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爱吃什么,请您谈谈?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孔子爱吃肉,所谓圣人、英雄,也是饮食男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很爱吃肉。最大证据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人们要表明对某一事物的热爱,往往会以其与自己钟爱的其他事物参照对比,从而获得强烈的衬托效果。以所谓“三月不知肉味”,来表明孔老夫子为韶乐打动之深。其潜台词是:那个时代肉食紧缺,肉味诱人而难忘,孔老夫子也是爱吃肉一族;如今连肉味都忘了,可见韶乐之尽善尽美,而孔子对音乐之天赋与沉迷也非同一般。

如果孔子吃不到肉,或者对肉味具有高度的抗诱惑能力,那么,“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正是在孔子爱吃肉的情况下,其对常人难以摆脱的口腹低级欲望的超越,才凸现了他对音乐高级文化的敏感和热爱。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吃肉的事。《礼记》中记载了孔子吃肉酱的细节。在孔子去世前一年,他的徒弟子路死于卫国,孔子听闻后在房屋前庭哭子路。而后,报丧的人说子路死后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叫人赶快倒掉自己吃的肉酱。

此外,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先他两年而死,办丧事后,颜家给孔子送来祭肉。孔子到门外去接受了祭肉,回到屋里,弹过琴后才吃。



子夜的小生活


这是个很好玩的问题。

孔子是个很小资的人,吃饭喝酒都很讲究仪式感,要一丝不苟才行,否则,孔子很可能不给你面子,不吃你的饭。所以,你要是请孔子吃饭的话,要注意以下几点。

孔子喜欢喝酒,而且酒量很牛。所以,好酒要多准备几斤。到底准备多少,古书上说,文王千杯不醉,孔子百杯没有问题,您就想想看,估计10斤是有可能需要的。但是你不必担心,孔子是很有自制力的人,他绝不会喝醉。因为孔子说,酒可以喝一点,但是决不能喝醉,否则那就是失礼了。

孔子喜欢吃肉酱。孔子一生特别喜欢吃肉酱,简直是到了痴爱的地步。但是他的一个弟子子路,在卫国的内战中,被敌人剁成肉酱之后,孔子就发誓不再吃了。所以,你请孔子吃饭,一定要看时候,在子路牺牲之前,必须上肉酱,在子路牺牲之后,绝对不能上肉酱,否则孔子会把你剁成肉酱。

孔子绝对不吃过夜的东西。所以,请孔子吃饭,必须新鲜。

孔子喝的酒、吃的醋等,从来不去外面买,都是他老婆亲自做。



一介草民XXF


孔子爱吃什么,只能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和《论语》里有关的语句去分析判断。

从孔子的人生旅途来看,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年少时贫且贱,我想这样的条件就不会有什么爱吃不爱吃的欲望了,只能填饱肚子就行。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志于学到三十而立,这段时间孔子是在求学阶段,就象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在求学阶段应该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连吃饱都达不到,别说是吃好了。

三十岁至四十岁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着两件事。一件是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就来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做为家臣待遇应该不错,不过孔子的表现就象《论语》说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段时间内吃不好、睡不好,三个月都吃不出来肉味,可谓忧心重重,因为孔子是想通过高昭子见到君王齐景公,所以孔子不会有爱吃不爱吃的想法。另一件是孔子见到了齐景公,可齐景公并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但是他给孔子的待遇确不错,是上卿季氏和下卿孟氏之间的待遇。时间不长,齐国的大夫有人想暗害孔子,所以孔子就回到了鲁国。根据这种情况,孔子爱吃什么或不爱吃什么,应该不会形成习惯。

从四十岁到五十五岁是孔子人生最为辉煌的时间,又是收徒讲学,又是从政当官,他的饮食在这个人生阶段应该是最好的。但是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表现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饮食习惯。

从五十六岁到七十岁,孔子带领弟子们用了十四年时间周游列国,可谓颠沛流离,在饮食上是饥一顿饱一顿。比如在《论语.阳货篇》有一段,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都没粮吃了,还谈什么爱吃不爱吃的。

