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徵,你瞭解嗎?

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徵,你瞭解嗎?

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徵

你瞭解嗎?

自閉症,又叫孤獨症。在最新出版的DSM-V中,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徵以及廣泛性發育障礙等,都歸類到自閉症譜系障礙

既為同屬,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綜合徵在臨床核心症狀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這些障礙的症狀體現了在社會溝通限制性重複行為/興趣兩個領域從輕度至重度損害的單一的連續性,而並非不同的障礙。”(來源:DSM-V)

1

臨床表現

一、自閉症與高功能自閉症

自閉症的核心臨床表現為:社交交流障礙侷限的興趣及刻板與重複的行為模式。約70%的自閉症患者伴有智力障礙。

高功能自閉症是指在群體中智力≥70的人。與其他人相比症狀較輕,部分高功能自閉症者某些方面的能力相對好一點,甚至超出常人。但很多時候,他們的以下症狀會被忽視,因此耽誤了早期診斷與干預。

1、社交交流障礙

1)社交意願

自閉症患者在嬰幼兒時期,沒有表現出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者被抱起時身體僵直、往後打挺。與人眼神交流少,對於大人的引逗不感興趣,缺乏反應。

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與同伴玩耍也不感興趣,別人喊他常常不予理睬。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部分症狀較輕的患者,會有社交的意願,有些患者隨著年齡成長,也會出現社交意願,但在

方法上均有一定的缺陷。

2)社交方法

自閉症孩子不會與同齡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向小夥伴表達友好的方式不妥當,也不會玩過家家等角色扮演的遊戲。

在青少年或成人時期,他們常常會感覺到自己與人交往存在困難,並常常因此而痛苦。在與人交往時,往往聽不懂別人的“言下之意”,看不懂別人的臉色,說話直接不顧及場合。

不懂幽默,把別人的玩笑話當真,所以常常被同伴戲弄或者欺負,難以與他人建立友誼。

3)語言交流障礙

自閉症孩子往往言語發育遲緩,表現為說話晚

、表達能力差、很晚才分清人稱代詞“你、我、他”,更有嚴重的患者甚至終身無語言。

在言語形式及言語內容也有缺陷。他們常常模仿——重複別人說的話,或者一句話反覆說。有時,他們會反覆問同一個問題,儘管已經知道答案或者別人已經反覆作答了,但依然一遍又一遍詢問。

有的人有自言自語的現象,說的內容為動畫片所看的,或者別人說的話。對於別人的問話,他們常常答非所問,或者突然冒出與談話主題無關的話。

他們有時會使用書面化的言語與別人交流,講話引經據典或成語堆砌,或“學究樣”的語言。

在語音、語調、語速、節奏等方面也常存在問題。如用相同節奏、不變的音量與人交流。

他們不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者內心感受。與別人交流時少有主動

性的言語,發起及維持談話存在困難,與人交流時互動性差。

4)非語言交流障礙

自閉症者往往不會用表情、動作及姿勢輔助交流。常常不會用手去指,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各種手勢等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人交往時,面部表情缺少變化,經常給人以“不苟言笑”、“古板”的感覺。

2、侷限興趣及刻板重複的行為

1)興趣狹窄

自閉症者的興趣範圍往往表現的非常狹窄,對於感興趣的事物特別喜歡,甚至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而對於普通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自閉症孩子常不感興趣。但是對於一些單調,或者有某種特徵的事物卻表現出痴迷,例如:天氣預報、旋轉的物體等。

窮盡極致地收集感興趣事物的各種相關知識,例如:喜歡大象,會蒐集關於大象的種類、習性、分佈、等相關的知識。

2、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自閉症者經常表現得固執、拒絕改變。例如: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出門去某處只走固定的路線、特別挑食。對於環境的變化,例如:傢俱位置的變換等,會特別敏感,難以接受。上學後,對於新環境適應困難。

在他們的書畫等作品中,也可見刻板的特點。例如:畫的小動物都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寫字的大小及筆畫粗細都一樣,畫畫也是畫相同的物品或者相近的題材。

自閉症者還表現出對於無生命物品的特殊依戀。例如:手中總是要握著一支筆或者攥著東西,長時間只枕一個枕頭,換了別的枕頭就無法入睡等。

有些人還會表現出

奇怪的動作,例如:墊著腳走路、反覆玩手拍手、凝視某處不停轉圈等。

二、阿斯伯格綜合徵

阿斯伯格綜合徵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二者同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但是又與自閉症有所不同。

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沒有語言發展落後,而早期的語言問題常常是自閉症孩子就診的一個重要原因。

絕大多數阿斯伯格患兒是非常願意和別人交往的,只是由於社交技能的缺陷使其不受歡迎,進一步導致孩子孤立離群,而大多數孤自閉症孩子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娛自樂,不喜歡和人交往。

自閉症孩子的狹窄興趣往往非常無聊及重複刻板。而阿斯伯格患兒的興趣愛好卻比較高級,有較強的實用性。例如:他們常常會喜歡天文地理、自然科學、軍事武器、機械、地圖、認字等。

