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人壽業務轉型經歷短期“陣痛” 面臨集中退保壓力

“銀行系”險企一度憑藉得天獨厚的銀行客戶資源及渠道優勢,在壽險市場佔據一方。如今,銀保退潮後,壽險如何轉型成了一道難關。根據建信人壽年報,公司去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52.9億元,同比下降15%,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下滑。此外,公司2018年退保金大增超過一倍,為279.4億元,上年同期為134.67億元,償付能力也不斷下降。

對於流動性風險,建信人壽在年報中表示:“公司提前預判,積極調撥資金,及時化解2018年集中退保帶來的流動性壓力,未發生流動性風險事件。”今年1月21日,中國銀保監會批覆了建設銀行向建信人壽增資的請示,同意建設銀行向建信人壽增資30.6億元。

面臨集中退保壓力

此外,代表萬能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167.5億元,同比增長31.8%,增幅較2017年的103.81%大幅收窄。

從年報來看,2018年,建信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52.9億元,同比下降15%,為連續第二年下滑。在業務增長疲弱的同時,退保金的大幅增長值得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年報顯示,公司去年退保金279.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34.67億元增長了107%。具體到產品層面,在此前獲取大量保費收入的同時,銀保渠道銷售的年金險、兩全險在2018年也面臨退保壓力。

從2018年保費收入居前5位的保險產品經營情況來看,在原保費收入貢獻最高的金富躍3號兩全保險(分紅型)實現保費收入109.6億元,退保金1.47億元,該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為銀保、個險、高端。

而銀保渠道銷售最多的萬能險退保金則更為顯著,保戶投資款貢獻最好的三款產品中,聚富6號年金保險(萬能型)、惠贏1號兩全保險(萬能型)去年分別實現保費收入128.18億元、35.69億元,退保金分別為1.13億元、0.12億元,龍耀新無雙養老年金保險(萬能型)退保金為6.03億元,去年實現保費收入1.49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龍耀新無雙養老年金保險(萬能型)為公司2017年銷售最好的保險產品,去年實現保費收入117.2億元。金富躍3號兩全保險(分紅型)在2017年銷售排名中位列第二,去年實現保費收入82.2億元。

不過,由於未進入2018年銷售前五,建信人壽最近幾年的暢銷產品,如金富躍年金保險、金富躍2號養老年金保險、龍生福瑞2號兩全保險(分紅型)的退保數據並未披露。

對於集中退保下的流動性風險,建信人壽在年報中表示:“公司提前預判,積極調撥資金,及時化解2018年集中退保帶來的流動性壓力,未發生流動性風險事件。”

業務轉型經歷短期“陣痛”

建信人壽成立於1998年10月,前身是太平洋安泰人壽,因股權變更,2011年更名為建信人壽,目前註冊資本金45億元。

2013年建信人壽實現規模保費111.58億元,在人身險公司中的市場份額是0.8%,在“銀行系”壽險險企中的排名僅次於中郵人壽。2014年,“銀行系”壽險險企保費規模開始快速增長,建信人壽規模保費同比增長60%至178.57億元。到了2015年,建信人壽全年增長118%至389.4億元,市場份額上升至1.6%,規模超過中郵人壽成為“銀行系”壽險險企中的老大。

彼時,壽險公司多以規模發展為導向,包括建信人壽在內的“銀行系”險企優勢凸顯,依靠投資型業務帶動公司規模增長迅猛。

2015年,建信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205.27億元,同比增長29.19%;保戶投資款及新增交費110.14億元,同比增長466.57%。此後,建信人壽規模保費增長明顯放緩。直到2017年,建信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滑35.9%,帶動規模保費同比下滑26.42%至422.7億元。

在建信人壽看來,規模保費的下降在預期之內。公司相關負責人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自2016年起,建信人壽進入發展的第二階段,主推價值型產品,提升公司價值。隨著規模型業務向價值型業務遷移,保費規模往往會經歷短期‘陣痛’。這也是保險公司制定轉型戰略時已有預期的情況。”

不過,建信人壽的盈利能力一直處於“銀行系”險企中的較好水平。公司淨利潤從2011年的0.3億元穩步增長至2014年的1.7億元。2015年迎來盈利小高峰,當年實現淨利潤4.1億元。2018年,建信人壽實現淨利潤6.15億元。

記者 塗穎浩

原標題:建信人壽轉型"陣痛":保費連降兩年 去年退保金翻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