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甘肃通渭一带,有一种曲调叫“通渭小曲”你了解吗?

流行于甘肃通渭一带,有一种曲调叫“通渭小曲”你了解吗?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甘肃通渭境内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县的民俗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小曲"即西北地区群众所喜爱的"眉户"或"迷胡子戏",因其有别于秦腔大戏而得名。眉户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诸省区,是个地方剧种,它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调小调的集合集,最适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通渭小曲是“小曲”的一种,小曲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这里曾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拼合起来就不难理解"眉户"的来由了。又因其深扎根于西北民间,群众听着着迷,感到"迷胡"(即舒坦),也称其为"迷胡";古时候还称其为"清曲",意为不经化妆,不用"行头"能在家庭院落或地摊"清唱"。

流行于甘肃通渭一带,有一种曲调叫“通渭小曲”你了解吗?

春秋战国时,今陕西为郑、秦的辖地,故有"郑声"的遗韵和"秦风"的传承。因"郑声"多为表达男女相爱和悲欢离合的"桑间"、"濮上"之音,曲调缠绵绯恻、如泣如诉,

"小曲 "中还折射着宋元杂剧中的许多词牌和曲牌的影子,如"风落怨"、"打枣杆"、"迭落金钱"、"越(月)调"等曲调。"小曲"还有由"弹词"演变而来的踪迹,如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所谓弹词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以弹唱者也"。故通渭一带称唱"小曲"为"弹唱",称擅长于"小曲"的民间艺人为"弹唱家"或"弹唱手","弹唱"为演唱眉户小曲的古称和简称。

流行于甘肃通渭一带,有一种曲调叫“通渭小曲”你了解吗?

通渭小曲在明代已经非常盛行,因当时陕、陇(即今甘肃、青海、宁夏)为一省建置,明代陕西进士康海和王九思善歌弹,工词曲,有剧作行世(按:此二进士同为通渭进士、曾任开封知府的王瓒撰书墓志铭)。康王二人均仕途不得志,志同道合,名重当时,对关陇地区的戏曲有重大的贡献,民间还有关于他们二人组织戏班的传说 ,他们的影响所及,对眉户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

流行于甘肃通渭一带,有一种曲调叫“通渭小曲”你了解吗?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有一首赞颂陇戏曲同行的诗作:"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由此可见当时关陇地区戏曲的盛行与影响。

清代是戏曲发展的盛世,"小曲"也不例外,通渭的小曲也发展成熟于这一时期,小曲剧目中就有反映清代道光前后社会生活的词句,如《张连卖布》、《看女》中有反对吸食鸦片的唱词,《皇姑出嫁》反映的是清朝顺治年间的历史故事等。民国年间,通渭县马营镇有专门演唱小曲的业余团体,秦腔艺人大都会唱小曲。有的甚至祖孙几代都是有名的小曲 弹唱家。

流行于甘肃通渭一带,有一种曲调叫“通渭小曲”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