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摘要:宋太祖在北宋的統一戰爭中,幾乎是無一敗績,其獨到的戰略眼光、軍事才能讓後人欽佩。趙匡胤是北宋最偉大的領導者,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結束了五代時期的動亂,讓中原重歸和平。中年的趙匡胤身體強壯,在公元976年八月,還曾送走了北伐的隊伍,卻在短短几個月內撒手西去,這究竟是為什麼?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趙匡胤遷都洛陽未果,兄弟之間產生隔閡

在平滅南唐之後,趙匡胤很高興,在宴席上大大犒勞了曹彬、潘美等人。《宋史》記載“庚戌,以曹彬為樞密使。”曹彬升了官,任職樞密使,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並且趙匡胤還把吳越的國王放回了國,當時很多人上疏要求留下吳越的國王錢俶,從此時也能看出宋太祖的仁厚。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天下已經基本平定,只剩下了北汗和幽雲十六州。趙匡胤突發奇想,想回老家走一走,很多文武大臣和晉王趙光義一同跟隨趙匡胤來到了洛陽。趙匡胤走在家鄉的小路上,是無盡的感慨,想起了當年他離家的時候,並且在他父親的墓前大哭了一場。

其實趙匡胤已經很累了,他平定的荊湖、後蜀、南漢、南唐,每次的戰略部署他必定事無鉅細、百番揣摩,力求做到萬無一失。他來洛陽的目的就是為了遷都,洛陽城有險可守,不像開封一馬平川。如果開封為都城,長時間需要大量的軍兵守衛,一旦有敵人度過黃河,開封則無險可守。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洛陽則會好很多,駐防士兵可以減少很多,減輕國家負擔,而且都城也會更安全。在趙匡胤提出遷都洛陽的時候,只有一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那就是晉王趙光義。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也是當時除了宋太祖權勢最大的人。趙光義說開封擁有河渠,運輸方便,並且說了很多遷都的弊端。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最後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

”停止了兄弟二人的對話。趙匡胤明白了,此時的趙光義已經羽翼豐滿,甚至可以和他進行分庭抗禮。然而趙匡胤卻沒有駁斥弟弟的話,他看出了弟弟的野心,但他害怕內部再發生動亂,於是就這樣趙匡胤再次回到了都城開封。但在內心深處,兄弟倆已經有了隔閡。

燭光斧影間,各方評說不一

《宋史》中,對趙匡胤的死只有如下記載: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除此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雄才大略宋太祖理論上應該對其加大描述的筆墨,但是為何如此簡單呢?正史中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去找野史中的記錄。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續湘山野錄》有這樣記載,這天,天空突然下起大雪,趙匡胤就命人叫晉王覲見,兩人在桌旁對飲。在席間,趙光義曾經站起身來,有推辭狀。酒喝得差不多了,趙匡胤打開了門,用玉斧戳在雪上,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

意思就是讓趙光義好好做。隨後趙匡胤就回屋休息,鼾聲很大。原文是這樣: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到了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趙匡胤已經沒有生息,宣告其駕崩。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涑水紀聞》曾記載,在趙匡胤駕崩的時候,宋皇后命令宦官王繼恩,馬上找來秦王趙德芳。王繼恩卻沒有這麼做,他直接找到了晉王趙光義,然後訴說前後,希望趙光義馬上跟他進宮。趙光義知道後非常震驚,接著說他需要回去商量一下,後趙光義就跟著王繼恩來到皇宮內。宋皇后見到趙光義之後很驚訝,就說出:

“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趙光義安撫了宋皇后,說不必擔心。

推測下來,趙匡胤是否是自然死亡?

《續湘山野錄》中關於此事的記載比較邪乎,後世猜測有一定的可能性是趙匡義設計謀害了太祖皇帝。因為當時的在酒桌上就他們兩個人,趙光義是有時間動手的。而且在之前的洛陽遷都事件中,他們兄弟之間以已經有間隙。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但是在之前的“金匱之盟”中,趙匡胤的母親曾經要求傳位給趙光義,這也是事實。基本上不出大問題,趙光義必定是下一任皇帝,他沒有太大必要去做這風險極大的事。況且論權謀、理政的本事,秦王趙德芳遠遠不如趙光義。

在趙匡胤的統一戰爭中,可以看出趙匡胤是個非常理智且高明的統帥,很少出現錯誤,基本上按照他的戰爭計劃都是萬無一失。這有點像明代的戚繼光,每次剿匪行動必須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還要想到各種突發狀況避免失敗。這樣一個明智的君主是不會傳位給一個才18歲的孩子,當時秦王趙德芳才18歲。

燭光斧影,千古之謎,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是因何而死?

趙光義且不住在皇宮內,他是晉王住在宮外,沒有事情是不能隨意進宮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曾記載,趙匡胤在回洛陽祭祖的時候,在父親墓前痛哭,並說此生再也不會回來。而且書中記載了趙匡胤有酗酒的毛病,且從開寶八年開始,身體就每況愈下。在開寶九年,突發疾病去世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遷都洛陽未果,可能成為趙匡胤心中的結,他遷都洛陽有剋制趙光義的打算,雖然是親兄弟,但此時趙光義野心太大。趙匡胤對他弟弟很重視,因為他已經確立接班人就是他的弟弟,趙匡胤很現實,但是他也很矛盾,他明白弟弟的野心,但還是要把皇權交給趙光義。也許是這個心結使他太過抑鬱,可能促使病情加重。

所以,筆者更加傾向於趙匡胤是自然死亡(或者應該說是病死)的說法。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但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史料都無法考證,只能等待有新出土文物碑誌等,來確定當時發生的事。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涑水紀聞》、《續湘山野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