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家乡的柏木河

文图/马万林(四川都江堰)

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李冰早在两千多年前凿开宝瓶口,引水灌溉巴蜀大地,天府之国粮食满仓。而今,水利对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依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家现住在都江堰永丰街道民丰社区,民主小区。原灌县幸福公社,16大队九生产队。70年代初,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沟端,路直,树成行。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生产,为国家交公粮。要在我家西南方开小河柏条河,取代原从九兴广场起水的翔凤桥那条蜿蜒的河。

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柏木河

1971年,在灌县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设计,施工,修这条新河叫柏木河。在走马河五斗口节制闸处起水,一直修到郫县唐昌镇。施工设计人员带上水平仪器,标杆,三点成一线,一路步行测量,遇到农民在房屋遮挡视线,技术人员就搭木梯站在房屋的脊上测量数据。为适应农业灌溉需要,几次修改,最后决定在我家院前修这条小河。

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配图仅供欣赏

这年冬季,灌县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组织农民前来工地,挖泥土,搬石头,堆在新河的两岸。新河两岸插着红旗,迎风飘扬,成千上万的人们,远远看去,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吆嘿着歌谣,说着有趣的风流话,担着沉重的担子,也面带笑容,心里美滋滋的,在我的童年的记忆里,久久不能遗忘。干活的民工,没有挣工钱,自带伙食,工具,还如此热情高涨。我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在十六大队贾公祠学校读一年级放学,就要帮着民工搬泥土石头,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都夸我是个好娃娃,一个白胡子大爷说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将来有发达。得表扬的心情是如此愉快,继续帮他们挑土,挑到脸红、心跳加速,出一身汗,才回到自己的家里休息。毛泽东时代,人人都在为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为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的信念而奋斗。顶风冒雨开新河,新河连着中南海,心中想念毛主席。

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配图仅供欣赏

当新河修到农民的茅草屋前,为了给新河让道,农民自己主动搬迁,几间茅房、几十个小伙子,四个人抬一根柱子,一二三,一声号令,房屋就整体迁移了。当时的农民就是这样淳朴善良,为国家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 ,思想觉悟高。一条几十里路长的小河,在几个月后完工了。走马河五斗口节制闸,开闸放水了,清澈的河水奔流而下,儿童们快乐地捡土块打水老壳,小河两岸的人们欢欣鼓舞,老大爷理着胡须笑容满面,盼望来年水稻有个好收成,多产粮食交公粮,填饱肚子。小河的上段修建了800千瓦的幸福水电站,给农村夜晚带来光明。河边种下许多小树苗,为将来水土不流失。小河两岸的人们在河里挑水煮饭,用小河的水灌溉大片农田。

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柏木河的落成,把一条几千年的西蜀大道挖断了,去16大队贾公祠读书的小学生要绕道去上学,九生产队农民种庄稼,也被隔离了,于是,生产队紧急砍树搭木桥。

几年过去,木桥腐朽,生产队请来水电局殷工程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生产队买来水泥钢筋,为节约资金,又在河里取沙子、石头,经过筛选冲洗。一座水泥桥,坚固实用。

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柏木河桥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桥经2008年地震,没有损坏,仍然可以通行。

2009年民主村搬迁了,这家乡的柏木河经过维修,两岸用水泥石砌而成,清澈透明的水在民丰社区穿过,两岸高耸的楼安置人们入住,而今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灌州旅迹丨都江堰柏木河

马万林 四川都江堰市人,中共党员,都江堰市爱心团队负责人,都江堰市委14届代表大会党代表,《岁月都江堰》编辑部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