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出自哪里、很是喜欢这句诗词,求高人解读?

傅君-H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出自北宋诗文大家王庭坚的《杂诗七首》其一,原文如下: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古人写诗,喜欢应用典故。如果不了解每一句诗词其中的典故,就会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偏颇,读不懂得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蘧庐、绿鬓、鹿、鱼”都有相应的典故和出处,体现了黄庭坚的诗风——“无一字无来处”。

典故对于古人来说很熟悉,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对典故不了解,又脱离了全诗的基调,会给理解上带来困惑。

“蘧庐”的说法,典出《庄子·集释》:“仁义,先王之蘧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此中的“蘧庐”就是古代驿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旅馆。

“绿鬓”常见于古诗文,绿鬓和朱颜相对,并不是指颜色,而是指明暗对比,朱、黄表示明亮,绿、乌表示暗淡。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蕴含着的是道家的思想,人生在世,不过是在旅馆暂宿,一转眼青丝就成白发,何必苦苦追逐?表达了诗人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句诗歌中,同样也分别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真得鹿”,一个是“梦为鱼”。很显然,诗中的“鹿和鱼”已经不再是现实世界我们所认为的鹿和鱼,而是别有所指。


“真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的“蕉鹿梦”的故事:

话说郑国有一个砍柴人,有一天正当他聚精会神地在深山砍柴,突然跳出来一只受到惊吓的鹿。砍柴人一斧子扔出去,打死了鹿。但是他一个人,却没有力气将鹿带回家。于是他把鹿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用芭蕉叶盖了起来。

出来砍柴,意外得鹿,砍柴人心里很高兴,哼着小调回家了,准备和妻子一起来把鹿扛回去。但是当他回到深山里,却找不到了鹿。原来是他回家的路上,担心忘了藏鹿的地方,一直自言自语,被一个路人听到,路人到他藏鹿的地方,把鹿偷走了。

路人把得鹿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妻子却骂他:“深山老林哪有什么砍柴人,你做梦吧,你遇到了鹿就是你的,不是你从砍柴人那里偷来的。”

砍柴人的妻子没有见到鹿,以为他说谎,于是骂了他:“哪里有什么鹿,怕是你做白日梦吧!”

砍柴人不甘心丢了鹿,晚上做梦,梦到了路人偷了自己的鹿。于是两人为了争夺鹿,见了官。砍柴人真得了鹿,却被妻子说成了白日做梦;路人本不该得鹿,也被妻子说成了白日做梦。事实成了梦,梦也成了事实。砍柴人梦见路人偷了鹿,却把梦当成了真相。

“鹿”是一种财富和权势的象征,也可以是名气和声望的象征,你以为得到了就是真实的,但是也可能是虚幻的。

得之如梦,失之如幻,真是得失无常。就像那些一夜出名的人,今天你可能被团队打造成大神,明天可能跌下神坛成路人;今天你可能是亿万富翁,明天可能成百万负翁。真正的“鹿”有几人能得,又有几人能真正拥有?

“梦为鱼”典出《庄子·大宗师》孔子和颜回的对话: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翻译过来就是,你梦到自己是鸟,便会振翅直飞蓝天,梦到自己是鱼,便会摇尾潜入深渊。梦中的你,可以是鸟也可能是鱼,但鸟和鱼并不是真的你。

就像有些人,由于拥有财富就自认为高人一等,专业上有突出成就就自认为是全领域专家,这是把自己的幻觉当现实。最后一定是人设崩塌,幻像破灭,回归真实的自我。

人生如幻,富贵如梦。“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阐述的就是道家的人生态度,财富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就像驿站中的访客,来了又走,又有谁能留得住。

终日以为自己是高大上的形象,却不是真正的自我,不过是一个幻影。所以人生苦短,要守住本心,不必去追求虚幻的东西,这样才能活得逍遥自在,开心快乐。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人黄庭坚的《杂诗七首》,全诗为:

