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老城故事:永丰街的前世今生

达州老城故事:永丰街的前世今生

昔日的达城,城池很小,仅限于城垣内。城外要么是柳林旷野,要么是田地荒丘。到了18世纪,湖北、陕西、重庆来达城经商的商贩逐渐增多,沿河的街道才开始兴旺发达起来。永丰街既傍州河,又挨南门码头,便成为商品交换、商人聚集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永丰街这条百年老街发生了很大变化。

达州老城故事:永丰街的前世今生

永丰街/2017年/郑景瑞摄

“吃掉”长兴街,“挤走”箭亭子街

据史料记载,永丰街,昔日为大商人居住之地,街名取其永远丰衣足食之意,文化大革命中称跃进街,沿州河大致呈东西走向。它在原永丰街居委会主任吴世英和土著老居民杨从俊的记忆里,街道几经变化,如今已经延长到原来的郑家巷,包括以前的永丰街、长兴街和箭亭子街,以及相邻且消失的横街。最先的永丰街,起自翠屏路与珠市街相交的南门口,止于下侧张姓住户(今通川区审计局)旁直通州河的小巷子;解放后将长兴街的一部分纳入,延伸到月台。后将月台到花椒巷的长兴街,以及原来的箭亭子街划入,箭亭子街则从郑家巷到了红旗大桥,“吃掉”了长兴街,“挤走”了箭亭子街。街道长约600米,宽约9米。

至今的永丰街,东临翠屏路、珠市街,西接箭亭子街,上侧的布市巷、万寿宫巷、禹王宫巷、花椒巷则成为它的“小卫星”。

在土著老街坊的眼里,二十世纪80年代前,永丰街比较出名或者大一点的,上侧靠翠屏路处是一家老茶馆,依次则是蔬菜店、居民住户、红旗医院门诊室(当时达城出名的老中医伍伯伦曾在那里坐诊)、几家民房后才是布市巷、煤建门市、殷家大院子、黄家院子(后来地区食品公司、一排青瓦房、万寿宫巷、今达高中永丰校区、南门旅馆分店、棉织社、禹王宫(今通川区工商联)、杀猪巷、花椒巷,几家居民房一过,才是真正的花家巷,是姓花的人住的地方,紧接着是达县油脂公司,1978年成为达县市粮食局的办公地,粮食局搬到永久仓库那里,这里就改成面粉厂,以及街道企业。这一段被人民银行、农业银行改造成为家属院。一排平房到郑家巷 ,如今建成滨江明珠。

下侧先是南门鱼市口,紧接着是南门旅馆(今农商银行)、几家民房、水上派出所、达县工商联(二十世纪80年代达县市党校)、几家民房、邹烧腊(这一段和横街被拆,修建起了滨江名苑)、船民协会和3家居民房(今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厅旧房)、几家民房,一条小巷道通往州河,当年,永丰街到此为止。从袁家开始到高家屋子这一片已建成通川区审计局和居民住宅,月台、公厕、蔬菜店、居民房、居民房,便到了箭亭子街。在这条街上,有家糖果店,挨着是龙家(据称达城五大家族之一,曾有“箭亭子的‘龙’耍不得”一说)、日杂、废品公司,文化大革命时改建成的五楼一底的地区职工医院家属院、副食店、日杂公司职工住房、煤建公司家属院,郑家巷是老箭亭子街的终点。

街上曾有四座庙宇,先后都办成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达城,是一座寺庙云集之城,曾有“九宫十八庙,四寺不入城”的说法。在今永丰街上,分布着四座庙宇:禹王宫、万寿宫、天后宫在上侧,水府宫则在下侧。

禹王宫,为湖广会馆。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侨民欧鹏飞倡议建立。嘉庆时,官吏认为后楼过高,命令拆毁,后来复修。同治丙寅戊辰年间,祖籍都在湖广的文姓、易姓两个知县,劝募寄居在这里的绅士筹款培修,主要祭祀大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为南路米市,销售来自雷音铺、万石窝、两角寨的优质大米,每天上市量约5000公斤。

万寿宫祭祀净明道祖师许逊、江西水神萧伯轩以及晏公,为江西会馆。创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咸丰五年(1855)补修。

天后宫,又名圣母宫,福建和广东人会馆,创修年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元年(1796),教匪焚毁,有《圣母经》一卷,还有天后圣母神录也保存在庙内,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郭南英倡导再次修建。

