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关于“斐迪南”的诞生,《世界坦克和战斗车辆百科全书》的主编克里斯托弗?F福斯曾有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评论:“德国人在坦克设计上无效劳动的一个表现,就是有的制造厂常常生产出不符合部队需要的车辆”,虽然多少有些嘲笑德国人的意思,但事实的确如此。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在l942年9月“虎”式重型坦克样车的竞争试验结束以前,非常自信的波尔舍博士就确定自己的VK4501(P)能够获胜,而奥地利圣瓦伦丁市尼伯龙根工厂已经开始在生产这种底盘了。但最后亨合尔公司的胜出令波尔舍颜面扫地。不过希特勒最后还是于1942年9月26日命令将VK4501(P)的底盘全部改成自行反坦克炮,并责成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共同参与开发,厂家编号为波尔舍101工程——后来威名赫赫的“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问世竟是如此的惊险和富有戏剧色彩。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装甲抢救车



1942年l2月30日,阿尔凯特公司紧赶慢赶,终于在新年前夕交付了1辆供试验的原型车。由于时间紧迫,这辆原型车甚至没有安装出入口处的舱盖,就连火炮防护板和侧挡泥板这些不太重要的部件也被忽略了。随后希特勒批准了新式歼击车的生产,并以波尔舍的名字命名为“斐迪南”式,正式名称是安装PAK43/271倍口径88毫米火炮的“虎(P)”式突击炮,制式编号Sd.Kfz.184。全面改装工作从1943年3月16日正式开始,当时尼伯龙根工厂共有92辆VK4501的底盘,其中89辆改成了“斐迪南”歼击车,剩下的3辆改装成了“斐迪南”装甲抢救车。算上3月份阿尔凯特组装的那辆样车,“斐迪南”歼击车总共生产了90辆(底盘号l50010~l50100),并立即被运往法国战场交付部队使用。

“斐迪南”歼击车的总体布局和传统的装甲车辆完全不同,从前到后依次是驾驶室、动力室和战斗一动力室,各舱室之间有隔板分开。这种布局是为了适应它极富创新性的电传动装置而设计的。“斐迪南”战斗全重68吨,在“虎王”坦克服役前,是当时德军中最重的战斗车辆。车长8.14米,车宽3.38米,车高2.97米,车底距地距离0.48米,履带中心距2.68米,履带接地长4.175米。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车体前部有2名乘员,驾驶员在左,无线电员在右。驾驶员通过舱盖上的3具潜望镜向外观察,无线电员则操作台Fu2和l台Fu5电台。可拆卸的战斗室内有4名乘员:车长、炮长和两名装填手。炮长在左,车长在右,两个装填手的岗位在战斗室后部。战斗室后壁上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哑弹速抛安全门,舱门上还有个弹药补充舱口。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的主要武器是1门多特蒙德?赫尔特公司的PAK43/271倍身管的88毫米火炮,重2200千克,方向射界2度,高低射界-6度~+14度。该炮是当时穿甲威力最强的坦克炮之一,发射22.8千克的PzGr39/43穿甲弹时,初速l000米/秒,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886毫米的垂直钢装甲板;发射19.9千克的PzGr10/43硬芯穿甲弹时初速达1130米/秒,可以在相同的距离击穿233毫米厚的装甲;弹药基数55发。凭借这门性能优异的火炮,“斐迪南”成为当时德军威力最大的战车,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几乎所有的盟军坦克。另外,“斐迪南”还携带有重18.6千克,最大表尺射程10千米SprGr43榴弹。炮塔顶部装有1挺备弹600发的MG-34型7.92毫米机枪,但没有固定的机枪座,只能由乘员探出身子射击。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被航空炸弹击毁的“斐迪南”,可以看到它厚重的前装甲



“斐迪南”的防护性能非常突出:炮塔前装甲厚200毫米/20~25度,车体前上装甲厚100毫米/9~12度,前下装甲厚100毫米/30~35度,另有1层l00毫米的附加装甲,这在当时战车上使用的最厚的装甲板。这个厚度保证了“斐迪南”在正面不会被任何盟军的坦克炮击穿。直到二战结束,没有1辆“斐迪南”被从正面击穿过。它的侧身和后部装甲虽然仅厚60~80毫米,即使这样,T-34也要抵近到500米以内才能勉强击穿。战斗室顶部装甲30毫米,车体顶部装甲25~30毫米;车底装甲30毫米,另有20毫米附加装甲,具有较强的防护板,其作用是防止一些小口径弹丸和炮弹破片卡住球形防盾。过去,许多资料认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斐迪南”因未装机枪而遭受步兵抵近炸毁而损失惨重。现在已经证明这是一个误解:其实没有1辆“斐迪南”是被步兵轻型反坦克武器摧毁的。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蹩脚的动力和悬挂系统


最初“斐迪南”计划采用两台新式的波尔舍气冷发动机,但是由于技术尚不成熟,最终还是选择了两台Ⅳ号坦克的梅巴赫HLlZrrRMN_zk冷汽油机。HL1M的排气量为l1867毫升,2600转/分下的功率为265马力,各驱动1台西门子230千瓦发电机。离合器和刹车装置是先进的电磁式,主动轮处的电动传动机构是波尔舍/西门子式,采用电传动的优点是提高了传动系统的可靠性,也便于动力传动装置的合理布局,驾驶员的操作也极为方便和省力。

但是“斐迪南”的动力系统功率严重不足,发动机常常处于过载状态,容易过热导致动力室起火;发电机的电刷设不合理,在潮湿炎热的环境里经常短路。本来电传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无级变速和中枢导向,但是为了简化设计难度,“斐迪南”还是采用了3个前进挡和3个倒档的档位传动设置。“斐迪南”的最小转向半径为2.15米,但是如此小半径的转向阻力太大,只能在高质量硬水泥路面才能完成。


盟军坦克的性命收割机:车坚炮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由于发动机功率偏小,“斐迪南”式歼击车的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持续速度2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更是降至8~10千米/小时布置在动力室两侧车体内的主油箱容积为540升,总燃料储量达到了惊人的1080升。但“斐迪南”发动机的油耗实在太大,最大公路和越野行程只有150和90千米。“斐迪南”的悬挂系统是波尔舍博士发明的纵向带状扭杆平衡式悬挂装置,共有6个悬挂总成。这种悬挂系统最早是为流产的30吨中型坦克准备的,将其配备在68吨的“斐迪南”上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外置式的悬挂装置拆卸方便,更换全部部件只需要3~4个小时;而采用普通内置扭杆悬挂的“虎”式坦克则需要3~4天时间。但是“斐迪南的每组悬挂件要承受约10.5吨的静负荷,在越野行使时的减震效果相当差。

车辆的行走装置每侧有6个内挂胶负重轮,无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斐迪南”的带齿诱导轮可以有效地防止车辆在转弯时履带脱落,但是却增加了履带上的功率消耗。“斐迪南”的履带板是KGS62型全钢单销式,宽640毫米,节距130毫米,每条履带由109块履带板连接而成。同样,由于履带板太窄,致使单位压强达到了1.23千克/平方厘米。野战条件下,1辆“斐迪南”需要多达5辆18吨牵引车才能顺利回收(“虎”式坦克需要3辆)。“斐迪南”的过垂直墙高为0.78米,涉水深1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