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諾獎得主中國行:聚焦新經濟週期下的中國機遇

第九届诺奖得主中国行:聚焦新经济周期下的中国机遇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指出:“中國政府在引導產業發展,協調企業競爭經驗或將成為國際典範。”

“2019(橫琴)經濟發展與創新大會暨第九屆諾獎得主中國行”以“對話世界逐夢未來——新經濟週期下的中國機遇”為主題,由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指導,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橫琴新區金融服務局主辦,時代週報、時代財經、珠海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

在論壇上,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張宇燕、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徐康寧、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張二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張禮卿、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孫杰、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雷達、南開大學前副校長佟家棟、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肖耿、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李曉、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豔華、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丁一兵等10餘位重量級經濟學家全方位地為觀眾解讀了經濟形勢,剖析了中國經濟發展政策,把脈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向。

同時,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君鐵,珠海市政府黨組成員、橫琴新區黨委書記牛敬出席本次活動並致開幕辭。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橫琴新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川,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玉敏也出席了本屆論壇。

走到拐點的世界經濟

在論壇“輪迴和變革:走到拐點的世界經濟”板塊的系列演講中,保羅•羅默以《On the Possibility of Progress》(論增長的可能性)為題發表主題演講,為觀眾揭示了在世界經濟增長承壓的大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調整悲觀的心態。他提出:“不要被有限的資源所束縛,要從過往的經驗中總結出發展的規律,以合作共贏的心態驅動社會實現物質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發展。”

羅默在演講中強調了“我們”這一概念的重要性。他說:“發展的加速度來源於人們開始把全人類看成一個整體,共同協作發展,如果‘我們’這一概念開始引領改變,曾經處於領導地位的經濟體採用包容和謙遜的態度參與發展,他們也能從新的經濟體中獲得更多機遇。”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羅默就創造性地將知識創新作為生產要素寫入了經濟增長模型,並由此提出的“內生增長模型”獲得了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羅默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核心。當知識被作為要素投入生產時,會產生正外部性,並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從而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羅默在演講中總結道:“如果民眾、企業和政府協力消除由於經濟蕭條和資源有限產生的敵對和悲觀的情緒,培養起真正促進人類進步的包容性,並抱有自我否定的開放心態去適應改變,取長補短,必定能實現進步發展。”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在題為《金融如何在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中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演講中指出,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是目前全球都面臨的共同課題。近十年,中國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1%上升到2018年的2.18%。巴曙松認為,資本市場是培育創新企業的搖籃,全球的交易所將也重點轉向新經濟。中國的香港有著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鏈接中國與世界,有其獨特的優勢。去年,香港再次成為全球首發集資總額最高的市場,併成功落實上市制度改革,成為了將金融資本市場的上市門檻與新經濟的特點進行對接的範例。

在《中美貨幣政策的趨同》的演講中,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目前中美兩國貨幣政策直至2020年,趨同的態勢還將會延續。隨著兩國未來短期內的貨幣政策都趨於穩健,因此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也是以正面為主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通過《構建富有創新活力的經濟生態體系》的演講,為觀眾闡述了創新的本質及規律。向松祚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主要歷史經驗是激發了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活力。他提出:“中國企業家的創新活力一旦爆發,中國經濟必將引領世界。”

在論壇的圓桌會議上,七位來自學術、互聯網、金融、地產界的精英圍繞: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密碼、城市群與經濟新增長極、新經濟週期下的大國金融創新、粵港澳三地資本市場的協同和挑戰,這四大議題展開對話。保羅•羅默和向松祚均認為:在市場經濟推動科創發展的進程中,政府的角色應是提供政策指引、知識產權保障、和環境的營造的服務,而不是承擔主導責任。保羅•羅默說:“中國政府在引導產業發展,協調企業競爭經驗或將成為國際典範。”

第九届诺奖得主中国行:聚焦新经济周期下的中国机遇

橫琴人壽董事長蘭亞東站在一個“新大灣區人”的角度分享了他對大灣區建設的感受。他強調,對待大灣區的發展還需要有耐心:“地方政府、自貿區、監管部門、包括投資者,都需要耐心。很多新的理念和技術從它開始商業化到找到合適的結合點,再到最後產生效益,這樣一個變革變化需要一個週期。我這幾年看到在灣區紮根,來自於全球各個領域的人才,很多團隊來到這兒。我覺得創新型的金融企業將來在灣區會得到很快的成長。”

從搭建大灣區物流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京東集團副總裁易文傑認為,物流業能夠拉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長。他說:“在大灣區的規劃裡面也提到要支持發展跨境物流業務,支持建設粵港澳物流園區。我們以交付拉動交易,在整體物流成本降低的情況下,我們覺得這種對整個經濟增長起到提速的作用。”

在談到企業和科創的結合時,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副總裁朱劍敏結合自身企業的實踐經驗提出,用技術創新來重塑行業是市場的需要。朱劍敏說,“目前建築業的人工成本和年輕人的就業意願都給該行業帶來巨大挑戰。因此,投入研發建築機器人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新機遇中的金融科技創新

在當日論壇下午,主題為“風險與機會:新機遇中的金融科技創新”板塊中,與會專家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探討新機遇中的金融科技創新。2019年,世界經濟格局正在重新塑形。各國經濟聯繫日益緊密的今天,各經濟體的變化都使世界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和金融危機爆發的潛在風險,將考驗世界各經濟體的抗壓能力,以及全球治理體系的協作能力。

第九届诺奖得主中国行:聚焦新经济周期下的中国机遇

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徐康寧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想成為全球示範性的創新空間,在開放度上還需再提高一個大等級。南京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張二震表示,中國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上,用自己的行動為各國樹立起“中國榜樣”。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讓經濟在商品流、資金流、產業流和人員流以及其他有形和無形領域互通,促進世界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南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棟、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肖耿、吉林大學橫琴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曉、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院長毛豔華教授、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丁一兵,等專家學者都圍繞著全球經濟風險和粵港澳大灣區機遇展開演講。

此外,為滿足粵港澳大灣區、橫琴自貿區及大橋經濟區的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求,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金融研究院)於本屆論壇上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以打造區域內具有影響力的金融智庫型學術機構為目標,積極推動橫琴新區金融業的改革與創新;為橫琴新區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協同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提供學術及人才土壤;大力發展區域高等金融教育產業,為橫琴新區金融發展招才引智,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本土高等金融人才。

《橫琴金融指數(灣區西岸)上市公司綜合指數》也在論壇中發佈。橫琴金融指數包括橫琴金融動態全指及橫琴金融動態價值指數。橫琴金融動態全指的定位是市場標準型指數,對標中證全指,囊括了幾乎所有珠江西岸地區的上市公司,是衡量該區域整體經濟發展和經濟健康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橫琴金融動態價值指數的定位是投資型指數,對標滬深300指數,該價值指數運用人工智能從橫琴金融動態全指中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優質上市公司所組成。

橫琴金融指數的發佈有利於將橫琴打造成連接海內外的跨境金融投資和財富管理平臺。同時,該指數亦可成為吸引澳門投資的窗口,引導澳門資金投向珠江西岸以及橫琴新區的優秀企業,促進兩地間的資金聯動。

一年一度的“諾獎得主中國行”作為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年度品牌活動,自2009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九屆。每期論壇都將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和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圍繞最新的學術經驗,結合當前的時事、經濟、政策等熱點發表演講並交流觀點,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獻計獻策。本屆活動選在橫琴舉辦,旨在將全球最優秀的經驗成果引入中國、引入大灣區,整合業界優質資源,為政、商、學界的溝通互動打造了一個多方對話交流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