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民間故事:雙河道觀的傳說

雙河道觀又名雙河大廟,座落在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鎮一個圓圓的山巔之上,此山雖與四周山脈不相連,但周圍疊障起伏的九條山脈宛如巨龍奔騰而下,均朝向中央的圓圓山巔,形成一山獨秀,九峰向呵護之勢,故古人及世代民間地理風水先生稱之為“九龍戲珠”。

金寨民間故事:雙河道觀的傳說

“九龍戲珠”腳下的雙河水向南流四十里,注入史河,大自然的造化,促成了這一難得的風水寶地。“九龍戲珠,南流四十,不出皇室,定出天子”。誰若得了此地,那還了得。

傳說陰天子黃飛虎操戈疆場,反紂扶湯之際,尋天下之寶地。覓人間之風水,必須把“九龍戲珠”作為安身供奉之地。

黃飛虎找到雙河山前,觀音菩薩已提前500年在雙河山巔埋下了一隻繡花鞋作為修廟建宇之定物。陰天子黃飛虎哪曾想到,拔劍插入地下,剛好插在觀音菩薩埋的繡花鞋上,隨用劍扔到了釣魚臺(現雙河村扎花崗老廟臺)。二位仙神爭執不下,後以定物為證,珍珠寶地上有所插寶劍,此為東嶽大帝黃飛虎建廟宇定物,繡鞋所在地扎花崗(老廟臺)作為觀音老母建廟宇之定物。

金寨民間故事:雙河道觀的傳說

冬去春來,話說到了隋朝,雙河兩河口上方的老廟臺下住著一戶常年靠打魚為生的老漁翁,他每天在雙河大河上下捕魚摸蝦,生活很是辛酸。

一個大雨剛過的傍晚,漁翁正在打魚,一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岸邊說自己身體不適,叫漁翁把他背過河對岸。

漁翁放下打魚活計,背起白髮老人過河走去。說來也怪,過了河又上山,白髮老人卻並不沉,一路上,白髮老人也不言語,看看天色已黑,漁翁便說:“老人家,我把你背到哪裡?”

老人不答,走啊走啊,漁翁突然感到背上十分沉重,放下準備歇息一會,回頭一看,白髮老人不見了,在山頭中間石頭上的竟是老人的神像。

漁翁大驚,慌忙跪下叩頭,抬頭一看,這神像卻不見了。

漁翁心存餘悸,回到家裡,早早入睡。不一會,夢見一神像坐在雙河山巔石頭上,對漁翁說:“我是陰天子黃飛虎,明早卯時在山腳石潭內打魚,你網上來的將是金子,你必須用這些金子在此建一廟宇。”嚇得漁翁一身冷汗。

第二天戊時,漁翁在山腳石潭打魚,第一網撒下,十分沉重無法拖起,便下水打撈,果然一網全是金子,漁翁想到神仙託夢,便用網來的金子按照夢中指點,在雙河山頂修建道觀,取名雙河道觀。

金寨民間故事:雙河道觀的傳說

道觀東西兩院共有殿宇九十九間半,東院正殿建有三清殿、東華殿、玉皇樓等,兩側配殿建有鐘鼓樓、執事房、齊堂、客堂等。西院建有東嶽府,內有東嶽大帝殿、閻羅十殿、陰牢、馬王殿等。其主體建築均是飛簷翹角,屋脊上裝有五雞、六獸,殿宇內雕樑畫棟,金壁輝煌。塑有東嶽大帝、三清、東華帝君、玉皇、觀音、十殿閻君等神像,大都設有專殿,凡是道家供奉的諸神,應有盡有,觀外建有城隍廟等廟宇。

起初整個廟宇擬建100間,工匠、名師多次建造,無論如何,建不成100間,只能建殿宇九十九間半,最後剩下金元寶一個,老漁翁拿著金元寶,滿意的暢懷大笑死去。為紀念建廟漁翁,後人們在雙河觀外西端建單間一亭,塑一老漁翁,昂首大笑,手託金元寶,喜迎八方香客。

雙河老廟臺

金寨民間故事:雙河道觀的傳說


所謂老廟臺,即老觀臺基,一個因汙損而敗直至被拆的道觀。

雙河老廟臺位於一塊鳳凰地的鳳凰背上。據傳鳳凰地上的這個道觀開始香火也很旺,香客絡繹不絕,後來因觀內道士作孽被剿,才致老觀破敗。

傳說老觀中的一干道士不守清規,為姦淫香客而私設地宮,藏暗門於廊柱,隔三差五地將略有姿色的女香客誘至廊柱前,然後由暗門擄至地下。久而久之,道士的劣跡驚動了朝廷。為破這起姦淫案,官府曾派人化裝成遊鄉貨郎,挑了些專供女人用的針頭線腦、胭脂土粉之類的東西來到觀前。結果道士惡行昭然若揭。於是朝廷派兵雙河老觀,救出被擄女子,填埋地宮,然後將這幹作惡道士綁縛到一個山衝裡,挖了個大坑,一個個被埋得只留個頭在地上,最後套了頭牛,架上鐵耙,硬生生將這些個壞道士悉數耙死。至今這個地方還叫耙人灣。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