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加滿油後,為何總感覺後半箱汽油不耐燒?

範文海


這其實和油箱的形狀還有測量油液的液位計的特性有很大關係,並不是真的後半箱汽油不耐燒。大部分汽車的油箱剩餘油量是通過油箱中的液位計來測量的,它的原理類似一個漂浮在液麵上的桴子。當我們把汽車加滿油,尤其是很多人會把油加到油箱加油口的嗓子眼兒了。

這時液位計已經頂到上端並完全沒在油裡了,然後你開著車會發現最初的幾十公里可能油表始終是指向滿油的狀態,但不要高興的太早,燃油的液位其實是在不斷下降的,只不過需要下降到一定的高度後液位計才會離開頂部下降並漂浮在油液表面,比如我的依維柯差不多加滿油要開出30-40公里油表指針才會開始降低。所以消耗的前3-4升油耗你從油表上是看不出來的。

在油箱中油量處於1/4到3/4這個區間油表的指針下降幅度基本會和你的實際里程比較符合,油箱中的桴子是隨著液麵的降低而降低的。

但汽車大部分的油箱並不是一個規整的方形,所以當油量不多的時候下半部分的油箱弧度會導致油液比較少時同等油量消耗時液麵更快下降,而從油表上給人油耗增高的假象。

一些汽車的油箱底部也並不是完全平整的,加上液位計沉入油箱底部就不會繼續下降但油箱中仍然有幾升剩餘的燃油,只要不低於油泵吸油的位置發動機就仍然能夠獲得動力,這時其實油表的警告燈早已亮起,油液指示也非常嚇人,大多數私家車主不會等到這個時候早就去加油站把油加滿了。通常能夠拿捏這個油量尺度的都是那些4S店的銷售、試車和維修人員,他們儘可能會給商品車中留夠需要移車或試車的最小燃油量,而對於我們日常用車沒有必要去探究這個極限,對車也不好,汽車的油泵是依靠燃油浸泡散熱的,長期低油位運行容易導致油泵的老化故障。


感觸汽車影像特效


後半箱油不耐燒的原因有三點:油箱形狀、加油過量、心裡作用。

油箱形狀特指普通乘用客車,常見的中大型客貨車使用的油箱是規則的長方體,上下部分的容積是相同的;而普通的家用車油箱是“異形”,這類車的尺寸較小底盤結構也比較複雜,為比避開傳動軸、排氣管等額位置油箱會製造成各種奇怪的形狀,比如馬鞍形和“漏斗形”,區別如下圖所示。

異形油箱以漏斗形居多,也就是上大下小,看清楚形狀就很好理解了;把油箱分為四層,實際容量是A>B>C>D,同樣的燃油消耗量理所當然會是油浮在上半部分時消耗更慢,結構參考圖片。


除後半箱油不耐燒以外第一格油特備耐燒也是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其實本質是加油過量。

汽車標註的油箱容積為安全容積,油表的測試極限也僅到這一容積;而為防止加油過量導致汽油進入碳罐造成損傷,汽油油箱在安全容積之外還預留幾升的容積,加入這些容積後才是油箱的真實容積。正常加油時往往有很多人習慣讓加油槍自動跳槍兩次才算結束,或者是“強迫症”似的要湊個整數,所以油箱內的真實油量已經大於標定容積。

假設多出加兩升汽油按照平均百公里油耗僅為8升的車計算,這臺車需要先跑出25公里才會開始消耗油箱內的標準油量,油浮也才開始出現細微的變化;加之油箱上部實際油量更多,所以第一格油會特別耐用。


至於心裡作用很容易理解,細化後也有幾點。

其一在加滿油後總有一種比較安心的感覺,滿油狀態下並不會關注油量的下滑;但是在汽油使用一半後會有一種很模糊的“焦慮感”,油表似乎在不斷的提醒用車人油耗即將消耗完畢注意別拋錨。在這種心理暗示中對油表的關注度會更高,有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非常關注,或者總想要看到一些變化來驗證心理暗示;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會感覺油耗消耗挺快,其實在城市擁堵環境中用車本就消耗挺快,沒有真正節油的車。

其二在於油表中線分隔出的兩半並不對等,容積的實際誤差已經說明,另一個不對等是從滿油時到中線是完整的消耗,而從中線到下線不能完全消耗;因為在刻度過低時儀表會提醒及時加油,有些儀表功能能夠顯示續航里程的車在提醒加油後不再顯示里程,對於還能跑多久完全沒有辦法預測,大多數用車人總會有些“恐慌感”,對有燃油的關注度也就更高了。


在實際容積差異、加油習慣以及心理暗示的共同作用下,汽油的後半箱油真的不耐燒;原因大致如上所述,在油表提醒加油後油量按照1/5餘量計算,能行駛多少公里可以根據實際油耗分析,不過一般50公里起步還是沒有問題的,注意別跑空即可。


(上文由天和Auto撰寫,僅代表個人觀點;禁止站外轉載,平臺內歡迎轉發。)



天和Auto


給你看看汽車油箱的外觀



茶博士6581143


推薦一款簡單好玩刺激的遊戲[發][發]遊戲真人真錢種類多,應有盡有掃碼!下載註冊綁定手機就送[發][紅包]6.88-88.88無需充就能玩,賺了就跑!提充快捷方便!讓您體驗不一樣的遊戲。



vysxs


確實是這樣的,就跟手機電量百分比一樣,而且確實後半箱每格的公里數也沒前半箱多,不是心理作用,是油表不夠精準,摸清規律就好了


飛速摩天輪


因為郵箱形狀的關係

籠統的說郵箱像漏斗型

上半部分容量大下半部分容量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