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说:我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结果后者应验了

南北朝时期以前是东晋时期,在当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能说出这句话的人想必也是个十分自负的人,如果要平凡地度过这一辈子,那还不如让自己成为遗臭万年的人,这样起码能有自己曾来过这个世界上的证明。这句话则是从东晋权臣桓温口中说出来的。

他是个心中有着强大抱负、巨大野心的人,同时也是个有才干的人。在公元三百四十六年的时候,就是他带兵将蜀灭国。

建立功绩的同时,他的野心也随之越来越膨胀了起来,他甚至对司马家的政权流露出了贪婪的目光。但是他也明白威望与民心的重要性,因此他并未直接将黑手深入司马家,而是选择先去为自己建立不世之功,建功并非真心为百姓谋安稳,只是他在为自己不断铺路罢了。

此人说:我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结果后者应验了

也正是如此,后来就有了赫赫有名的“桓温北伐”。他想要借此机会来建立足够信服的功勋,也为自己的夺权找一个适当合理的借口。不过,他怎能料到,结果会如此地事与愿违。因为在好几次北伐中,他竟然只取得了一次的胜利,在其余的战斗中全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因而,这次的北伐结果,非但没有给他带来巨大的声望收益,反而是起到了反效果,大跌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不过,他并未因为这次的失败而选择放弃自己的野心,而是在这条路上继续铤而走险。他想要模仿前人伊尹等的行为,另立新帝。不过,纵使他再怎么位高权重,废帝可并非儿戏,也是要寻求正当理由,让大家都信服才行的。

因此晋废帝便成为了他手下的受害者。他是东晋时期唯一一位在位时期被废的皇帝,废帝本人并不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甚至还是一个胆子比较小没什么主见的人,这也不完全怪他,主要是自从他登基后,一直是褚太后把持着朝政,这怎么能养成一个强大的皇帝呢?虽然他并没有君王性格,但是他在位期间对待桓温一直都是彬彬有礼而且他也总是小心谨慎,并没有犯过什么大的过失。

此人说:我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结果后者应验了

这样的乖皇帝自己不犯错误,要如何找到理由去废除他呢?这只能让桓温自己现想一个理由了。后来他终于想到了一个足够的理由,那就是“以床第弟之事诬之”。他让手下在民间大肆散布皇帝的谣言,大概内容就是:废帝年少时期就换上了阳痿症,始终无法得到治愈,不但如此,他竟然还和他的三名内侍成为了断袖之交。他后妃所生的三个孩子,其实都是这三个内侍男宠的后代。废帝若立这些小孩为储君,则动摇了皇帝的基业。

这些消息很快就在朝野中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就这么以讹传讹,最后还传出了很多版本,已经没人能分辨出这些事情的真伪到底如何了。发生这些谣言的这一年,废帝刚好三十岁。眼看这些消息已经动摇了皇帝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呢?

因此在公元三百七十一年的十一月,万事俱备的桓温带兵抵达健康,将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的废帝诏书交到了褚太后的手里,太后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答应。这一切似乎都在桓温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此人说:我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结果后者应验了

但这件事对于早已看透形势的百官们来说还是在意料之中的,其实他们只是为臣,只要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谁来做皇帝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晋简文帝便上任了,也就是原来的会稽王司马昱,废帝则降为了东海王。

眼看事情已经得逞,桓温也急不可耐地去收缴玉玺等等,并且还亲自送走了当时的东海王。

十一月份已经进入了凉爽的秋季,废帝穿着单衣,出宫门时,尽管依然受到了群臣朝拜,他的心却在唏嘘中渐渐冷去。仅仅在位六年,明明没犯什么错误,却被这么赶下了台。一年后,他又遭到了贬黜,被贬为了县公,但这次他心中却毫无怨言。

就在他被贬的这一年年底,有个人秘密来找他,说自己的是太后的手下,是来帮助他复位的。但无论此人是真的太后属下还是只是桓温派来试探自己的人,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此人说:我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结果后者应验了

于是他就非常坦荡地说:“我被贬到这里,多亏了朝廷宽容我,我怎么能有这种逆反想法呢?如果这是太后的意思,肯定是派公使来,怎么让你这么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来呢?肯定是你想要害我吧。”听完这话,来人便离开了。

在这件事过后,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处境并不安全,就开始更加的行事放荡,而且还下令说如果有人生下他的孩子,就马上把这小孩淹死,借此来保命。这样,他也就在东海府安稳地度过了余生,十五年后病逝了。

此人说:我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结果后者应验了

无论是哪个男人,被污蔑“阳痿”必然是会十分愤怒的,作为废帝发生这样的时候更是会被载入史册,那么他就一点也不生气吗?那就不一定了。只不过,他深知自己的处境,也深知自己在权力和生命面前应该如何做出抉择罢了。

桓温心心念念想要篡位,他之所以操控朝政,操控皇帝废立,目的就是为了取而代之。但他始终投鼠忌器,因为当时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恒温何尝不想独吞天下,又怕其他门阀士族和而攻之。

当十四任帝司马昱卧病,一夜之间,发出四次诏书,征召桓温进京,这是上天赐下的篡夺良机,桓温无奈拒绝了。

宁康元年,桓温病了。于是他回到了姑孰,在回去以后病情更加危机了,不过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他还是逼着朝廷给他加九锡之礼。谢安等人看他病重,就以袁宏写的锡文不行为理由一直拖延着。该年七月,桓温病逝了。后来他的儿子建立了桓楚后,追封他为“宣武皇帝”。

【《晋书·卷八·帝纪第八》、《魏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