此身天地一蘧(音qu)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的诗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读懂难、赏析难、传授难。这三个特点直接道明了黄庭坚的写作风格: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简单来说,黄庭坚的诗词极善用典,而且法度严谨,说理细密。

将黄庭坚的写作风格代入到这首诗里,不难发现这简单的28个字里,竟然包含了至少4个典故:蘧庐、绿鬓、真得鹿、梦为鱼。

蘧庐,就是旅店驿站。

绿鬓,就是青丝华发。

真得鹿,有人说是蕉鹿梦的典故,有人说是逐鹿天下的典故。

梦为鱼,有人说是梦为鱼而没于渊的典故,有人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典故。

真得鹿与梦为鱼各有两个典故,一一对应,具体在这首诗里该采用哪一种,则需要联系前两句(前两句的用典,争议不大)。

先来看看诗的前两句:“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梳。”

祗树翻译: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世间之琐事将青丝消磨成白发;这命运轮转的身躯啊,就如同寄宿荒野的旅舍一般,来了无数过客,依旧破败不堪。

通译:这句躯体就如同天地间的一件旅舍;世间之事如同一把梳子,在这件旅舍里,将青丝一天天的梳作白发。

从前两句诗里,细细品来,只有一个意思:青丝易老、郁不得志。如此,黄庭坚的这首诗,则应表达对壮志未酬的遗憾。

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6岁时便写下:“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8岁时更是自信地写道:“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小小年纪,可谓壮志在胸。

21岁考中进士,更是青年得志。然而,在当了数年的县官之后,黄庭坚开始担任编修史书的文官,而且官职并未有什么提升。

绍圣年间,黄庭坚因《神宗实录》遭人陷害,被贬黔州,后又被贬到戎州。在此期间,黄庭坚的恩师苏轼也因文遭贬,被贬到了海南岛。

一系列的打击,使得黄庭坚少年时期的壮志,如同绿鬓白发一般被消磨殆尽。这首《杂诗》,也正是出自这一时期(亦或靠后)。

如此一来,真得鹿便应该指的是逐鹿天下,梦为鱼则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诗的后两军:“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祗树翻译:大乱群雄起,秦王失其鹿,天下英豪得之即为王;世间多草莽,都想当秦王,殊不知皆是砧板之肉尔。

通译:毕竟这个天下能够得到秦王之路的,只有那么几个人;村野匹夫就不要做白日梦了,你们只是人家的砧板之鱼肉,任人宰割。

整首诗翻译过来的话,就是:

老夫这大半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原本想着征服星辰大海,现如今却被星海给按在地上摩擦。悔悟啊!悔悟!原来,海贼王只有一个男人,其他人终究是餐前开胃菜,老夫亦是炮灰儿矣。

最后,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祗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出自哪里、很是喜欢这句诗词,求高人解读?

一.出处:

出自宋代黄庭坚《杂诗》: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二.鹿和鱼的意象

理解这两句诗,关键在于理解“鹿”和“鱼”的意象。

鹿的意象。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魏征《述怀》中说: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

鹿为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逐鹿意指喻群雄并起,争夺政权争夺天下。但是正如诗作者所言,豪杰并起,天只有一块,雄心勃勃那么多人有几个能如意呢?

周易《屯》卦六三说: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从凡人来讲,不敢问鼎,但追求的东西同样也何其的多。金钱地位美女爱情,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人生难得几时消停。可是又有几人能如意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既然逐而难得甚至就不能得,聪明的君子见微知著就选择放弃。可是有几个又能做到呢?

