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中国收藏文化源远流长,不论是帝王还是贵族、文人,亦或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都要拥有足以称道的收藏品,才能彰显其文化品位,也是作为家族传承的文脉。中国人历来都重视家族的藏品,然而在古代是如何保护它们的呢?让我们领略一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孔子杏坛讲学

中国古代收藏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士”阶层逐渐兴起,文化下行,也就是文化不仅仅是属于贵族的,一般知识分子也有了参与文化的权利。私人的藏书室、藏书楼大量兴起。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收藏家。唐太宗李世民听说王羲之的字是最好的,所以他就尤其喜爱收藏王羲之的书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他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派出“特工”萧翼最终骗得了《兰亭集序》。

身为帝王的李世民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巧取豪夺”大戏,这也让后世的收藏家引以为戒,生怕自己的家传珍品丢失、损毁或者被盗,于是纷纷制定了相当严密的管理制度。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宣和书谱》

北宋的徽宗赵佶是公认的艺术家,其实他也是一位大收藏家。赵佶在登基后建立宣和殿,把他收藏的珍贵书画、古籍都存放于此。作为皇家内府的收藏可谓浩如烟海,如果管理稍有松懈就会丢失、损毁。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宣和博古图》

赵佶保护藏品的办法就是——出书。他任命文臣把宣和内府所收藏的书籍、字画、青铜器逐一登记造册,出版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在书中把每件藏品都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在考据的基础上用文字加以说明,不仅说明藏品的特点、风格,还把器物的形状描绘出来。

宋徽宗赵佶的做法可谓文武兼备,只是防盗并不是保证藏品的万全之策。从文化角度去界定和固化,才能让艺术品具有不可变更的所属身份。这种做法可能是最早的艺术品“户口本”,也为后世鉴定藏品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天一阁所藏珍贵古籍

书籍、字画都是纸质品,火灾一直是藏书楼最大的威胁。火灾有时候所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明末绛云楼的大火致使其全部藏书付之一炬。因此藏书楼的主人们放在第一位的防范措施就是防火。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范钦像

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是天一阁的建造者,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他因《易经》中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天一阁选址时选择了四周都有空地的场所,和其他百姓居所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书楼两边的山墙都是用硬石墙砌成,即使邻家失火,火势也不至于殃及到藏书楼里。

藏书楼还备有水源,天一阁前不到五米处即有一座大水池,发生火灾时水池里的水可以救急。正是有了制度做保障,天一阁才得以安全地存在了400多年。

天一阁藏书管理制度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这种严格的借阅制度防止了子孙个人占有,避免书籍的分散、丢失。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黄宗羲像

天一阁采用的是封闭式的藏书方法,制度非常的严格。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也曾谈到天一阁“封闭甚严”。清乾隆后期,天一阁严格的管理制度才稍稍有所松懈,但也只有万斯同、全祖望、袁枚、钱大昕、阮元、薛福成等十余位著名学者才有幸先后登楼观书,其“束之高阁,秘不示人”的程度可见一斑。

范钦还规定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大典的惩罚。

清嘉庆年间,宁波钱绣云是一个喜好读书的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人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结为夫妻。婚后钱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登楼读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天一阁规定自家女眷依然不能登楼看书。钱绣云最后抑郁而终,她临终要求将她葬于天一阁边,以了却她的夙愿。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古籍中的藏书章

古代藏书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藏书章文化。每一个藏书家都有几方藏书章,有些人甚至有一两百枚藏书章。藏书者专门钤于书本图册等的扉页,以表达其个性情趣。

藏书章的作用还可以表示对这个图书的所有权,当每个藏家得到珍贵的藏品必然第一时间钤印自己的藏书章。如果藏品被某人所觊觎,有了印章标记就会让人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举妄动。当今文物界有电子身份证就是收藏章防盗功能的一种现代科技的延伸。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石渠宝笈》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不甘落后,更是要把前人的珍宝收归己有,他号召天下进献古籍、字画,编纂《天禄琳琅》、《石渠宝笈》等统一管理。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

乾隆还有自己独门秘籍——盖章。前文谈到在字画上盖章古已有之,现在的人们把乾隆盖章形容为“涂鸦”,乾隆是把盖章的文化玩坏了。他在《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中盖满了收藏章,而且密密麻麻题满了诗词,使得画作失去了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其实大家都误解了乾隆,他盖章最多的反而是他认定为赝品的。他首先得到的是《富春山居图子明卷》,然而这卷其实是赝品。后来当得到《富春山居图》真迹时,他才确信《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是冒牌的,所以他在反复题跋盖章,而他在真迹上极少题跋、盖章,即便为之也是在边角的位置,绝不会在画芯的位置。

可见乾隆是心知肚明的,他通晓书法、绘画,不会把心爱的艺术品毁在自己手上。他的“涂鸦”行为其实故弄玄虚迷惑别人,是另类的保护藏品而已,没想到众多鉴赏家都中了他的圈套。

中国古代收藏家对于自己的藏品往往视同生命一样珍贵,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尽办法保护他们的藏品。明末的吴问卿在得到《富春山居图》后,吃饭睡觉都要随身携带,完全不让旁人接触。等到他临终时,为了自己死后也不让别人得到它,甚至让自己的侄子把《富春山居图》投入火中,不惜火殉自己的藏品。

那些古代收藏家如何珍藏自己的“宝贝儿”?

不论宋徽宗的宣和内府、乾隆的石渠宝笈还是属于私人的天一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浩劫。古人设计了如此多的防范措施,也只能保护藏品一时。随着社会的动荡,历史的变迁,收藏品的命运也随之而多舛。

金庸说: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中国古代的珍贵藏品也是如此,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其中包含了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散落在全国、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逐渐回归祖国,进入了故宫、国博等公藏单位。它们被登记造册,修复完整后供大众所参观。古代藏家们恐怕也会认同这才是这些珍贵艺术品最好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