杨慎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达县中小学概况》中记载,校址在万寿宫的淑慎女子小学校由黄新然发起,几位热心教育的人士捐款,没有固定的校产,每学期全凭临时筹措。每期招生不多,设备简陋,1933年停办。校址在天后宫的西南开明两等(完全)小学堂,其经费由两湖会馆的田产和房产收益开支。1935年收归县有,并将左侧禹王宫划归学校,扩充了校舍,更名为城区第二小学。1937年经费极度困难,教师张鲤庭、尹顶酸、方仲华等以演剧方式募捐以济燃眉,后更名为西城三完小校。如今,禹王宫、万寿宫、天后宫的地方,成为达高中永丰校区。

水府宫祭祀的杨四将军。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贡生耿裕模等重新修建。旧为客、船两帮公所。清朝光绪丙申年(1896)培修。光绪末年,在这里设立商会,解放后建立工商联。二十世纪80年代工商联移址后办起了中共达县市委党校。

达州老城故事:永丰街的前世今生

永丰街上万寿宫巷/2017/郑景瑞摄

一个千人船民协会,当年活跃整座达城

《达县市交通局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达县水上运输业十分繁荣,从南门口到红旗大桥一段,排满乌黑色木船,大都是个体经营,船主是独立劳动者,钉造木船出售的叫船户,买船经营的叫船民。大多数是一户为主,小本经营,有的船主拥有数只船,雇佣劳力做桡工,自己驾驶或者聘请懂水文的技师作艄公,航行于州河、渠江、嘉陵江。当时达县港有船民达600多户。1953年9月10日成立达县船民协会,办公地点在原中级法院审判厅处。

71岁的孙久彬,早年住在达高中永丰校区上隔壁,后来搬到万寿宫巷,是个不折不扣的船民后代。他的父亲孙红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个不大不小的船老板,管着10来只船,且是个袍哥人家,船开行到了哪里,只要铭牌一亮,当地没人敢阻拦,也不敢抢劫,到重庆,一路顺畅无阻。其父在解放后加入船民协会,当了前进木船运输社的组长,后到达县商业局负责船员工作,直到1964年退休。

孙久彬回忆,南门口和永丰街(含横街)既是船民集中之地,又是船民休闲之地。二十世纪50年代,船上的人都喜欢在茶馆里喝茶,经常满坐,这些人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年人,他们边喝茶边打牌,那时没有扑克牌,打的是纸叶子(长牌)。后来,大家也到能容纳400来人的船民协会看电影,消遣娱乐。

65岁的叶建新记得,当年的船民协会会员上千人,逢年过节时都要开展文娱活动,印象最深的是扎“八抬”,把八仙桌翻过来,绑上抬杠,桌子上站立画着古今戏中的人物脸谱的小孩,由前后各4个轻壮船民抬起,敲锣打鼓,全城游街。叶建新小时候扮演过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里面的人物“小二黑”,让小伙伴们很是羡慕,屁颠屁颠地跟着八台大轿满街跑。至今,老街坊还在叫他“小二黑”的绰号。端午节,划龙船、抢鸭子是必不可少的比赛,州河两岸,人山人海,活跃了整座达县城。

成片百年青瓦房,留下老城最后记忆

永丰街,目前还保留着达城唯一成片的青瓦房。这片青瓦房长约100米,宽约50米,东邻原地区食品公司,西接达高中永丰校区,北抵西城壕巷,南临永丰街,古朴而厚重。永丰街48号是一个三层的院子,有一条原先可通往今通川区八小永丰校区的道路,里面片砖砌就下有道一道朝门,青色的片瓦下是老旧的木房、方格的木窗、斑驳的堡坎石。沿着永丰街60号的小巷往里走,便是四合院,石地板,青瓦房,高立的马头形风火墙至今保存完整。万寿宫巷28号人称刘家院子,正中的青瓦木房有悬挑吊楼,右边是板壁,雕花方格窗,房子傍西城壕巷处,有青色的风火墙墙壁。屋外小石坝保留着凹凸不平的古旧青石板。万寿宫巷22号85岁的袁传玉老人介绍,这里的房子,早的至少也有200多年。永丰街42号与84号之间这段排列较为整齐的青瓦房门面,有的虽然有所改动,但仍不失古旧的风貌。木楼屋檐下,雕花悬梁、方格木窗格外显眼。

据孙久彬介绍,永丰街青瓦房下有170来户老住户,其房产,或自有,或公房,而今却住上300来户人家,大多数住的都是进城务工人员。万寿宫巷42户老住户中只有4户才在这里居住,其余都搬出去居住,将这里的房子出租给外来人员。永丰街上的门面,不少的成为餐饮店。

不久的将来,这片青瓦房将成为过去(2018年已经拆除)。


作者:郑景瑞,男,195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笔名金岁,网名下岗职工、夜长梦多,知名网络写手,四川省达州市教育局副县级退休干部,两次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数次获得市(厅)级政府、部门表彰。在公开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文学评论、论文等50多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