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奓村”与华州区“故城村”往事

大荔县“奓村”与华州区“故城村”往事

作者 李吉超

前多年,我和好友范关军、谷学宏3人,骑行大荔县城东去买胖大嫂生产的陀陀馍。在此寻访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一村委会大院里,有一个“大荔县城关镇奓巷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的大牌子。

大荔县“奓村”与华州区“故城村”往事


这个“奓村”的“奓”字,自己寻觅了不少年份。发现渭河北的“奓村”,(tūo)感到特别惊喜,真是收获不小。回来查“奓”字的读音,有以下两种。一是发“zhā”(扎),见“现代汉语词典”P4706页。意思是:奓山,山名,又地名,都在湖北境内。二是发四声的zhà“奓”(诈),表示方言用字和动词用字。表示:张开,奓翅;奓着头发;这衣服下摆太奓了。这个“奓村”的“奓”(tuò)字怎么会发zhā和zhà的读音呢?咋不发“tuo ”或 “duo”的读音呢?按汉字创造规律分析,这个“奓”字,是个会意形成字。一是表示了大小,面积的大小;二是表示了量的多与少,数量的多或少。你看:“奓”字由上下两部分合成,系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大”字,下面是“多”字。由此可出:“奓”字的含义,表示了面积大小和数量上的多与少的含义。而我们印象中的“奓村”“奓”字,从创字含义上讲正符合创造这个字意向和会意含义!所以,读tuō或duō”字的音,才是正常合理的!可我们的正规词典,没有这个读音。按方言,叫法也发“tuo”或 “duo”字的读音。才是方言中正确的读音!或者应是“奓”这个字,一个字,三个读音,才符合常现。再或者是字典的编辑老师们,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在陕西的方言中读音所致的遗漏缺憾吧!

究竟发言发什么读音,回头再问问大荔的乡党再说!看看他们是如何读音的?

为什么对这“奓”字产生这浓厚的兴趣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故事哩!

很早的1995年6月,就听华州区瓜坡镇故城村的李万才大叔讲过,这么一个真实动听感人的故事(注:李万才老人2012年已去逝)。

原来,华州区故城村的人和大荔县的奓村人有历史上的亲缘关系哩!历史上的解放前(1949年前很久)至建国后50年代初期,每遇天气大旱年份时,人们习惯上就有乞天求雨的传统做法,以求老天爷降雨于人间,救救干渴的土地和禾苗。大荔奓村人的乞雨活动,多在华州区的故城村西沟的小溪泉念中,敬礼膜拜,乞天求雨,而取水带回大荔奓村。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又隔着一条庞大的渭河水之隔,且多为徒步进行,大荔奓村人来乞雨活动,跨过渭河,走到故城村,也就在当天返不回去了。就留宿在故城村。由于有血缘上的亲戚关系,故城村的人们便好生款待大荔奓村来的客人。第二天,奓村人就早早回到奓村去了。有史以来,多少年来都是如此这般往来。两个村的友好往来,被村里老人作为美谈,一代一代的口传了下来,成为两村人亲密交往的历史故事!

据李万才老人的说法,印象中的大荔县奓村,应在过渭河不远处位置,应该是与华州区的故城村在南北一条线上,中间只是一个渭河之隔而已。骑行可见到:大荔县的奓村在县城的东北方向,并非南北直线距离,路途是很遥远的。难怪来故城村取雨,需要满满的2天才行。按我们骑行距离测量,大荔奓村至华县故城村路程少说也在74公里的距离。

又据推测,故城村的李姓家族,可能和大荔奓村的李氏家族,为同宗同源,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吧!未解之谜,留给有志研究者一个悬念,作出真实的历史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