1、社會交往障礙

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有人際交往願望的,但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容易受同齡人排斥。

他們與人交談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會喋喋不休向對方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內容,但過程中無法識別對方的表情和感受,無法判斷對方是否對話題感興趣,無法與同齡人實現話題的互動和分享,更缺乏進一步的情感交流。

阿斯伯格的孩子雖然詞彙量大,但他無法理解玩笑等一些語言,在語言使用方面存在很多障礙。

在說話內容上,會說一些讓人尷尬的話。他們常常會敏銳地發現問題,並且以“過分誠實”的方式表達出來,不會根據當時的社交場景,並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常常使別人感覺難堪。

2、侷限興趣及刻板重複的行為

很多孩子對科學非常著迷,甚至痴迷。例如,小孩子也會很喜歡汽車發動機,收集相關的模型和雜誌,對於各種發動機的性能如數家珍,喜歡拆解玩具。

行為較刻板,每天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都是固定的,不能變化。思考問題直來直去,不能靈活變通,有些孩子喜歡重複問問題,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

2

如何進行早期識別?

一、自閉症

▶起病於3歲之前,大約2/3的患兒在出生後逐漸表現出異常。

▶另外約1/3的兒童,早期有1~2年的正常發育期,之後才退化出現自閉症症狀。

▶大部分家長在患兒兩歲前會發現其異常。

▶言語發育遲緩常是家長帶孩子就診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很多家長受“貴人▶語遲”觀念的影響,延誤了早期就診和干預。

▶我國衛健委於2013年頒發了《兒童心理保健技術規範》,其中明確列舉了不同年齡兒童中提到自閉症的預警徵。

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徵,你瞭解嗎?

二、高功能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徵

早期容易漏診,從而耽誤干預,漏診原因主要有:

▶智力發育水平正常,所以在社交技能要求較低的幼年階段,社交缺陷也未造成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

▶部分孩子存在某些能力的超常,掩蓋了其存在的社交缺陷,使得其社交困難不易被家長和老師察覺。

▶家長和老師對該病的臨床表現認識不足,將孩子的社交困難看成是性格內向,從而造成了較多的漏診。

到學齡期,因環境對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他們有限的社會交往能力越來越難以應對日常的社會交往,困難日益凸顯出來,尤其到青春期後表現更加顯著。

很多孩子表現孤僻離群,我行我素,不理解和考慮別人的感受,人際關係差,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行為較同齡孩子幼稚,顯得過於單純,不懂迂迴……老師和家長經常評價這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行為幼稚、聰明古怪。

3

可以治癒嗎?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或其他醫學手段能夠治癒自閉症譜系障礙本身。研究和臨床實踐證實教育訓練、行為矯正可以改善患者的社會交往行為、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日常生活技能以及適應行為。

一、早發現早干預

研究表明,2-6歲是一個黃金干預期,抓住這段時間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兒預後。年紀越小,神經發育的可塑性越強,干預效果與干預的開始時間密切相關。

臨床上經常見到家長因為不能接受疾病,很晚帶孩子來看或者看了以後沒有及時去訓練,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期,讓人扼腕嘆息。

所以如果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現兒童發育異常的徵兆,就要早做診斷

,儘早進行干預。

2、選擇科學有效的干預方法

目前,自閉症的病因尚不明確,也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障礙本身,教育干預是最有效的。

當前,打著“治癒自閉症”旗號的方法有很多,家長們切勿因為心急而盲聽盲從,不僅損失了錢財,也會耽誤孩子寶貴的時間。

教育干預方法要選擇經過認證的科學的方法,家長們要積極與醫生老師多溝通,選擇科學合理的干預方法。美國國家自閉中心(National Autism Center)在2015年公佈的14種已被實證成熟有效的干預方法。

每一個個體都有所不同,譜系孩子也一樣。干預方法需要依據孩子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制定自己長期的干預計劃。

★點擊瞭解:一張圖告訴你國際實證有效的自閉症訓練方法,你用對了嗎?

即便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在常年有效的干預下,有可能獲得社會生活中必需的能力,社會交往水平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像普通人一樣學習生活。

他們所面臨的困難一方面來自於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一方面源於家庭、學校、社會對這些特質的誤解與不接納。

國際孤獨症研究會主席巴倫·科恩認為:正常發育人群其實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孤獨症特質”。拋開醫學角度,我們之間的界限或許就沒有那麼的清晰。

認識這些特點,是我們接納和幫助他們的開始。

參考文獻:

1.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2.馮淑瑜,張繼永,朱明芬,等.兒童孤獨症213例病例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3.劉靜,徐瓊,張穎,等.兒童孤獨症192例臨床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4.陳翠華,吳 歆,林經偉,等.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認知功能特點的研究.中國臨床新醫學

5.唐春,鄒小兵,岑超群,等.學齡Asperger綜合徵兒童智力特徵分析.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6.衛健委.兒童心理保健技術規範

7.北大六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