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穩住經濟,爭取改革與調整時間

4月12日,由中國私募投資百人論壇主辦,國內知名財經雜誌《今日財富》協辦的2019中國投資者年會於上海浦東正式召開。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夏斌先生出席了峰會,並以《漫談宏觀經濟走勢的若干問題》為題,對今年的宏觀趨勢進行了分析與展望。

夏斌:穩住經濟,爭取改革與調整時間

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 夏斌

2019年環境:更為複雜,更為嚴峻

目前中國上下已達成共識——2019年整體環境是“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形勢更加複雜、更加嚴峻,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夏斌表示,“什麼叫更加複雜?當前國民經濟中的矛盾和問題,本身存在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週期問題和結構問題,現在,又加上眾所周知的中美摩擦的不確定性以及2019年全球經濟進一步減速,再加上局部地域政治問題等,因此,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肯定會更加複雜。”

同時,什麼叫更加嚴峻?夏斌進一步解釋道:“其實我們從2018年危機以後就開始經濟調整,甚至本世紀初也講結構調整。但不要忘記,2003年到2008年中國保持了超高速增長,2007年經濟增長最高達到14.2%,而現在連7%都不到。”危機前全球經濟嚴重失衡,危機之後,各國增速出現下行。速度下行,企業面臨的困難會越來越大,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進行結構調整,肯定和本世紀初講調整是不一樣的。

一是在貨幣政策邊際效應下降的背景下,政策傳導機制不能有效傳遞,即無法傳遞到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貨幣政策想達到的結構性調整收效甚微。此外,內在的信貸減弱,一些好的民營企業找不到好項目,不敢貸款,即宏觀調控效應在減弱。二是民營資本沒有安全感,投資預期不被看好,這二者使經濟週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客觀上使得形勢比往年更加嚴峻。在此大背景下,因此首先必須穩住經濟。要防止經濟出現斷崖式的下降。同時,只有加快改革創新,加快調整,才能使中國經濟慢慢走上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道路。當然,穩經濟並不意味不能容忍經濟出現適當的減速。短期內必須採取救急措施,甚至是一些行政措施,但並不意味放棄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仍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結構調整轉型,這是防止中國經濟進入“慢洩氣”的低迷增長之路的關鍵。

八項措施助“六穩” 謹防經濟滑向“慢洩氣”

去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的會議提出“六穩”,即要確保經濟穩定必須做好

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重申我2018年的觀點,從長期增長潛力看,中國增長預期不成問題。因為從供給看,中國大國的高儲蓄率和經40年積累的人力資本資源,再加上有進一步改革紅利的潛力。從需求看,中國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以及已經形成的中產階層這樣的大消費市場,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會帶來很大的投資需求。巨大的投資與消費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增長的需求潛力。即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有錢、有人、有需求,有市場。我預測,到了2023年仍能在全球前四大經濟體中保持絕對最高的增長率,因此,從長期經濟邏輯看,中國增長不成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短期問題,是短期泡沫和鉅額的風險隱患仍未得到解決。然而,沒有短期也就沒有長期。因此,當前的結構調整轉型,保持經濟的適當增長,是很關鍵的。

在夏斌看來,守不住底線、穩不住大局,就談不上改革創新。同時,穩住大局是為了爭取推進改革和調整的時間。但如果穩而不進,穩中不改不調,或者改革調整不到位,從長期看,仍然擋不住經濟滑向“慢洩氣”的低迷增長狀態。

為了穩大局,我們可以容忍在短期內採取難免的行政措施與市場機制並舉。但決策著必須清醒認識到,行政措施、行政刺激都是暫時的,不能長期化、制度化,否則對中國經濟的崛起是非常不利的。對此,夏斌介紹了年初其提出的近期八點建議:

第一,必須旗幟鮮明的提出當前宏觀調控的方向是逆週期調控。這與供給側改革不矛盾,就是要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促進內需,穩住經濟。

第二,政府要毫不猶豫的加快降稅減費步伐。哪怕是臨時方案,也要加快出臺,不要再來回論證了,以增強市場信心。學汶川地震時做法,包括政府帶頭過苦日子,全國應縮減行政開支5%,

第三,為了穩預期,國務院採取的穩就業措施要馬上落實。應重點檢查各地方政府落實國務院文件的具體措施,讓社會來監督。

第四,圍繞落實到2020年一億人落戶的目標,對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戶口,對各個地方政府提出限時的入城鎮戶口的目標,目的強調人的城市化,倒逼財稅改革。同時加快推動土地農村改革的三項試點,主要目的是儘快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擴大消費,擴大內需。

第五,全面清理民企與國企不一致待遇的政策制度。應要求政府各部門在國務院的監督下來一次全面自查,公佈清理結果,由全社會監督。同時對過去未依法處置的案件,要趕緊及時平反,以取信於民企。

第六,對目前相關部門重點是金融、環保部門,防止“一刀切”“運動式”的監管,防止環保與金融部門同時大力度的整頓政策,給企業帶來不可思議的共振效應。

第七,房地產調控要堅持長效機制原則。“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必須把房價穩住。發出正確的信號,要讓市場清楚地知道,當前房市的調控是“因城施策”。不要刺激投資者對城市間房價去簡單攀比,逐步使投資者確立“房住不炒”的觀念。

第八,在目前的困難時期要穩預期,同時要提高全社會對釋放風險自覺性的認識。我們要守住底線,但不主動釋放已經積累的風險,中國經濟也不可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容忍經濟減速 關注減速中新特徵

夏斌指出,今年兩會,政府對經濟工作做了全面佈置,部署了10項任務,降稅也在緊鑼密鼓中,中美貿易談判還在進行之中。要正確把握經濟形勢,必須對經濟走勢有以下的心裡準備。

首先,穩住經濟並不意味必須像2018年6.6%那樣的增長,而是要容忍減速。國務院今年提出預期目標是6%到6.5%,又要防止斷崖式的下跌。這是重要目標。

其次,結構調整是長期的、艱鉅的,是一個慢功夫。嚴格說已調整好幾年了,還要繼續調。要一邊加快創新,一邊處理殭屍企業,逐步市場出清,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新結構的逐步形成。而且要認識,調整後中國經濟並不會恢復到本世紀前十年那樣的兩位數增長,而是以後5-5.5%那樣的常態增長。從汽車、房產, 手機等消費市場來看,今年的數據並不樂觀。所以宏觀上要穩住,要慢慢的調。

第三,房價必須穩住。而房價調控是一個城市一個政策,是因城施策。不排除個別城市會出現增長較快的狀態,但全國範圍內不應該出現過去那樣的大起大伏。房價要長期穩住,那10年後意味著什麼?你懂的。

第四,結構調整中冰火兩重天現象會突出。一方面,有些行業,有些業態,有些企業發展突出,勢頭很好。另一方面,面對已經存在的系統性風險隱患,有些風險要出清。因此,債務違約、企業破產事件會頻頻出現,對此要有準備,不必大驚小怪。

最後,要密切關注中美貿易談判背景下金融對外開放的動向。需要注意的是,金融開放中機構開放和資金開放不是一回事。機構開放是外國拿了資本,到中國註冊銀行證券保險機構。資金開放是指資本項下的開放。目前的股市開放,是在中國人民銀行,外管局的監管框架內資金有限的來回流動。如果說金融資本市場全部開放,那就不受限制了。不受限制的後果會如何?會否不堪設想?我們已準備好了嗎?因此,我們要密切關注中美談判最後的結局,以及金融到底會怎麼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