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自20世紀70年代初,李小龍橫空出世,開創了功夫這一類型電影,自此,功夫電影為華語電影打開世界電影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這一類型電影中,華語影壇先後走出了

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世界級巨星。另有洪金寶、袁和平、劉家良等享有國際聲譽的功夫指導大師。另外單單是李小龍,及其師父葉問的傳奇故事,還被做為電影素材,多次搬上大銀幕。成龍更是在好萊塢大道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並且成為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演員。然而就是曾經如此輝煌的類型電影,近年來卻隨著成龍的減產,李連杰基本退出,造成了整個類型電影萎靡不振。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這種情況真的是因為特效太先進,傳統動作片的武打場面很難對觀眾形成吸引了嗎?還是新生代的明星,在能力和敬業精神上和前輩有所差距了呢?

這個問題要從電影的形式和內容兩個方向來解讀,作為動作類型片,其實只能算是電影的形式,而非電影的精髓所在,畢竟任何的電影技巧和電影語言,都是為電影故事和內涵服務的。近期因為馬上要推出《好萊塢往事》,而被炒的火熱的好萊塢傳奇導演昆汀就說過一句關於電影的名言,叫做“故事為王”。為什麼要說昆汀呢?因為他也是一個功夫迷!早在2003年,他推出的電影《殺死比爾》中,女主角就以一套“李小龍”裝,來向李小龍致敬。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而同樣是功夫片,昆汀在《殺死比爾》中也多處展現了功夫片的獨特動作魅力。本片中除了向李小龍致敬的橋段外,還請來了邵氏後期的當家明星劉家輝。為的就是展現足夠的,原汁原味的香港動作電影魅力。但是這個電影除了動作和功夫本身的高潮外,故事才是本片的核心。也就是剛才我們說到的電影的形式和內容,功夫成為了本片電影的一種電影語言,功夫的本身成了幾方勢力角逐的矛盾點。而功夫並不成為單純的吸引觀眾眼球的視覺刺激,這才是現代功夫片的境界。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當然在現在的電影中,特別是好萊塢的動作電影中,除了真功夫本身,特技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上講,現代演員的功夫技能,較老一輩演員的功夫技能要弱化很多。而再像李小龍和成龍時代的動作設計觀念,也很難跟得上現代的電影製作體系了。

除了以上我們提到的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之外,其實甄子丹和吳京在新生代的功夫演員中也絕對是敬業和拼命的典範。兩位也在現在市場不夠景氣的情況下,創作了很多經典的動作影片,這其中就包括兩個人合作的《殺破狼》。影片中他們兩個人的那場巷戰,絕對會影史留名。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即便是如此,甄子丹在功夫片的類型中,也僅僅有《葉問》系列還在苦苦支撐,而吳京則早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軍旅題材上。但是細心的觀眾不能發現,吳京的《戰狼》系列中,除了標準的軍事動作,他也將功夫這一概念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從這個角度上講,功夫片衰落和新生代的演員沒有直接的關係,作為我國的國術,中華武術作為一種體育類型也好,還是文化類型也好,都會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和人才供應還是很充分的。每年從武術系統走入到電影體系中的人員也很多,但是在吳京和甄子丹之後,確實缺少這方面的明星。

主要的原因,還是市場決定的,之前李小龍之所以能夠開創功夫片的盛世,來源於幾點。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首先是當時香港的電影體系和好萊塢還有很多差距,而李小龍在返港發展之前,除了在美國開館授徒,另外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在好萊塢擔任動作指導。在這個過程中,他所接觸到的,除了將他的功夫基礎融入到現代電影中,他還在好萊塢學習了好萊塢先進的電影理念。這其中就包括整個的電影工業製程,以及電影后期的營銷策略等。

其次是李小龍在返回香港發展之前,香港電影已經憑藉武俠這一類型片,在動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實踐工作,但是這些動作的設計,則更多是根據我國傳統的戲劇打鬥以及雜技表演演化而來的。不過,這個市場已經打開,觀眾對這種電影的熱情很高。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最後是李小龍將幾個方面的優勢,轉換到了他自己的電影當中,他在電影中的打鬥風格表現的更真實。而這在當時的電影實踐中,是前所未有的,對觀眾的新穎感和視覺刺激可想而知。而影片中又加入的民族情緒,更是為李小龍的功夫片畫龍點睛,讓全世界的華人在他的電影中都能夠感受到民族自豪感,這對於受了上百年列強壓迫的民族而言,是一針有效的電影文化強心劑。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之後的成龍和李連杰的電影,在動作風格上雖然都對李小龍所創立的打鬥模式有所改進。這點上筆者略作解釋,主要原因是功夫動作片是以演員的肢體語言為主,演員的表演自然也會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發揮,如成龍之前是一個傳統戲劇演員。而李小龍在武術理念,和搏擊實踐中都有很多的經驗。李連杰則是套路冠軍。所以他們的打鬥風格,都是根據他們的特長進行改進的。而兩人在李小龍之後的幾十年裡依然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而在這幾十年當中,因為類型片的成功,成龍和李連杰等人還成功的打入了好萊塢。不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著技術的越來越進步,傳統的,單純的靠個人技能的打鬥動作,越來越被更先進的特技技巧所代替,這一點是衝擊傳統功夫片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上而言,功夫片的衰敗,並不是它的自身原因造成的,主要還是有新的電影語言的注入。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如作為新生代功夫片代表的吳京,其實他新的作品,並沒有摒棄傳統功夫片的特色,只是電影語言中加入了很多的軍事題材,從這點上講,功夫片這一類型可能難以為繼。但是功夫片所創作的電影模式已經融入到了新生代的電影當中,這並不意味著功夫片消亡,它只是換了一個形式,繼續的在電影工業中發光發熱。

又因為這樣的轉變,更多的類型演員並沒有辦法在功夫這個渠道中升級為巨星。而是轉到了幕後的動作指導,和特技演員。這種情況就是整個功夫片的現狀,以後也為成為常態,功夫不再作為一種主導的電影類型,而是作為其他類型電影的影片語言,不再作為主打的營銷特色和電影噱頭,但是依然會成為很多電影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功夫片的衰落,是特技的進步,還是巨星們不願意拼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