还有《论语》里说的,卫灵公篇15. 31 子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天都不吃饭。述而篇7. 16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疏食即粗粮,竟吃些粗粮,还能有爱吃不爱吃的想法?述而篇7. 1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一句话就概括了。也有吃饱的时候,比如阳货篇17. 22 子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时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但饥的时候多,饱的时候少。

真正说到孔子的饮食细节是《论语.乡党篇》,乡党篇是记录孔子回乡的一些细节。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回乡是他周游列国回鲁国后回的乡,这时的孔子已近七十岁了,总觉得他有点落叶归根的想法。

我读《论语.乡党篇》时总觉得孔子有点故意做作,装腔作势之嫌,特别是对孔子的饮食描述。比如乡党篇10. 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食,不多食这一段,孔子是这不食那不食,还得需要精雕细刻,简直是极尽卖弄自己。试想想在陈国绝粮的时候,还有吃粗粮的时候,累累如丧家之犬。可是一回到自己的乡里就变样了,摆出这种作风来,也可能是孔子晚年想在乡人面前最后展示一下周礼。

总之,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孔子并没有什么爱吃不爱吃的饮食习惯。他学能不亦说乎?有朋友来也能不乐乎?粗食淡饭也能乐在其中,还没有食之不亦乐乎?的说法,但确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难熬时刻。

他曾赞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又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孔子并不注重饮食,他回乡的表现确实令人生疑?


寂语堂斋


从《论语》中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孔子关于饮食的观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粮食不嫌舂的精,鱼和肉不嫌切的细。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食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矣。用于祭祀的肉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不撤姜食,不多食。平时吃饭吃几片姜,不要多吃。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和乡人一通吃饭时,老人先出门,然后自己再出门,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儿女仅仅是帮助父母去做事,拿酒饭给父母吃,还算不上真正的孝。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赐给饮食,孔子一定要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孔子一定会把它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孔子一定要把它饲养起来。同国君一起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因为这是对服丧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在祭祀的日子,一定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不饮酒,不茹荤,不食葱姜,居处一定要更换房室,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以此表示对祭祀的敬意。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和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我看起来好像浮云。孔子在针对不道之事,嗤之以鼻,推崇安贫乐道。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只要给十条干肉,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从此可看出,孔子最爱吃的大概就是肉了。


荒野散木


孔子爱吃肉

所谓圣人、英雄,也是饮食男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很爱吃肉。最大证据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人们要表明对某一事物的热爱,往往会以其与自己钟爱的其他事物参照对比,从而获得强烈的衬托效果。以所谓“三月不知肉味”,来表明孔老夫子为韶乐打动之深。其潜台词是:那个时代肉食紧缺,肉味诱人而难忘,孔老夫子也是爱吃肉一族;如今连肉味都忘了,可见韶乐之尽善尽美,而孔子对音乐之天赋与沉迷也非同一般。

如果孔子吃不到肉,或者对肉味具有高度的抗诱惑能力,那么,“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正是在孔子爱吃肉的情况下,其对常人难以摆脱的口腹低级欲望的超越,才凸现了他对音乐高级文化的敏感和热爱。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吃肉的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当时的权臣阳货想召见孔子,孔子不去,便赠送给孔子一个蒸熟了的乳猪。一方面,按照当时礼制,大夫送给士礼物,士要亲自拜受,阳虎由此想逼孔子见他;另外,专门送孔子蒸乳猪,想来也是投孔子所好。

孔子一直认为自己是“士大夫之后”,所以,吃起肉来,也很讲究,而非大快朵颐的豪吃。“脍不厌细”,不嫌肉切得细;肉腐烂了(肉败),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买来的肉干,不吃(怕不干净);祭祀剩下的肉,过了三天之后,也不吃(时间长了就腐烂了)。同时,席上的肉虽然多,吃起来也不超过主食。(《论语乡党》)