所以有了“蕉叶覆鹿”的故事

春秋时, 郑国一个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却忘了所藏鹿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可是另外一个人,在无意之中发现了那头鹿,并据为已有。那个樵夫知道这事儿后,怀疑是自己的鹿子,一去看果然是那头鹿,结果心怀一肚子难受。

人生得失荣辱悲喜实不由心啊。

鱼的意象。

鱼,有丰收快乐的象征。《诗经》《鱼丽》之诗,盛大的酒席,丰富的鱼宴,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快乐。年年有余,几乎全部用鱼儿的形象来表达。

鱼,也有爱情幸福婚姻的象征。双鱼配,鱼水情深之类为人耳熟能详。

鱼,也是地位的象征。出有车,食有鱼是地位和待遇的象征。

但是濠梁之辨似乎又告诉我们,人其实真的并不知道鱼儿之乐啊。所谓的知道鱼之乐,其实是诡辩。鱼非能自入人的口食,撒网搬罾下罩安地笼,其实有百般辛苦而并不一定有所得。曾天追逐富足快乐、地位和幸福,可他们却难得进入生活这张“网”啊。

三.诗意: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这一身啊,就像茫茫天地之中,一处驿站边的小房子;房子里边虽然不断有不同的人事进出往复发生,却无一样是房子自己的。红尘烦嚣,岁月无数,很快磨光鬓角的毛发,人生却并未有多少值得庆幸的事情留在自己的身体内。

虽然心怀梦想,有许多辛苦遭逢,可有几个真的得到个人实现呢?可悲的是,还并无人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依然毫不觉悟地在滚滚红尘中做着黄粱美梦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人生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子悲情的。但是,进而思退,得而患失,晴备雨伞,也总是必要的。

时者位也,位者势也,势者术也。位势术,均不可须臾离“道”哉。


水煮周易


诗名《杂诗》,其意近于《无题》,即不能题,不敢题,不愿意也。作者是黄庭坚。

黄庭坚的诗,非宗师不敢翻译,哪怕是宗师级人物也不敢说翻译得对,何况我等鄙薄之人?只能咬牙切齿做无知无畏状强行翻译,却不知对错,亦不知幻真。

此身天地一蘧庐,

蘧庐,指只能住一宿的驿馆(旅店)。典出自《庄子外篇天运》,是形容仁义的,从此诗来看,应当只是原意。

意译为:人生就像是天地间的一个只能住一次的旅馆。

世事消磨绿鬓疏。

绿鬓,指美好的头发,多用于形容女子的貌美,从此诗看,应当是说年华,结合后面的“疏”字,即年华老去之意。

意译为,被人间万事消磨得年华老去。

毕竟几人真得鹿,

得鹿,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很长,我精简一下大意为,砍柴人遇一鹿,杀之,担人被人所见,藏之。后忘藏鹿地点,以为是梦,在路上说此事,一人闻之,依其所言,找到鹿。回家后与妻子说一砍柴人梦到鹿却不知何处,我得之,他做之梦成真。妻子反问是否你在做梦,梦到砍柴人得鹿。不是他梦成真,而是你梦成真。丈夫说,我已得鹿,何必在意是他梦还是我梦?砍柴人日有所思,晚上梦见到藏鹿之地,亦梦见拿鹿之人,第二天按梦中线索找到拿鹿之人,两人争执,于是找到法官,法官说,真得到鹿时说是梦,梦到鹿时说是真。他得到鹿,你要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都是梦,并无人得到鹿,此鹿在此,你们二人平分即可。此事郑王得知后说,法官莫非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然后问此事于相国,相思说,是梦非梦,我亦不清,只能黄帝和孔圣人才可,且听法官之言就好。

解释为:毕竟才有多少人得到了想要的生活。

不知终日梦为鱼。

为鱼,变成鱼。指年当若没有大禹治水,估计现在所有的人都变成了鱼。后来引伸为磨难之意。

字面意思应当是,不知道整日的磨难只是在梦里。

如果结合上下句,诗的大意应为,人生不复,年华渐老,得失如梦。

附2:(于2019年4月24日16:57分添加)

以上的那个解释可能是错的,如果是议论或读后感,我就知错不改了。因为更改会影响推荐几率。但这个真不行,会误导人的!若是误导成年人也就罢了,若是误导了学生小可不能像那些官员一样,会受不了的!

