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史话《说汉》第二章 沙丘之谋

第二章 沙丘之谋

对内可以用严苛无情的法令来管理,对外则不得不用强大的军队。

即便已经统一了六国之地,秦始皇仍然要面对强大的敌人,那就是北方的匈奴。

匈奴是以畜牧为主的民族,也有少量的耕种,但基本是随着水源和草地而迁徙,没有粮食物资,就跑到邻国去抢。匈奴并不稀罕中原的土地,他们没有办法长期占领,所以往往抢了人和物就走,物自然可以用,人则可以作为奴隶使用。

曾经毗邻匈奴的赵国、燕国都不堪其扰,于是都在各自边境的北面修筑长城,试图把匈奴拦在高大的城墙之外。但是国与国之间,长城是断开的。秦国自己也有长城。统一之后,秦始皇大手一挥,派了蒙恬为将,带领 30 万人去北方驱逐匈奴。

这 30 万人除了作战以外,还有修补长城,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的职责。但一个将军率领如此庞大的军队长期在外,任是再大胆的君主,也未免要提防几分。因此蒙恬军中有一位始皇派来的监军:长子扶苏。

史书说扶苏是因为激怒了秦始皇而被贬到北方的,这听上去并不合理。把一个被贬的皇子置于远方最精锐的军队中,不怕皇子怀恨在心而勾结将军造反吗?派出最信任的儿子去监控大军,才是更符合情理、更符合始皇帝精明性格的做法。

对内对外的方针都制定完毕后,秦始皇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全国巡游,他要亲眼看看属于他一个人的天下。他向东一直巡游到海上,望着一望无际的海水,心想这大概就是世界的尽头了吧。

朕已经到达了人间的极致,而海里是神仙的住所,朕想亲眼见一见神仙。这样思忖着,秦始皇登船出海,并亲手用连弩射杀了一头“蛟”,其实那只不过是一条鲨鱼。

他终究没能遇到仙踪不定的神仙,倒是有一次在沙丘这个地方,遇到了刺客。说起来很是惊险,庞大的车队行进时,忽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合今天六十斤)的铁锥,击中了副车。若是命中皇帝的玉辇,后果不堪设想。始皇大怒,下令全国搜捕刺客,最后也没能抓到行凶者。

如果当时真抓到刺客,恐怕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因为策划这次袭击的主谋,将在 12 后再次向秦帝国发起致命一击,成为灭亡秦朝最主要的推手之一。

这个主谋叫做张良,他和秦始皇有不共戴天之仇。

躲过了袭击,秦始皇没有躲过时间这道催命符,就在八年之后的最后一次巡游途中,路经沙丘时,仅四十九岁的千古一帝,终于病故。

据说他死前有一封发往长子扶苏的玺书,如确实有,那极有可能是宣召扶苏回来即位的。扶苏是理想继承人的理由和上面一样,他是 30 万部队的监军,假设秦始皇真想令另一位皇子即位,不会预先设置这样一个隐患。

但无论有没有这封玺书,都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因为负责始皇巡游的贴身秘书,是中车府令赵高。赵高如果仅仅只是中车府令倒还好,更致命的是,他是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需要强调的是:赵高不是宦官。

他非但不是后世电视剧里阴阳怪气的死太监,反而仪表堂堂、身材魁梧、并写得一手好字,精通法律,堪称文武双全。中车府令这个职位,有时需要亲自为皇帝驾车,对体型、气力都有相当高标准的要求。而同时,他还教胡亥书法和如何判决狱案。

这样一个人很难不讨人喜欢和信任,赵高有一次犯了死罪,是始皇亲自赦免并让他继续担任中车府令一职,可想而知他有多么受宠。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始皇驾崩,如果即位的是扶苏,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他想保证自己的地位,则必须拥立信任自己的皇子:胡亥。

赵高用同样的理由说服了这时已经担任丞相的李斯:扶苏即位,您的相位就将不保,因为扶苏的亲信是在北方驻防匈奴的将军蒙恬。赵高必须拉拢李斯,因为他自己是内臣,需要靠丞相来获得外臣的支持。其次,李斯也容易拉拢,从他设计杀死韩非来看,确实就是个贪恋权位且辣手无情之人。

于是,一封伪造的诏书发至长城下,以秦始皇的口吻,责备扶苏和蒙恬与匈奴征战不利、士卒多有死伤,赐二人死罪。

扶苏见到诏书,当即就准备自杀。蒙恬却觉得事有蹊跷,又不知道始皇已经驾崩,劝说扶苏道:陛下一直未立太子,但把三十万士兵托付于我,又以公子您为监军,这是把天下重任交给了公子。如今来一使者,就轻易赴死,焉知其中有没有诈?不如派人去陛下那里请示清楚再做决定。

扶苏却道:父赐子死,但死而已,何需再行请示。随即自尽。

蒙恬坚持要见始皇,使者将他扣押,李斯的亲信接管北方驻军。

胡亥这时,也和赵高、李斯一行随巡游车队回到了咸阳,即位为秦二世皇帝。二世下令诛杀被关押的蒙恬,终于知晓内情的蒙恬长叹道:我蒙家为秦国开疆守土,立功三世,我又手握三十万重兵,哪怕如今身陷牢狱,要反叛也易如反掌。之所以宁死不反坚守忠义,是不想辱没先人教诲而愧对先帝。说罢也服药自尽。

第二年,秦二世在赵高的教唆下,又下令诛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

一个帝国的崩溃,总是先从内部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