孔子吃肉是有品味的,虽然在他那个时代,吃肉是一种奢侈的行为,一般百姓根本难以享受得到。儒家的亚圣孟子的王道理想国中,内容之一就是“七十者可以食肉”。历史学家许倬云指出,在周代,“只有富贵人家能餐餐吃肉所谓‘肉食者鄙’,则以‘肉食’为卿大夫的代名了。”直到明末的顾炎武,还谈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还不忘记加上一句“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

《礼记》中记载了孔子吃肉酱的细节。在孔子去世前一年,他的徒弟子路死于卫国,孔子听闻后在房屋前庭哭子路。而后,报丧的人说子路死后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叫人赶快倒掉自己吃的肉酱。

此外,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先他两年而死,办丧事后,颜家给孔子送来祭肉。孔子到门外去接受了祭肉,回到屋里,弹过琴后才吃。






天之行


做孔子的太太一定很不容易,因为他对饮食挑剔得厉害。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要求 太太亲手做,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其实,孔子那个时代饭菜的选择很有限,做饭的方法也还在草创时期。

主食主要是各种谷 物,最早是小米,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种大麦、小麦和大米。 但那时没有面粉这样的吃法,多半把 整个的谷物蒸熟或煮熟了吃。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造米酒,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 的造法,基本就是啤酒类。

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豆,煮食;大 豆的叶子也吃,叫作“藿”。后来还有“葵”,据说是一种茎叶有绒毛、开紫花的野菜,中文现在叫 锦葵。 还有吃“藓”和“菲”,就是现在说的大萝卜和红萝卜。

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枣、 杏等。

那时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蒸和煮,最有名的菜式是“羹”,基本就是把肉类放进“鼎”,有时 也加点蔬菜或水果同煮。还有一种肉酱叫“醢”值得一提。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浆和盐,放在米 酒里发酵做成的。

孔子的弟子,勇猛的子路就是因为打仗时穷讲究,“君子死,冠不免”,俯身去 捡打落在地的帽子,结果被斩成肉酱。孔子听说了子路的死法,就在吃饭时把醢撤了。

孔子时期的古人,吃得实在乏味。直到后来有了张骞通西域和别族的交流之后,中原人的 选择才多起来,有了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椒(黑胡椒)等。


手机用户8118290533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对吃很不讲究。

这句话的意思: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文教写作


孔夫子爱吃肉,这事是人所共知的。虽然他老人家也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真落实到自己身上,可就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孔子爱吃肉到什么程度?《孔子家语》曾记载:“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絰,亦欲舆?’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足见我们的这位圣人年轻时候也真够没出息的,自己老娘的丧事还没办完,一听人家说有人请客,就忙不迭的要摘了孝帽子跑去分块乳猪肉吃,结果却被人结结实实地摆了一道:“我们请的是社会上流精英人士,你往那一戳算是装哪根葱?”孔子后来与阳虎交恶,虽然有包括政治,阵营方面的多方面原因,但这深仇大恨的导火索,却未必不是因为这一次,阳虎利用圣人馋嘴的小毛病,像郭德纲调戏于谦一样,结结实实地砸了孔子一挂。


小羊游戏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论语·乡党》中有段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意思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论语·乡党》中还有一句:“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意思是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大概就是吃这些吧。


那些年那些事那个ta


孔子那个时代饭菜的选择很有限,做饭的方法也还在草创时期。主食主要是各种谷物,最早是小米,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种大麦、小麦和大米。但那时没有面粉这样的吃法,多半把整个的谷物蒸熟或煮熟了吃。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造米酒,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的造法,基本就是啤酒类。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豆,煮食;大豆的叶子也吃,叫做“藿”。后来就还有“葵”(不是现在的向日葵,那是以后从新大陆传来的),据说是一种茎叶有绒毛,开紫花的野菜,中文现在叫锦葵。还有吃“葑”和“菲”,就是现在说的大萝卜和红萝卜。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枣、杏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