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张居正,谁的综合能力更强?

历史一书生


王安石和张居正是宋代以来两大名相,一个代表宋朝,一个代表明朝,服务的都是神宗,一个宋神宗,一个明神宗。

<strong>


王安石

江西临川人,是北宋的名臣,官至宰相。他受宋神宗的委托,开展改革,宋神宗对王安石很信任,王安石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目的是富国强兵,基本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王安石的特点是:

一是高瞻远瞩。他的改革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比如青苗法,国家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借给农民粮食、种子,待收获后,农民还本付息。

二是坚韧一心。王安石的个性特征就是比较坚韧,看准了的事情就坚持做下去,比如他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坚持,主要是说服宋神宗,依靠宋神宗的行政命令推行改革。宋神宗去世后,改革被废除,王安石的改革失败。

三是光明磊落。王安石不在政治上出阴招,不迫害对手,桥归桥,路归路。

四是文学一流。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目前留存1085首诗,不少都是精品佳作。

五是廉洁自律。王安石不贪不腐不好色,只有一个老婆,没有小妾,还经常拿自己的工资请手下喝酒。

张居正

湖北荆州人,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年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十年“万历新政”。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9岁的万历皇帝继位,任命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万历皇帝母子对张居正信任有加,在这种背景下,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考成法,对官员绩效考核,大力推行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综合改革,大明国势开始出现中兴迹象。张居正的特点是:

一是敢担当。此人责任感强,敢负责。有人向万历皇帝打报告,说张居正作威作福。张居正报告万历帝说:“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为误事的官员必须降黜,尽职的官员必须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这反映了张居正的担当,不怕得罪人,如果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肯定无法干大事。

二是有能力。一个天资聪明的人,加上敢于担当,那能力自不必说。张居正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对许多事项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他的治理下,朝廷纲纪恢复,中央威信重塑,吏治大为改善,国库更加充实。

三是腐败。万历皇帝后来抄他的家,抄了10两银子,张居正生前也比较奢靡,好女色,这是他的污点。

从长相上看,王安石也高出一筹,王安石一脸正气,方方正正,气象万千;张居正两个小眼睛,不怎么大气。

心得

笔者前后看了上百本名人传记,都是名帝名臣名人,笔者发现,这些人都在做两件事:一是对自己的身心承受能力进行挑战,无论多难多繁琐,宵衣旰食,孜孜以求,只坚韧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比如还有周世宗柴荣、王阳明、曾国藩、孙中山等等;二是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挑战,不知道事情到底是对是错,但目前不改革已别无他法,只有尝试,于是顶着巨大压力,置个人荣辱于身外,坚持到底,比如商鞅、恭亲王等等。王安石以其绝世才华、大公无私、执着坚韧、去留无意当为后人永远尊敬!相比而言,王安石更胜一筹!


坐看东南了


两人都是著名的改革者都值得尊敬,个人见解,还是张居正综合能力强点。

政治方面

王安石的政治智慧不知道要怎么说,他是一个有远见的爱国者,这不假!看到了社会的弊病,立志改革,这是一个好同志,没得说的,有担当。可是王安石单纯的只依靠他的老板,皇帝宋神宗,除了一个宋神宗的支持,基本上没有政治盟友,即使有几个跟着他的人,也大多说是想着王安石给自己捞点政治直奔。所以说老王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全靠皇帝支持,一旦皇帝动摇慢就没有了根基。

事实上也是如此,加之老王先生没有摸清楚那些既有利益者的实力,全凭着自己的意思来,变法改革的阻力重重,最终导致失败。反观张居正,他的政治资本雄厚,张居正本身是内阁首辅,大权在握,他非宰,实为摄也!在内结交冯保,组成政治攻守同盟,将内廷和外廷直接的结合起来,巩固自己身的实力。他还大力提拔了一批改革的主力军,就是所谓的江陵党,这些人把持着朝廷各个要职,六部这种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使得张居正的改革能够实施,这样说来张居正的政治智慧不知道要高王安石不多少。这一点上张居正略盛王安石先生一筹。

