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倒不若忘憂,樂天行遠 [洞仙歌

原創詩文|讀蘇:倒不若忘憂,樂天行遠 [洞仙歌|手記]

眉山三蘇祠 坡公塑像

  • 夜來無事。感天時不定,乍暖還寒;世事無常,人生苦短。讀蘇東坡《洞仙歌並序》聊以排遣,有感記之

人生若夢,更流光驚眼。

誰耐冰輪絕情碾?恨聲中,花蕊香殞塵灰。

椿永壽?故里尼師不見。


慧根萌正覺,劫難磨滋,流離凡間漸無怨。

莫問月如何。且掌心燈,談笑裡,洞仙歌轉。

奈苦短生涯似浮雲,倒不若忘憂,樂天行遠。


(依韻蘇軾《洞仙歌並序》 詞林正韻第七部 [仄])

原創詩文|讀蘇:倒不若忘憂,樂天行遠 [洞仙歌|手記]

眉山三蘇祠 正門

附:蘇軾《洞仙歌並序》原玉

餘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攲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原創詩文|讀蘇:倒不若忘憂,樂天行遠 [洞仙歌|手記]

眉山三蘇祠 花園一角

手記 :塵緣何淺,道根其深——讀蘇軾《洞仙歌並序》

坡公《洞仙歌並序》,作於謫居黃州時期(1082年)。通過回憶少年時在眉山聽一位九十多歲老尼的講述,傳神摹寫了五代後蜀國君孟昶與其妃花蕊夫人夏夜納涼摩河池畔的良宵美景,生動刻繪了花蕊夫人“冰肌玉骨”般的天香國色,及其對時光流逝的深嘆。

讀《洞仙歌並序》,感時光倏忽,驚心動魄!更感坡公塵緣淺而道根深。

貌美如花的花蕊夫人,至老尼講述時,已凋零枯絕,化為灰燼;四十年後,老尼“已死久矣”;當年懵懂垂髫的蘇軾,眨眼之間已近天命之年。其間故事,猶在昨日,卻距今又上千年也。真個是人生如夢,“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而坡公該時自身情懷,似已開始超然脫世。詞中,在以大量篇幅描述美人麗姿,情侶良宵之後,轉筆結句“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其敘說美人之嘆,儼然一派塵緣絕盡,跳出凡間者之口氣。由此遐想:當年老尼對七歲的蘇軾講述這一故事時的神情,應是何等平靜從容?!

蘇軾佛緣深厚,其家鄉眉州毗鄰樂山大佛、峨眉山和成都等佛教聖地,家庭佛教氛圍濃厚,自小耳濡目染,道根深栽。坡公自言“軾年八九歲時,嘗夢其身是僧。”眉山老尼,堪為蘇軾結緣的第一位禪僧。

1079年(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導致蘇軾蒙受牢獄之災。1080年被貶黃州,時年45歲。謫居黃州四年,是蘇軾人生中經歷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也使他同時完成了其對於佛教從“親和”到皈依的重大轉變。從此,他開始潛心讀研佛教經典,廣交高僧大德。1802年,也就是寫作《洞仙歌並序》的同一年,建東坡雪堂,並開始自號“東坡居士”。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被貶黃州期間,也是坡公詞作豐收期。據統計,他在這一時期的詞作近 100 首,佔其畢生詞作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名篇比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侵溪》、《滿庭芳·蝸角虛名》等。從不同角度抒發了作者不屈服於坎坷命運,豪邁樂觀超然之情懷。同期,坡公還作有一批婉約詞,不同凡響,傳世流芳。如《卜算子·黃州定慧寺寓居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和這首《洞仙歌並序》等。

原創詩文|讀蘇:倒不若忘憂,樂天行遠 [洞仙歌|手記]

眉山三蘇祠 荷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