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先生的家風——和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一大精髓。一句“天和風雨順,地和五穀豐,人和百業旺,家和萬事興”,更是道出了“和”之於自然、生活、事業、家庭的重要性。

因為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美好的和諧之風,“和”字根植於中國人的血脈深處,自然而然成了眾多書法家們筆下的“寵兒”。

《謝謝了,我的家》今晚就走進了一位大書法家的家庭生活。在這個家庭裡,“和”字是他傳承自母親的溫和家風,也是他用一言一行傳遞給子女們的溫柔,他愛孩子,愛學生,愛周圍的人。他培養孩子們,要有一顆善待別人的心。

這位大書法家,就是已經91歲高齡的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師承國學大師吳玉如先生,字如其人,沉著端莊,古樸而又華美,開創了一代新書風,著有《中石夜讀詞鈔》等眾多作品集,其書法享譽海內外。

除此之外,歐陽中石還是一位書法教育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書法學學科建設並不完善,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系的歐陽中石與許多同道決定開闢中國書法高等教育。從開辦成人書法大專班開始,他們開創了從博士後、博士、碩士到本科、大專完整的中國書法高等教育體系,他的舉動彌補了長期以來中國書法教育的不足,培養了一大批中國書法教育的專門高級人才,獲得書法界的廣泛讚譽,他本人也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歐陽中石先生的家風——和

歐陽中石

打開家庭記憶的時光瓶,歐陽中石先生的女兒歐陽啟名印象最為深刻的,居然是自己說過的一句話:“我很嫉妒我爸爸的學生們。”

談起爸爸“偏愛”學生的往事,女兒歐陽啟名的語氣裡帶著幾分羨慕、幾分不甘,但更多的是對爸爸的欽佩。

當時,歐陽中石在通縣師範工作,學校師生全部住校,他每週只有週日可以回家,這僅有的一天休息時間,也全部被前來補課的學生們“佔用”了,每天上午一波,下午一波,忙著備考的女兒怎麼也找不到時間讓爸爸輔導。

“直到我考試的前一天,等客人都走了,吃晚飯之前,我說可以了嗎?他說可以,能不能躺著說?我說行啊。他跟我說了三分鐘,因為太累,就睡著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歐陽啟名又好氣又心疼,“我覺得,我爸爸把所有的精力都給了他的學生。”

歐陽中石先生的家風——和

歐陽中石和母親以及家人們

歐陽中石不僅擅長書法,更對中華傳統藝術有著全面、精深的造詣。

他熱愛戲曲,是“奚派”創始人、“四大鬚生”之一奚嘯伯先生的嫡傳弟子,對奚派藝術的完善有著重要的貢獻。

在歐陽啟名的記憶裡,家裡不僅有無數登門求教的學生,也有不少爸爸的朋友前來唱戲,比如趙榮琛先生、梁小鸞先生、李慧芳先生。屋子裡經常琴聲繚繞,周圍鄰居也都來聽。

歐陽中石先生的家風——和

有一天,衚衕口的一位裁縫師傅來到家裡,對歐陽中石說,我已經在你家窗外白聽了一年多的戲了,我要報答你,給你做一身西服。

歐陽中石拗不過裁縫師傅的盛情,最後他自己買了料子、自己設計,請這位師傅做了一套中式服裝。

說起父親和鄰里的關係,歐陽啟名還分享了一件十分“極致”的事情。

1963年,連降大雨,把他們家的房子沖壞了。在朋友的介紹下,歐陽中石攜家人住到了一位校長的家裡,剛好人家有富餘的房子。一共五間北房,主人讓給了他們兩間,房子好是好,但是歐陽中石一家每天必須走人家的門進出。

“於是我爸爸就說,我們不走這門了,但是自己也不能隨便再開一個門,於是我們就在東房這邊把窗戶打開了,我爸爸在外面砌了三層臺階,裡面放了一張凳子,我們家每天從窗戶出來進去,就是為了不影響人家。”歐陽啟名笑道,“後來,房管局說給你們家修一個門吧,於是就把那個窗戶的地方變成門了。”

寧可麻煩自己,也不麻煩別人。一家人就這樣“走”了一年的窗戶。

談起父親,歐陽啟名說得最多的就是“溫和”。

她至今難忘夏天的時候,和弟弟一起躺在爸爸媽媽的大床上,爸爸用他的“小發明”給大家扇風。他躺在那兒,腳一踹繩套,頂棚上被十字竹竿繫著的夾被就呼扇呼扇的,給大家帶來涼爽的清風,也永遠留下了幸福的記憶。

歐陽中石先生的家風——和

歐陽啟明

家中和氣的氛圍,和歐陽啟名的奶奶關係匪淺。歐陽啟名說:“奶奶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婦女,但是她用她自己的勞動,培養了兩個大學生,都很有出息,奶奶為家裡起了一個堂號叫‘萬和堂’。”這其中寄託著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和氣氣、其樂融融。

從小到大,一家人在一起交流的語言並不多,歐陽啟名卻始終被這種忠厚謙和的家風溫潤著,“‘和’這個字雖然筆畫很簡單,但蘊含著深厚的哲理。我們這一代、我們的下一代,都會永遠記住‘家和萬事興’,善待親人、善待同事、善待朋友。”

轉自央視欄目《《謝謝了,我的家》 ,蔣宜學 朱一鳴/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