文学方面

结合两人的身份地位,主要从他们的文学对其改革服务方面来讲。

北宋的文风盛,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当然了作为一个改革派王安石强调的是实用,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他的诗歌也反应下层的疾苦,不得不说王安石这一点做得不错。这是不作无病呻吟,注重现实。

而张居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不多,而且能查到的都是关于改革,关于现实。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可见张居正也是直指时政,这一点他们两个都差不多,算是平手。

人品方面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想到要比较他们人品,这个就不多说了,两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物,人品能差了吗?他们虽然有想要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国家好。所以说不想从人品方面比较两位。

综上还是张居正更胜一筹,他给明朝带来了切实的历史,明朝三大征用的都是张居正改革时候积攒下来的钱财,比王安石改革效果更加显著。

唯一让人惋惜的是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了。还连累到了家人,算是一个悲剧了!


天枫说


为什么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能够实施成功?为什么王安石的“青苗法”改革却导致了失败?

从形式上来看,是明朝的这次改革多了一个太监的因素。

但从国家管理体系来看,太监的特务机构的监督权是明朝变革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

中国王朝的管理体系,秦始皇以前,是按照帝王(皇权,所有权)---道家(师权,监督权)---儒家(相权,行政权)---诸子百家的体系构成的。

但为了加强帝王的中央集权,法家这种特殊的道家出现了,他们主张“君无为,法无不为”,将宗教权交还给帝王,他们顺势而下,去夺取儒家的传统权力,实现“以吏为师”,虽然这种思想短暂成功了,但很快走向了灭亡。

汉武帝之前,当时中国社会又将这种“君君道道”的君臣关系又恢复成传统的“君君道道儒儒”关系,但道家向下夺取儒家权力的努力没有实现,他们又扛着庄子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旗子奔着帝王的皇权去了,结果就引起了汉武帝这个绝世强者的雷霆之怒,与儒家联手,将道家拉下庙堂,走入民间,使“君君儒儒”成为君臣关系的主流。

皇权的过度集中,就缺乏道家“师权”的有效管控,一旦君王面临年幼及病患以及无能的情况,最高统治权要达到最大化,就会造成君王身边的人专权。

第一种常见情况是后宫专权。

第二种情况是为了防止后宫专权,以顾命大臣的形式予以制约,但由此又容易形成大臣专权。

第三种情况是为了防止大臣专权,皇帝就利用身边的宦官进行制约,但前提条件是皇帝还是要够强,不然就会形成宦官专权。

明王朝应该说有效的利用了宦官制度的优势,且最大限度的克服了其弊端,其方法就是不让宦官掌握军权,但掌握专门的特务机构对国家进行了监控,其宦官身份也被称为“太监”。

这样,国家的管理体系就变成了“君君监监儒儒”的体系,太监就成为了类似于道家太师身份的人物。

这就导致明朝的张居正与宋代的王安石相比,多了一个太监为代表的特务机构构成的监督权阶层支持其变革,不像王安石上面直接就面对君王了,没有有效的支持,变革由此走向失败。


河东来


肯定是张居正了。张居正的改革,为日渐垂危的大明王朝续命几十年,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被称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而王安石变法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王安石成为众矢之的,他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有人绘成《流民图》。图上无数流民携儿牵女,身无完衣,四处啼饥号寒,口衔草根野果,根本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更引发党争。

从人品而论,王安石质朴节俭,好学慎思,深通经术,不嗜酒色财利,不以自身荣誉进退为意,堪称君子。而张居正玩弄权术、拉帮结派,排斥异己,贪恋财色,行事张扬,他也自称宁为循吏,不为清流。

从文学上,王安石有诗文传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张居正自幼被称为神童,科举出身,想必文才不会差的,可能忙于政治及享受,没时间研究了吧!

