己主政,還有《三國志蔣琬傳》裡有這段記載,當年曹魏出了動亂,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肯定是要出兵北伐了,但是劉禪摒棄諸葛亮留下的對策,分析天下形勢後,決定聯吳舉兵而不能輕易北伐,這個決策是非常明智的,證明劉禪是很有主見。

圖為諸葛亮畫像。

被神話了的諸葛亮,在後人筆下為了顯得更偉大,鮮明的對比就是貶低和醜化劉禪,但實際上,諸葛亮總攬蜀漢朝政,擅權的現象比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比司馬家權傾朝野,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諸葛亮面前劉禪什麼都不能管,管了也是錯的,另一方面,人們在惜才趙雲時,往往拿劉禪出來做文章,說趙子龍捨命救了個笨蛋劉禪,真是不值得,替趙雲惋惜。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事實上諸葛亮死後,劉禪主政的蜀漢比諸葛亮主政時要好很多,所以他在諸葛亮面前是大智若愚、不世出的奇才。

蜀漢,前有諸葛亮鞠躬盡瘁,後有姜維以身殉國,圖為姜維廟。

在三國如此混亂的時代,劉禪是三國執政時間最久的帝王,在位40年,一個笨蛋能一統江山這麼久嗎?這40年間,諸葛亮前10年就去世了,後30年全是劉禪執政管理下來的,如果很笨沒有謀略,怎麼辦得到?劉禪從劉備手上接過的又不是盛世的蜀漢,而是個岌岌可危的爛攤子,他不但平息叛亂、坐穩江山,最後雖留下樂不思蜀的嘲笑,但能平安終老,這難道不是保全之術嗎?

圖為曹魏滅蜀漢形勢圖。

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戰爭,國家閉關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等國力恢復後,平定越雋叛亂,徵得上庸等東南三郡,等於說在文和武方面都有表現;在外交上,劉備後期與孫吳關係很壞,劉嬋時重修了兩國關係,恢復了蜀漢與東吳的聯盟,有點外交手腕;在維護君臣關係上,他娶了張飛女兒為皇后,將自己女兒分別嫁給諸葛亮之子和關羽之子,重新延續桃園三結義時期的情義。

劉禪墓址在洛陽孟津縣境內,由於沒保護,已被夷為平地。

再說說樂不思蜀這個事,司馬昭問他怎麼樣,他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成為千古笑話,但平心而論,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成為階下囚,如果回答想念家園,希望能回家,他還能活命嗎?南唐李後主就是例子,寫了幾句哀詩,思念故土,直接被賜毒酒歸西。當年的劉嬋以自己為人質到洛陽當俘虜,換取了蜀漢的黎民百姓的平安過渡,是不是有大義在?樂不思蜀是在危急之下,自我的保全之策,也是一種智慧下的無奈之舉,當然後期劉禪也越來越腐敗,宦官專權,國力越來越衰落,最後亡於劉禪之手,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劉嬋這人,引用陳壽的點評很中肯:他是個功過相半的人。


圖文繪歷史


說到劉禪,我們很自然會想到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阿斗如果不是智力有問題,那就是典型的軟弱無能,尤其是他的那一句“此間樂不思蜀”,更讓人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窩囊廢。當然,也有不少人說這是劉禪的大智若愚和裝瘋賣傻。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劉禪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首先,劉阿斗的智力肯定沒有問題,而他作為一代梟雄劉備的兒子,又是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從小學習的就是帝王之術和權謀欺詐,而且劉備也從來不避諱傳授他這一套,因為劉阿斗的課本里,就有《韓非子》一書。

我們知道,《韓非子》的主旨思想,那就是君臣之間,沒有什麼恩義情感可言,一切只是利益關係,如果想讓臣子忠於你,你就要學會法、術、勢,製造臣子不得不忠於你的格局,否則,臣子可以隨時讓君主死得很難看。

《韓非子》這本書,自然把君臣之間的博弈說得非常透徹,對於君主來說,實在是一本必讀的課本。但問題是,如果只學了皮毛,沒有大智慧消化,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個人滿腦子都是猜忌、殺伐、算計和制衡,然後動不動就是斬草除根、先下手為強,那他身邊的人,還會有安全感可言嗎?一旦人人自危後,最後的結果恐怕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再回到劉禪身上,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甚至上朝都是甲仗百人上殿,面對這樣強勢的諸葛亮,要說劉禪心裡不害怕,沒有恐懼感,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不管是誰處於劉阿斗的位置,如果沒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猜忌諸葛亮,趕走諸葛亮,甚至想除掉諸葛亮,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想法。而且站在劉阿斗的位置上來看,想架空諸葛亮,甚至是火併諸葛亮,從法理上來說,應該也不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劉阿斗無法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感,自然會試著學曹爽和建文帝,總而言之,在權力面前,誰也不可信,所以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削亦反,不削亦反。但問題是,劉禪並沒有這種去做,雖然他也有機會這樣去做。