缘由如下。4月18日,一名ID为含羞草LLM的人留言说“梦为鱼”可不可以理解为“梦为鱼而没于渊”呢?这一节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 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当时小可在判断典故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一节,但没有用。就是因为这一句话放进诗里无法解释或者翻译,而且情感基调也和全诗不符。何况三句已经说梦了,四句还说,岂不是重复么?但是小可对自己关于“为鱼”的解释总感觉在某一处有些脱节,就像两个完全无法咬合的齿轮一样。而庄子的“梦为鱼”就像一个诱饵一样在黑夜里发着光。

我是一个抵抗力很差的人!

于是这几天总是想着这个事,只好再次穷思一番,设想如果“梦为鱼”真是庄子的“梦为鱼”应当如何解释才更好。毕竟那个“梦”字被我不该忽略地忽略了。

找到了!

重要的不是“梦中变成鸟可以飞翔,变成鱼可以潜游”,而是后面那一句“其觉者乎?其梦者乎?”(你是醒着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后面还有“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形容快乐很感的意思)。

如果是这样,那么“不知终日梦为鱼”可以解为:(世人或者我)从早到晚(忙碌奔波)都不知道是身在梦中还是身处现实。也就是说这一句真正的解释不是梦为鱼,而是“觉者乎?其梦者乎?”,是现实还是梦呢?

在此,再次感谢含羞草LLM质疑和启发,不得不说,您的观点是对的,我是不是可以无耻地说一声,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

……

另:我写的这个问答,梦耶?非耶?


附:关于“为鱼”没有选择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狡辩。(如今看来这是错的,但还是不改了,权当给自己一个警示!这是一个反面教材)

小可认为,“为鱼”的典故出自于《左传昭公元年》“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指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意为为,若不是大禹治水,现在我们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水里的鱼。神宋朝张耒有诗“吾衰也久矣,岂复惮为鱼。”即是此意。白居易有一句“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也是此意,杜甫“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更是此意,所以,此处不是庄子的是鱼非鱼,而是大禹的万民为鱼。

从基调和全诗逻辑来看,这首诗特别消极,忧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毫无忧伤之意。反而有一种哲学之美。亦如庄周梦蝶。第一句说人生只一次,第二句说年华渐老,第三句说得失如梦,那么第四句只能是递进,却不会是转折成高兴快乐之意。这种比例反不如我所举的比例高。


亦有所思


这句诗文出自黄庭坚《杂诗七首》这句诗的解释如下:人世变幻无穷,能有几人得到富贵呢?人们只是活得像是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黄庭坚作为北宋中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喜以"脱胎换骨"法写文章,将内容置换为时事这位江西诗派领头人物,将宋时诗歌写作善用典故这一点进行发扬光大,与这首诗歌中也可见一斑。

"毕竟几人真得鹿"就是化用自《列子·周穆王》中蕉鹿梦的典故,以鹿代"禄"比喻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以此说明人世无穷的虚幻、难以捉摸。

郑国有个砍柴人偶然打死了一头鹿,怕别人知道,就把鹿藏在壕沟里,并用蕉叶覆盖,却忘记了自己藏在了什么地方,一路自言自语,以为自己做梦打死了鹿。一个路人听到了砍柴人的话,真的在蕉叶下发现了鹿,回家和妻子说:"事实和砍柴人的梦一样啊!"妻子说;"是你做梦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吧?真有砍柴人存在吗?现在得到了鹿,只是你的美梦成真了吧。"路人说:"反正鹿在我手里,管它是别人的梦还是我的梦呢!"

砍柴人很不甘心,夜里梦到了藏鹿的地点,又梦到了鹿被人盗走。第二天,按照梦的指使果然找到了那个路人,二人争夺鹿,告到了官员处,官员说:"砍柴人啊,你开始真的到了鹿,却说是梦。后来又在梦中看到路人拿了鹿,妄然说这是真相。那路人真的拿了你的鹿,却与你争鹿。可他的妻子却说他只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鹿实际不归任何人所有。既然现今真的有一头鹿,那么你们平分了算啦!"