千秋功罪,谁人可与评说!

人们总把清官和能吏联系起来,都喜欢清廉的官员,喜欢能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官员,但是否为大家带来实在的利益呢?老百姓不太在乎。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考虑的首先不是做事,而是要做个道德标兵,像王安石那样的。张居正虽然能干,个人欲望也很强烈,私德有亏,成为他人攻击的把柄,不符合传统道德标兵要求。



筱原123


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历史上的名相,都是有忧患意识的人,都是忧国忧民的人,都有超前意识的人,都是改革排头兵,都是为神宗改革,也都是以悲剧收场的人。

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他看到当时的弊端,积极改革是为了解决三冗两积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三冗两积问题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革除弊端逐渐成为朝野共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机构、税赋(方田均税、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即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三舍法、贡举法、三经新义)。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实施到废罢,期间有十五年,虽然有这样或那样问题,但总的效果还是明显,“富国强兵”更显著。变法在当时也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变法的实质是富国不是富民。急功近利用人不当政策执行不力,变法派内部分裂,反对派强烈反对。虽然在当时形成支持改革派和反对改革派两大阵营,但随后被分为“元丰党”和“元祐党”,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张居正是在明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1572年~1582年),为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其是经济改革,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取得了一定积极作用,张居正死后改革造到破坏。张居正改革的最著名的“一条鞭法”,是封建社会赋役史上最重大变革,可惜没有执行下来,也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宿命。

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读书人的杰出代表,不仅仅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学术上都是一代宗师,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张居正《书径直解》、《张太岳集》、《张太岳杂集》、《帝鉴图说》等,其中《帝鉴图说》以历史上117帝王正反两方面为政的故事论述为官之道,影响最大。





赛麦大弘


半斤八两 张居正命更好一点

在北宋 司马光伙合儒家士大夫杀狄青后 无论军事和财政都一年不如一年 儒家推出了儒家大名士王安石为相 因为当时皇帝很信任他 支持度很大 王安石推出了变革 但变革规模很大 大大的影响了儒家士大夫和地主的利益 遇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士大夫激烈反对 当皇帝死后 新帝登及 王安石就下台了 变革大部分都废了 但变革的成果留了下来 北宋财政增加了一倍

在明中期 因为北方战事 财政非常不好 张居正怎么上台的了 首先他有一个当首辅的老师 他本人是能臣 他当上首辅后 巩固地位后 在皇帝支持下变革 他实行的后世著名的一条鞭法就是王安石变法的一小部分 在皇帝支持下 他变法成功了 在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又没有死的人非常少 但是他还是破坏了儒家士大夫和地主的利益 加之他得意忘形 有不检点的行为 下台了 他变法的成果是财政增加了三成以上

在这里我一定要提出一点 当年雍正帝的变法

官绅一体纳粮 也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了解一下


超超9918


综合能力是什么?

从改革家的角度. 张居正强. 因为他懂得为官之道,如何团结一批人打击领一批人。而王安石只会使用职位本身来推行改革,这显然是不长久的。

从文人的角度,王安石强,北宋本来就是整个中国历史名人辈出的年代,明朝差很远。

人品来说,王安石强.这不用多说。

两场改革都是人亡政息,但普遍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灭亡,而张居正改革延长了明朝寿命。

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前五的政治家。


looxee


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安石变法还是算成功了,只是神宗在当时去世了,换做谁也不一定能压的住场面!个人觉得认可王安石多点!


用户28534236576


两人半斤八两不分伯仲。都是功成名就后觉得没什么可以玩的了,就开始玩票变法,把变法当成自己提高声望的招牌。非要比下的话王安石更有成就,他和宋神宗一起收回河套虽然后来被妖人司马光给送了至少有成绩。张居正就就剩下一个字就是吹了,各种吹捧。


日常刷下线


皆存理由,王對宋起社會作用,張于明推明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