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以中国人的身份,用流利的英语写作,从而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事情,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作家不多。我们比较熟悉的也许有林语堂、赛珍珠等几位,再多列出来的话,就要谈到德龄了。她写的《德龄公主回忆录》被辜鸿铭称为“在给予世人有关满人的真实情况方面要远胜于其它任何一部名著”,这当然有辜鸿铭个人的感情倾向在内,但辜鸿铭说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不讲究文学修饰、朴实无华”,却还基本符合事实。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东方出版社《德龄公主回忆录》封面

德龄,姓裕,即裕德龄,清末汉军正白旗人。其父亲为裕庚,裕庚的祖上姓徐,后来入了汉人正白旗。裕庚曾任日、法等国公使,幼小的德龄跟随在外国生活,也曾经在巴黎随著名现代舞蹈家邓肯学习舞蹈。1903年回国,得慈禧赏识,与妹妹容龄一起入宫,担任侍从女官两年,她根据这两年在慈禧身边的生活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很多读者已经非常熟悉的《御香缥缈录》《瀛台泣血记》等等。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穿着中式服装的德龄,图片来自本书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穿着旗服的德龄,图片来自本书

1905年12月,裕庚去世。德龄出宫南下,结识了美国驻沪的副领事怀特并结婚,然后迁居美国纽约。1944年12月22日,她在加拿大死于车祸。

◆德龄是公主吗?

关于《德龄公主回忆录》,不得不首先提到德龄所用的笔名“德龄公主”。

她是公主吗?不是,她连满人都不是,怎么可能成为清朝的公主?她妹妹裕容龄曾被慈禧特封为山寿郡主,但朱家溍早就很肯定地说,德龄并没有被封成什么郡主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德龄(右)和妹妹容龄(左),图片来自本书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容龄的舞蹈,图片来自本书

至于后来这本书被称为《德龄公主回忆录》,真的是翻译问题还是她自己也默许,就不一定了。我想德龄本人是乐意别人称她为公主的。一则她的作品主要为英文创作,面对的是国外的读者,这是对她真实身份的一种拔高,对于销量会有一些帮助。二则,西方的这些爵位、头衔,和中国是无法对等的。中国是大一统的政权,庞大的国土面积却只有一个国家、一个皇族,公国林立的欧洲显然不是这样。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导

曹则贤教授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那些物理学家的姓名》,针对有的翻译者为了强调贵族身份而把德布罗意翻译成德布罗意王子,他说:

有些所谓的大公国,其面积基本上是中国原先一个生产大队的面积,其城堡也就是日本侵华期间在华北占领区修建的那种炮楼- 他们的儿子女儿就是 "prince"、"princess",但中文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翻译成王子、公主,以至于《格林童话》中译本给人的印象是莱茵河畔发生的尽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其实,那里的王子、公主实际上未必有今天中国乡长之儿女的派头

这样看来,德龄公主这个称呼也不是不可接受。毕竟德龄的家世比欧洲小公国的公主说不定还要强一些。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德龄的哥哥勋龄,被德龄推荐给慈禧,成为御用摄影师,图片来自本书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勋龄为慈禧所拍下的系列肖像照的一张

◆《德龄公主回忆录》的真实性如何?

直到现在,清代宫廷生活的侈靡乃至荒谬在国内外都成为一碗炒不完的剩饭。我读过最糟糕的清宫剩饭是《太后与我》,这本书的作者埃蒙德·巴恪思是一个妄人,书中的情节没有任何可信之处,而中文版本翻译者居然看不出来,把这种毫无价值的著作花大力气翻译、引进进来,真不知道是不是太闲。

《德龄公主回忆录》的内容,很显然基本上是以现实为蓝本的。

在写到通过齐化门进入北京城时,北京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挑煤的、做买卖的生意人、店铺的招牌等等所形成的街景,应该认为还是真实性的。她与父亲共同到达日本、法国之后的生活经历,而她在慈禧身边的所见所闻,肯定有一定程度的美化,但大体来说,作为回忆录,必然有其现实基础。在一些细节上,比如中国人待客时繁缛的礼节,中国人对传统礼法的因循守旧,读起来甚至有些生动。

但是,基于现实不等于就是现实

在基本的政治态度上,德龄虽然为汉人(祖上姓徐),但她却自我认同为满人。比如在第25页,德龄居然写下:

“可是什么是满洲人?为什么我是满洲人?满洲人可恶吗?为什么汉人不喜欢满洲人?为什么满洲人不是汉人?