郑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感叹道;"唉!那官员也是在梦里分鹿给他们吧!"又问国相,国相说;"是不是梦我也分辨不了,只有黄帝和孔子能做到,现在这二人不在了,就姑且听官员的论断吧。"鹿作为富贵的象征,最初由一人偶然得到,却迅速轮转到他人手中,又多次在人的梦中出现,连得到鹿的人都不知是否在做梦。富贵不坚牢,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否身在梦中,是否梦醒后一无所有。

"不知终日梦为鱼。"

这一句在学术界出处虽时有争议,但按照宋诗一贯的写诗常用典以及诗人黄庭坚的书写习惯,学术界基本认可这首诗也是用了典故。依照现在主流观点认为,这首诗首联使用了庄子"蘧庐"典,后用列子典,思想也有道家印记。因此推断"梦为鱼"出自《庄子·大宗师》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你梦到自己是鸟,便会在天上飞翔;你梦见自己是鱼,便会在水中潜游。"人会做出各种表现,取决于他认为自己是什么。而这种认知就像梦一样。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鸟,所以飞,可你真的变成鸟了吗?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鱼,所以游水,可你真的成为鱼了吗?你认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吗?你做了你认为该做的事,可你真的就是那样的吗?难道不也如梦一样?

综合一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人世变幻无穷,能有几人得到富贵呢?人们只是活得像是幻想中的自己罢了。诗人以典育人,教化世人劝诫时人珍惜当下,不要因为虚幻富贵迷眼。(一往文学作者:烽火戏蘑菇)


一往文学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这说的是人世的迷离和虚妄,出自北宋黄庭坚的《杂诗七首》。全诗如下: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由于唐诗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顶峰,于是宋诗只好另辟蹊径,像黄庭坚等人就专学杜甫,用诗艺的炉火纯青来代替诗意的重复,从而取得新意。作为宋朝著名江西诗派的源头开创人物,黄庭坚就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法,注意在诗句中用典、用拗体,开创了一代诗风。

而题中的这两句,就分别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真得鹿”——蕉叶覆鹿

《列子》卷三〈周穆王篇〉:

  “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

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这个典故是由几个小线索而串起来的——

1、有个郑国的打柴人,偶然遇到一只受惊的鹿,便打死了鹿,把它藏在蕉叶底下,他高兴不已,却在后来忘记了他藏鹿的地方,于是以为这只是一场梦。

2、有人听说了打柴人的话,顺着他的描述找到了鹿,回家后对他的妻子说:“之前有个打柴人梦到了一头鹿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今天却找到了他说的这头鹿,他做的梦真是和真的一样啊!”

3、他的妻子回他道:“这到底是你听见了砍柴人的梦呢?还是梦见了一个砍柴人的梦呢?真的有这个砍柴人吗?如今我们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真的吗?”

这人回答:“反正我们得到了鹿,管他是谁的梦呢?”

4、砍柴人不甘心鹿就这么没了,日思夜想竟然真的梦见了鹿的藏地,还找到了取走鹿的人,为此诉讼争夺鹿的主权。断案者说:“你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却胡说是梦;明明是在梦中得到了鹿,又胡说是真实的。他是真的取走了你的鹿,你要和他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并没有什么人得到过这只鹿。现在只有这只鹿,请你们平分了吧!”

5、郑国国君也听说了此事,说:“这断案者也是在梦中给他们分了鹿吧!”

看看,五段升华,一次比一次虚妄,一次比一次荒诞,似乎这世间已经没有现实了,都是梦境,都是虚幻,看来笔者现在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回答这个问题,或许也只是梦中回答问题一样,等醒来打开悟空问答,发现:咦?昨天回答的那个问题怎么没有了呢?难道只是一场梦吗?

我们一直熟悉“庄生梦蝶”的典故,但这个故事,实在比庄生梦蝶更破朔迷离得多。“不知几人真得鹿”,集中展示了人世的虚妄和梦幻,颇有梦和现实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觉,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二、“梦为鱼”——梦为鱼而没于渊。

“梦为鱼”出自《庄子·大宗师》中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令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这里也是写人生如梦:梦中像鸟一样展翅飞翔,梦中像鱼一样游荡在深渊中,而我们现在究竟是醒着还是在梦里呢?