事實上,在劉阿斗上位後,內心未必對諸葛亮毫無戒心,但他依然克服了自己內心的恐懼,在充分信任諸葛亮的同時,通過和張飛女兒的聯姻,分封自己兄弟兒子為王,提高外戚吳懿、吳班在軍中的地位,以實現對諸葛亮的制衡,但自始至終卻又充分尊重諸葛亮的權力和地位。

並且在諸葛亮死後,更是分化權力,將軍權和政權分別授予蔣琬和費禕,後面又通過加強內廷勢力黃皓的權力來制約姜維的軍權。這種政治手段和魄力,即便是和曹丕曹睿相比,也絲毫不遜色。想當初,曹丕和曹睿作為強勢皇帝上位,在面對還並非權傾朝野的司馬懿時,都無法抑制住自己內心的恐懼,以至於一再壓制司馬懿,如果他們面對的是權傾朝野、帶甲上殿的諸葛亮,恐怕早就火併得一塌糊塗了。



我們知道,從三國到兩晉南北朝這三百多年裡,君臣相互殘殺的戲碼那是輪番上演,被廢、被殺的皇帝,那是數不勝數;全家死於非命的輔政、執政大臣,同樣多得數不過來;至於變成亂臣賊子的大臣和將領,同樣多如牛毛。

只要這種歷史背景,我們自然就會明白,劉備死後,蜀漢能保持四十年的穩定,諸葛亮死後,蜀漢能保持三十年的穩定,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劉禪在這四十年裡,始終能夠穩居皇位,絕不是一個窩囊廢所能夠做到的,也不可能是蜀漢的執政官員和傭兵大佬個個都品德高尚所能實現的。


我是趙帥鍋


因為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劉禪被形容為扶不起的阿斗,甚至還有的人認為,劉備在長坂坡的時候,當著趙雲的面摔阿斗來收買人心,把阿斗給摔傻了,也把蜀漢滅亡的原因歸結到阿斗身上。

認為是阿斗寵幸黃皓,對姜維不信任,姜維只能在沓中避禍,但是這個其實是很不公允的,因為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阿斗在譙周的勸說下投降,那是完全沒辦法的,因為蜀漢的部隊都在前線劍閣了。

而最後的禁衛軍也跟著諸葛瞻父子,與鄧艾在綿竹一戰全軍覆沒了,對於阿斗來說,他根本沒有守城待援那個選項,而只有往南逃,往東逃,向鄧艾、鍾會投降三個選項嗎?

他可以南逃嗎?不能,雖然諸葛亮徵南中地區,七擒七縱孟獲,孟獲說南中地區永不背叛蜀漢,但事實是,諸葛亮死後,南中地區多有反叛,如果阿斗到了南中地區,那麼最後的結果也必然是被反叛被殺。

那他可以逃到東吳嗎?也不能,他的蜀漢都沒了,都在曹魏的手裡了,他對東吳還有什麼用呢?一點用都沒有,而東吳也必定要被曹魏所滅亡,回頭來,還得再次投降曹魏,那個時候待遇可就沒有那麼好了。

他此時投降曹魏,而曹魏為了讓東吳也能投降,對他的待遇肯定也不會錯,結果證明也是如此,他被封為安樂公,而吳國皇帝孫皓只被封為歸命侯,在待遇上面也是天壤之別。

那我們再來看治國方面,阿斗在位四十一年,曹魏稱帝於公元220年,禪讓司馬炎於公元265年,曹魏也才存在四十五年,跟阿斗的在位時間差不多,如果從曹睿公元239年病死,曹芳實際是個傀儡皇帝算起,也其實不到二十年。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東吳的情況,第二個皇帝孫亮就被廢掉了,而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又是一個殘忍的人,從孫權後期,整個東吳的情況很糟糕,我們再來看看蜀漢的情況,原來在劉禪的治下,蜀漢清明,穩定多了。

你覺得這樣的阿斗,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