……我一直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是一个汉人,殊不知却是满洲人。”

在知道

她是汉人正白旗之后,我们感到她写下这样的句子,实在有点数典忘祖。很显然德龄希望读者把她理解为满人——一个满人写满清的宫室,当然更加有说服力。所以这是德龄“向市场投降”。既然她自我定位为满人,相应地,对满清入关,她的表达方式是:“中原的汉族遇到了打困难,看到满洲部落强大兴盛,汉族的皇帝便请满洲的皇帝去帮他治理国家。”

从家庭看,出于“为尊者讳”等各种原因,在德龄笔下,她的家庭无疑是非常美好的,皇帝和慈禧太后都非常赏识他的父亲,父亲有才干、有智慧,而且还热爱子女。作为对自己家庭环境的渲染,童年给她留下这样的印象本身无可厚非,但她说,在她幼小时,她的父亲已经是“一品官”,后来又反复说他父亲是“世袭的一品官”(第32页),这就是不符合事实的刻意夸大了。她说,父亲在张之洞面前说:“因为我是一品官,我女儿到了十四五岁时就可能被皇帝选作嫔妃”,所以他没有替两个女儿登记,因为他不赞成纳妾制度,希望女儿摆脱被选作嫔妃的可能,“她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第46页)生活在满清时期的裕庚会不会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这样的思想,恐怕很难讲。而且,一个尚在武汉任职的汉人官员,就觉得“我女儿到了十四五岁时就可能被皇帝选作嫔妃”,是不是也

想得太多了。

至于她自己的个人身份,她强调自己是慈禧太后的一等女侍官,这也是一种提供给读者的想象。她不过是入宫侍候慈禧、陪慈禧解闷罢了,哪来什么品级身份呢?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从左至右:德龄母亲、德龄、慈禧、容龄,图片来自本书

◆德龄是如何看待慈禧太后的?

更为人所议论纷纷的是她对慈禧太后的塑造。由于德龄只是服侍慈禧日常生活,对慈禧的从政状态着墨不多,我们看来看去只看到看戏、游颐和园、梳妆打扮、吃果子等等很生活化的情节。不过德龄把慈禧评价为“很自信的人”,“很重情感的人”,“控制力极佳”,还把慈禧塑造成关心民生的人。当旱灾来临时,慈禧每天退朝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祷告求雨,王太监说:“她老祖宗心里装着那班可怜的农民啊!”(第225—第226页)这和我们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简直判若两人。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从左至右:瑾妃,德龄,慈禧,容龄,德龄之母,光绪皇后,图片来自本书

这只能解释为,德龄希望展示出的是这样的太后。毕竟她曾经作为女官服侍了慈禧两年,如果太后是个残暴的、凶恶的人,那么她应该怎么完成自己的形象设定呢?所以在她笔下,就有了这么一个非常正面的慈禧,当德龄和她相处时,这种正面还体现为一种特殊的和善可亲。我们看看慈禧是怎样对她说话的:

“哦,你们饿了吗?谈得高兴,竟忘了吩咐预备饭菜了。你们在国外能吃到中国菜吗?你们想不想家?要是我在国外这么多年啊,我是一定会想家的。”(第186页)

如此和蔼的语气,如此温柔的态度,以至于德龄说:“她对我们如此慈祥,就像是一个和蔼的母亲对孩子那样……太后似乎是世界上最仁慈的女子。”(第188页)。只有这样的描写,才能迎合欧美人对宫廷华贵生活“猎奇”的心理,这样的帝国掌权女性显然比一个铁血的、残暴的女性更能令人接受。有意思的是,当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为慈禧太后画像时,也尽量把她画得十分年轻、漂亮,这都是为了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心理需要。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左图为凯瑟琳·卡尔,右图为她所画的慈禧画像。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士世博会展出。图片来自本书。

也许是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心理,慈禧太后的生活起居是德龄所津津乐道的内容。她我在这里摘出一部分段落,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慈禧的穿戴:

太后的凤冠上缀满珠宝,中间是一只玉凤,两旁饰着各种珠花,另有一串珠络挂在凤冠的左边。太后的黄绣袍上绣满了大朵大朵的红牡丹,上面是一件网状披肩,披肩用3500粒鸟卵大小的珍珠串成,每粒珍珠的大小、颜色都一样,又圆又光,披肩的边上也都是珠络。太后的手上是两副珍珠镯子、一对玉镯子和几只宝石戒指,右手的中指和小指则分别戴了3英寸长的金护指,左手两个指头上戴着一般长短的玉护指。最后进入我视野的是太后的鞋子,上面也缀满了珠子,中间镶着各种珠宝。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勋龄拍摄的慈禧肖像,图片来自本书

慈禧的出行:

上朝的地方距离这里只有5分钟行程。太后的轿子特别大,由8个穿宫服的太监抬着,李莲英扶轿走在左边,另一个二等太监扶轿走在右边。轿子前面是4个五品太监,后面是12个六品太监,每人分别手捧太后的衣服、鞋子、手巾、梳子、刷子、粉盒、镜子、笔墨、纸、旱烟和水烟,最后一个人拿着太后的黄缎凳子。2个老嬷嬷,4个宫女也跟着一起去。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慈禧在颐和园乐寿堂前与后妃、太监合影。左一崔玉贵,右一李莲英。图片来自本书

至于她所写的内容是否是实情,颇令人有些疑问。比如她曾经写到慈禧太后的珠宝房:

房间的三面墙上都是一格格从地上到屋顶、排得整整齐齐的木架子,架子上都是黑檀木匣子,里面装着太后的珠宝。每个匣子上都贴着一张小小的黄纸条,写着匣子里盛放的东西。太后指着右手边架子上的一排盒子对我说:

“这些都是我平时要戴的,你要经常来看看有没有少了什么,其余的都是特殊场合才会戴的。这间屋里大约有3000盒,别的房间里还有很多,有空我再带你去看吧。”

对这3000盒珠宝,老年的慈禧居然记忆力清晰无比。她甚至能记得第35只盒子里是珍珠鹤,吩咐德龄取来配她新换上的衣服。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进入故宫中参观了。慈禧是否有这么一间存放3000盒珠宝的房间,大家大可以去寻觅一下。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德龄与慈禧

◆电视剧《德龄公主》及其他

裕德龄利用当初在清宫时的经历出了很多本书,包括大家很熟悉的那本《御香缥缈录》。至于她的这些书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她这个只是汉人小贵族之女所臆想出的,实在难以判断。即使她父亲裕庚后来做了清驻西洋特使,官太仆寺少卿,在亲王、大臣一大堆的清廷中仍然不算什么顶级的权贵。德龄也根本不知道真正的王府中格局、装饰、宴会是怎么样的。她只是迎合读者的需要来写(也许她询问过一些比较熟悉情况的人)。就我个人的观点,德龄所创作出的所有作品,

都适合作为迎合市场的小说而不是历史传记来阅读。她写的,只是她所以为的、她想给读者所展现的那个世界。

韩刚继曾经根据德龄写的作品,拍摄了一部29集的电视剧《德龄公主》。这个电视剧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被认为演出者的功力还不错,拍摄比较用心,最起码是清宫戏里中上一流。但是就我看到的简介来说,似乎把德龄本人和她父亲裕庚的形象都刻画得太高大了。为了吸引观众,还给德龄安排了一段浪漫的“泰坦尼克号”式爱情。作为电视剧而言,它不必完全遵从历史,但是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么浪漫化、文艺化,我还是觉得有一些别扭。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电视剧《德龄公主》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德龄的这本书,如果要完全按照小说来读,又会觉得太啰嗦了。这种不适感,一部分来自于英文被翻译成中文之后的生硬所导致的失色,另一部分来自于这位略显矫揉造作的女性作家多多少少有点挑逗读者那种故作神秘、故作柔情的口吻,国人读起来有时会有些不习惯。

我手里的版本是东方出版社的,编辑不大用心,封底未经允许就用了王瑞男的论文中的一段话,而这段话是评价《德龄公主》这部小说的,和《德龄公主回忆录》无关。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一则其名气比较大,二则这种语言风格,闲暇时候浏览一下也还不错。

德龄公主回忆录:随侍慈禧太后两年,她看到了这样的晚清宫廷

穿着西式长裙的德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