再来看看全诗: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可见黄庭坚在这首诗里就是感叹了人间万物的不可捉摸,慨叹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世的消磨,于是产生了一种自古以来文学思想领域常常会有的对人生意义的感怀。

这结尾两句的确很有意思,让人不由得思考自身命运,找寻自己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是否如这沧海一粟,匆匆而过,不留痕迹,而我们在这世间受尽磨难,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们都听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中国古代,鹿和鱼都象征着好的事物:财富或幸运。但毕竟,真能得到鱼和鹿的能有几个人呢,大多数人不过还是做做梦罢了。

但笔者还是得提醒,怀疑论要有限度,这种思索要适可而止,以免伤身。如果错误认为真的人生就是无意义的,看不到我们眼前的现实,就会陷入形而上学诡辩论,有损我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得知道,虽说庄子的思想非常前卫非常有价值,但庄子有些时候的确是在诡辩。

@亭林文学


亭林文学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两句诗出自黄庭坚的《杂诗七首》: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创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写诗讲究“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法”是取古人之言,经锻炼后为我所用。“脱胎换骨法”则是取法古人诗意灵感,变化脱胎为己用。

而这首古诗中用典就极为丰富,基本上一句一典。作为“杂诗”,其实就是类似于“无题”,诗人随性而至,有感而发,并且懒得拟标题。他的诗意都在诗句里面表露得明明白白,并没有多么深邃难懂。

我们要做的是理清黄庭坚用的这些典故,就能更好地了解诗人的想法,搞清楚这首诗的意思。

还是先看平仄吧。“此身天地一蘧庐”,首句第二字为“身”,平音,“蘧(qu第二声)庐”收尾,为平声收尾,所以这首诗的首句平仄为“中平中仄仄平平”,平起押韵格式,推导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几处可平可仄的位置,平仄是符合格律的,“庐”、“疏”、“鱼”押平水韵“六鱼”部,这就是一首合律七绝。

首句“此身天地一蘧庐”直接感慨起笔,“蘧庐”是古时候的旅舍、驿站的意思。

典出《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

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这意思就清楚了:我这身体啊,不过是灵魂(道?)在天地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而已。

承句“世事消磨绿鬓疏”对首句的感慨做出解释。什么是“绿鬓疏”?浓绿为青,“绿鬓”其实就是乌青亮丽的鬓发。世事纷繁琐碎,将我原本乌黑的鬓角消磨得稀疏了。

黄庭坚一生仕途忐忑,屡次被谪,最终客死贬所。也确是江湖路长,岁月消磨。这两句借用了庄子“蘧庐”典故,隐隐透露出一份对道家逍遥世外的向往来。

“毕竟几人真得鹿”转开一笔,以限定句法提出疑问,加强思考性。此处典故更深,“得鹿”出自《列子·周穆王》,并不是所谓“逐鹿中原”的意思啊。故事比较长,简略交代一下。

郑国有个樵夫打死一只鹿,用蕉叶掩藏了,结果犯糊涂了,就自言自语“我是不是做梦打死一只鹿藏在蕉叶下?”有人听了,就跑过去捡了这只鹿,回家跟老婆说:“樵夫的梦是真的呢!”老婆说:“只怕是你做梦吧?樵夫在你梦里告诉你的他的梦?”这人就糊涂了:“管他谁的梦!鹿反正我得了!”

后来樵夫又梦到这人拿了他的鹿,告到官府,当官的也搞不清,就让他俩分了鹿。郑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感叹道:”唉!那官员也是在梦里分鹿给他们吧!“大概就是个翻来覆去,盗梦空间的故事。典故其实和庄周梦蝶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鹿虽然是真的,到底谁的梦是真的?

