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光明行 7年“播种”路

<table> 援藏光明行 7年“播种”路

截至目前,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派出援藏志愿者180人次,疑难手术及一对一手术带教744例,义诊5474人次。

/<table><table> 援藏光明行 7年“播种”路

严重的高原缺氧,让医护人员不得不偶尔停下来,靠在吸氧管旁吸几口氧气,缓解高原反应。

/<table><table> 援藏光明行 7年“播种”路

藏民一大早就在门外排队候诊。

/<table>

4月的拉萨乍暖还寒,然而,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手术室里的这一幕却让人倍感温暖——49岁的索朗次仁被搀扶着下了手术台后,双手紧紧合十放于胸前,对眼前的陈浩宇教授表示感谢,脸上溢满感激之情。“我因为糖尿病已经没了一条腿,不能再没有眼睛,感谢您给我做了玻切手术。”索朗次仁说。

4月8日至13日,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率本院医护、行政人员19名,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教授,医疗器械、耗材捐赠者,共计30多名志愿者前往西藏林芝、拉萨两地,与当地的医院合作开展眼病免费诊疗手术、眼科技能培训和手术带教活动,并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民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签订“眼科远程医联体”帮扶协议。

从此,一系列眼科前沿医疗技术将通过远程会诊平台跨越万里,常态化、多元化地从省尾国角的海边特区传到雪域高原。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宋芾 通讯员 邓丹丹 梅一帆

7年14次援藏帮扶结硕果

7年来,从输出眼科医疗技术、培训当地医生,到开通眼科医疗远程联网教学及会诊平台,再到帮扶推动西藏自治区首个眼科中心成立……2013年至今,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坚持以“授人以渔”的理念,先后14次集结援藏医疗志愿者团队进藏,全方位扶持西藏地区的眼科。

4月8日和4月10日,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分别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民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举行合作眼病免费诊疗手术活动暨眼科远程医联体启动仪式。在仪式上,说到动情处,张铭志红了眼圈。

回想起七年前第一次进藏,当地缺医少药,为了让西藏的眼科医生不出西藏就能掌握先进技术,让藏族同胞不出西藏就能享受到与内地同质的医疗服务,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教授每年至少两次带队进藏“传、帮、带”,到如今,成立首个西藏自治区眼科中心,“他们可以自己培训当地的眼科医生了”,张铭志说,“几年来,我们的医生拿生命的极限在挑战高原反应。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播撒下的种子最终开出了花朵。”

所有走过的路,都是把荆棘踏平的过程。随着远程医联体架设联通,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对于西藏自治区的眼科医疗帮扶将是一个质的飞跃。“未来,通过远程医联体的远程培训平台和远程诊疗平台,我们将更便捷有效地把先进的眼科技术输送到西藏,共享培训资源,与藏族眼科医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张铭志感叹道。

克服高原反应

为西藏眼科人才“造血”

西藏,美丽圣洁,令人神往。可是,“世界屋脊”的高度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在2013年以前,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教授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

“我很害怕高原反应。”张铭志讲起最初与西藏结缘的经历时坦言,“毕竟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年近花甲了,我怕自己的身体受不了。”

可是,2013年,她偶遇一位在西藏做眼科扶持项目的代表贡嘎先生,得悉西藏地区仅有50多名眼科医生,而他们大多要去印度或尼泊尔接受眼科手术培训,原因是高原反应让很多国内眼科专家难以适应,尽管不少慈善基金会带着内地医生去西藏做免费白内障手术,也只能手术结束后就返回。

“西藏的眼科医生亟须专业的系统培训,我们的医生应该由我们祖国自己的医生来培训!”说完这句话她把高原反应抛在脑后,这一年,她利用“十一”假期前往西藏考察,跟当地医院的院长探讨他们需要什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能够解决什么,并在几天的假期里就给当地做了一次小规模的培训。

张铭志说,看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更加坚定了为西藏眼科人才“造血”的信念。考察归来,在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和相关慈善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携手中国眼科医师志愿者于2014年4月正式踏上了大爱万里的“光明之路”。

2013年至今,张铭志不断挑战身体极限,努力克服高原反应,与中国眼科专家志愿者一道,先后赶赴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山南、林芝、昌都地区,以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实施疑难手术及一对一手术带教和义诊。截至目前,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共派出援藏志愿者180人次,疑难手术及一对一手术带教744例,义诊5474人次。

“看了随行护士写的日记,我觉得我们的成功不仅在于授人以技术、技能,授人以理念、信念,更在于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和鼓舞,自发地把这种情感上升到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奉献。”张铭志告诉记者。

■护士日记

4月8日,今天抵达西藏林芝,路过桃花林,恍惚有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错觉,但剧烈的高原反应很快将我拉回现实。下飞机后,院长彭智培带队,马不停蹄直奔医院,援藏光明行就在这样紧张又热烈的气氛中开始。

忙碌的术前准备,让我错过启动仪式。听到“手术开始”,我心跳加快,不知是激动,还是高原反应。重复着散瞳、洗眼、表麻、消毒,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一直头疼,整个下午没喝一口水。

晚上整顿好内务,安静下来头依旧疼,吸氧吃药都不见效,但想着自己正参与一项神圣的工作,只愿睡一觉明天能好起来,祈祷一切顺利。

4月9日,今天没有想象中冷。早早投入工作,专家志愿者继续开展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斜视手术,门诊那头义诊、会诊。

医院里满是慕名而来的藏民,鲜艳斑斓的民族服饰,憨厚淳朴的笑容,急切而陌生的语言。在藏医院护士的帮助下,手术有条不紊地开展。

当结束忙碌,吸着氧回想这天,我不记得协助医生帮助了多少病人,只记得我的手被多少藏民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却知道那是衷心的感谢。

4月10日,从林芝前往拉萨。在林芝短短两天,团队就做了70多台手术。接着马不停蹄地奔赴拉萨,5个多小时的车程,途经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又是一番天地美景。有人说看见壮美的风景会想流泪,我以前不信,可这里的天是无法形容的蓝,纯净的、清澈的、高远的,云大片大片在蓝里流动。晕车和高原反应让我苦不堪言。

今天给藏医院的医生做理论培训。培训间隙,我偷偷环视身边的人,藏区眼科医生们眼中都充满谦虚、虔诚和渴望,他们托腮凝思,仿佛天地都是安静的。

4月11日,今天主要由专家给藏区医生一对一带教培训玻璃体、整形、白内障手术以及眼底激光。

一次次援藏光明行,在专家志愿者们循序渐进的技术扶持中,藏区的眼科治疗成效斐然。就如同最初跋涉而来,辛苦播下种子,终于开出喜人的花朵。在原有远程培训的基础上,藏医院眼科与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扩大了远程医联体的诊疗系统,藏区医生还与汕头医生建立了微信群。援藏行虽是一时,帮扶和交流却是长远的。

卢佳敏

(作者为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援藏医疗队眼科护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