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及其的5箇中藥材

中醫中藥|桂枝湯及其的5箇中藥材

中醫中藥|桂枝湯及其的5箇中藥材


一、桂枝湯信息

出處:《傷寒論》(漢•張仲景)

處方:桂枝(9克)、 芍藥(9克)、 生薑(9克)、 大棗(3枚)、 甘草(6克);

炮製: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極為講究,首先是藥煎成取汁,“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同時“穩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合,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至於服後汗出病瘥,停後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劑”;以及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劑後應該注意的通則。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本方不單可用於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對病後、產後、體弱而致營衛不和。證見時發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及病後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qian)麻疹等屬營衛不和者。)

方解:風寒傷人肌表,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今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乾嘔,是腠理不固,衛氣外洩,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併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禁忌:表實無汗,或表寒裡熱,不汗出而煩躁,以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咽痛脈數時,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化裁: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鼓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附方: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

附註: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本方特點:“桂芍等量” ◆方劑比較: 上述四方皆為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為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為基本病機,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桂校加厚朴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氣平喘。後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為治裡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於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衝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文獻:方論 吳謙:“凡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者,皆屬表虛,宜桂枝湯主之。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芍藥酸寒,酸能斂汗,寒走陰而益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散中寓斂汗之意;芍藥臣桂枝,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營裡。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矣。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得少留,將束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zhezhe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示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se)惡寒,淅淅(xi)惡風,翕翕(xi)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二、涉及藥材信息

桂枝: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功能主治: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注意事項:孕婦慎用。——摘錄《中國藥典》

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根。夏、秋季採挖,除去根莖及細根,洗淨,颳去粗皮,曬乾或人沸水中略煮,使芍藥根發軟,撈出切片曬乾。化學成分:根含芍藥苷(paeoniflorin)3.3%~5.7%,白芍苷(albiflorin),氧化芍藥苷(oxvnaeoniflorin),苯甲酰芍藥苷(benzoylpaeonlflorin),芍藥苷元酮(paeoniflorigenone),芍藥新苷(lactoflorin),β-蒎烯-10-烯基-β-巢菜苷。尚含苯甲酸,沒食子鞣質等。性味歸經味酸、苦,性微寒。功能主治:清血熱,祛瘀血,止痛。附方:主治瘀血性疼痛,閉經,月經不調,子宮痞,關節腫脹。治月經不調,閉經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各3g,芍藥6g。製成散劑。每次1.5~3g,每日1~3次,溫開水送服。(《蒙藥學》五味芍藥散)。——摘錄《中華本草》蒙藥卷。

生薑: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分佈在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於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注意事項:陰虛內熱及實熱證禁服。附方:生薑瀉心湯《傷寒論》;桂枝湯《傷寒論》;生薑甘草湯《備急千金要方》;當歸生薑羊肉湯《金匱要略》;生薑半夏湯《金匱要略》——摘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大棗: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栽培品種甚多。資源分佈 原產我國,現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種植。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心經。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注意事項:凡有溼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本草經疏》: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鹹忌之。《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洩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溼諸病前後,黃疽、腫脹長並忌之。——摘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甘草: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l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 ①生於向陽乾燥的鈣質草原、河岸沙質土等地。②本種原產於歐洲地中海區域,北非、中亞細亞和西伯利亞亦有生長,我國新疆亦有分佈,且可生於乾旱的鹽鹼性荒地。③生於沙質。資源分佈 ①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等地。②分佈於甘肅、新疆等地。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注意事項: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附方:炙甘草湯《傷寒論》:心陰兩虛。甘草瀉心湯《傷寒論》:誤下而脾虛。甘草附子湯《傷寒論》:營血受傷。芍藥甘草湯《傷寒論》:四肢拘攣疼痛。茯苓甘草湯《傷寒論》:胃陽不足,水停中焦證。——摘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信息來源:中藥材基本信息庫、中藥方劑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