下一句“不知终日梦为鱼”同样用了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你梦到你是鸟,便可在天空飞翔,梦到你是鱼,便会在水中潜游。你活得怎么样,取决于你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就像梦一样不真实。后来多用“梦为鱼”比喻遭到灾祸。

这两句的意思就出来了:这世间能有几个人像在梦中得鹿一样幸运?不过终日空想,庸庸碌碌,活得自以为是罢了。

黄庭坚果然很深的道家修为,难怪在苏东坡、佛印三人中一直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整首诗理解下来一股道家仙气自然发散,看破天地大道,生死和人间幻梦。虽然并不是那种传唱度非常高的诗,读起来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这两句话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杂诗七首》。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而且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苏东坡评价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

黄庭坚的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但从未登上高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所以屡遭厄境。这首杂诗就是他淡泊名利,言怀抒志的一篇佳作。这首诗的意思是:天地犹如一间屋子身在其中,世间万事劳心耗神头发变少,世上有几个人得到富贵呢?人们只是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化用了蕉鹿梦的典故,出自《列子·周穆王》。

郑国有个砍柴人偶然打死了一头鹿,怕别人知道,就把鹿藏在壕沟里,并用蕉叶盖上,却忘记了自己藏在了什么地方,一路自言自语,以为是自己做了一个梦。恰好被一个有心的路人听到,经过仔细寻找,真的找到了砍柴人藏鹿的地方。路人回到家和妻子吹嘘说:”事实和砍柴人的梦一样啊!“妻子打趣说;”是你做梦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吧?真有砍柴人存在吗?现在得到了鹿,只是你的美梦成真了吧。“路人说:”管它是别人的梦还是我的梦呢!既然美梦成真了,还是先美餐一顿再说吧。“

砍柴人回到家很不甘心,始终想不明白是真是梦。惊奇的是到了夜里,不但梦到了藏鹿的地点,还梦到了鹿被路人盗走。第二天,按照梦的指使果然找到了那个路人,二人为了争夺鹿的归属,闹到了官府,官员说:”砍柴人啊,你开始真的到了鹿,却说是梦。后来又在梦中看到路人拿了鹿,妄然说这是真相。那路人真的拿了你的鹿,却与你争鹿。可他的妻子却说他只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鹿实际不归任何人所有。既然现今真的有一头鹿,那么你们平分了算啦!“

郑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感叹道;”唉!那官员也是在梦里分鹿给他们吧!“又问国相,国相说;”是不是梦我也分辨不了,只有黄帝和孔子能做到,现在这二人不在了,就姑且听官员的论断吧。“

因为鹿与“禄”谐音,而在中国,“禄”代表着钱财,所以人们经常把鹿作为富贵的象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中原的意思就是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在这个故事中,这只鹿最初由一人偶然得到,却迅速轮转到他人手中,又多次在人的梦中出现,连得到鹿的人都不知是否在做梦。寓意自古富贵不坚牢,虽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否身在梦中,是否梦醒后一无所有。


不知终日梦为鱼出自《庄子·大宗师》中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意思是“你梦到自己是鸟,便会在天上飞翔;你梦见自己是鱼,便会在水中潜游。”人会做出什么样的表现,取决于他认为自己是什么。而这种认知就像梦一样。

苏东坡也曾写过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虽然人生一世,碌碌无为是可耻的,但也不必执着于成败。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就可以了。做一个佛系好青年,追求自己内心平和、淡然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大部分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摆脱各种矛盾焦虑,成为快乐的人。


美人绝色


此身天地一蘧庐

我们的身体啊,其实就是天地之间一个我们临时居住的旅店,短暂的居住,明天就会离开了,

世事消磨绿鬓疏

但是,我们却总是因为这个明天就要离开的住所而无端生出许多毫无意义的烦恼,而且愁的漂亮的头发都掉了很多,因此都看见头皮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

毕竟,谁也弄不清楚自己是真得到了还是真的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知终日梦为鱼

就好像你梦见自己是条鱼,在梦里你会认为自己真的就是鱼。但梦醒后你才知道那个时候只是一直做梦而已。

人生很像一场梦,我们最后都会醒的,别为那些看似真实其实虚幻的事情纠结、烦恼,没意义!还是开心滴活着吧。

以上东西可能我不是真写出来了,只是一个梦而已。


爱好收藏陨石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杂诗七首》

要理解“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两句的内涵所在,最好是结合诗人生平以及全诗去理解,否则有断章取义之嫌疑。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公元1045年,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少年得志: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八岁作《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宋治平四年(1067年),高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其以平易施政,深受百姓爱戴。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均推辞不就。后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被罢免,主管玉龙观。又因其与赵挺之曾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时指使手下构陷黄庭坚并将其除名,送到宜州管制。宋崇宁二年(1103年),又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通过其生平的简单了解,我们不难得出诗人的人生轨迹为少年聪慧、中年有为、老年坎坷。那么,此诗会作于诗人的哪个阶段呢?下面我还是想通过此诗的来找寻答案。

此身天地一蘧庐――“蘧庐”指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这句的字面意思是:“我”这个身体就好比那天地间的馆驿般。为何是“蘧庐”而不是茅庐或其他呢?我的判断是:一是蘧庐具有流动性,至少里面休息的人是流动的;二就是蘧庐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我国古代的驿传休息之所多是为那些出差公干的人提供的。因此,诗人把自身比作蘧庐,应该是在说明其自身处境――前途茫茫、居无定所。

世事消磨绿鬓疏――这句的重点要理解是“绿鬓疏”,它应该是可以拆开来理解的,“绿鬓”的解释是乌黑有光泽的鬓发,形容人年轻美貌,在这里应该就是说的年轻。那么“疏”如何理解呢?我的理解是“疏”应该是与“密”相对的,也就是稀疏的意思。结合“绿鬓”来说,“疏”应该就是指的人衰老了,头发都稀疏了。那么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就是:这世间的事情将“我”的激情和斗志消磨殆尽了(从年轻到现在衰老)。

毕竟几人得真鹿――要理解这句就得弄明白“鹿”指何意?而关于这个字的解说比较多,大体上都有荣华富贵之意。结合诗人生平,我个人觉得这个“鹿”除了荣华富贵,应该还有“悟道”方面的意向。因此,我对这句诗的理解是:这世间又有多少人真能荣华富贵一辈子呢?(又有多少人真能看开并悟道呢?)这句既是对当时的得鹿者的一种不屑,也同时是对自己命运坎坷的一种安慰。



不知终日梦为鱼――而这句的“鱼”也是众说纷纭了。我觉得要理解“鱼”就得看前面的“梦”。关于“梦”,我们所熟知的有“庄公梦蝶”,也还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不管怎么说,梦都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同时也是飘渺无踪的。那为何诗人会说“梦为鱼”呢?这个重点到底是梦还是鱼呢?我的理解是,梦应该才是重点所在,而鱼是对梦的一种形象衍生,因为鱼也是具有着游动性和四处漂泊的特性,而这也暗合了首句的“蘧庐”,同时它也更加具体的解释了“梦”的飘忽不定性。如此,我对这句的理解是:人行于世终日奔波流离,到头来终究不过是一场梦罢了。这样看来,这一句应该是对上一句中所隐含的“悟道”的一种表述了。也就是说,“我”(诗人)已经看透了这一切,不过都是一场梦而已!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诗人心中已经看明白了。


通过上面的逐句分析和理解,现将此诗做个总体概述:“我”现在的处境是飘忽不定,而这世间的繁杂之事又将“我”的斗志和激情磨灭殆尽;(唉!)这世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荣华一世呢?又有多少人真能看透这一切呢?殊不知,苦心竭虑(机关算尽),到头来终将是一场梦罢了!那么,我敢肯定这首诗应该是诗人晚年时的作品。如此,诗人该经历世事消磨之后,又回到了他七岁那年所吟唱的那般――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做如上浅析,若觉不妥还望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