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額只有美的一半,誰來拯救格力!?

在剛過去的一季度,其實一個驚心動魄的三個月。在年初,宏觀經濟下滑預期受到普遍的認可,包括製造業和消費領域,其實消費和投資下降的比較厲害,首當其衝本應該是製造業,不過,作為家電頭部企業的美的和格力,從一季度報告來看還是維持正增長,但是增速已然放緩。

然而,一季度最重要的信息,除了格力集團宣佈公開轉讓15%股權、一季度格力的營收只有美的的一半之外,低調的美的和專注的格力,未來將在家電上下游產業鏈強勢對壘,雙雙攜手進入多元化的大企業財團。

銷售額只有美的一半,誰來拯救格力!?

格力真的只適合做空調

先從一季度來看,兩家的分水嶺似乎已經越來越明顯。

格力電器:一季度營收405.55億元,同比增長2.49%;淨利潤56.72億元,同比增長1.62%。

美的集團:一季度營收752.06億元,同比增長7.84%;淨利61.29億元,同比增長16.6%。 ​​​​

上面數據不多,但是透露的背後信息量其實很大。首先,美的的營收依然接近格力的兩倍,一年相差1500億的規模,換句話說,格力已經在規模上遠遠被拋在後面,雖然這幾年格力的曝光度和美譽度非常高,遠遠高於一向低調的順德人,但事實來看,美的人一直在悶聲發大財。

格力和美的分別選擇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前者是專業化,後者是多元化。

美的從2014年以來一直在尋求突破,兩家公司在各自領域發展到瓶頸的時候偶,格力選擇把產品賣到國外,美的則選擇了收購小天鵝。

再一次遇到天花板的時候,美的的選擇簡單粗暴:收購,收購庫卡進軍工業機器人,收購東芝白電進軍日本家電市場… …

其實,格力一樣也意識到空調的極限,

銷售額只有美的一半,誰來拯救格力!?

此前也在公開和不公開尋求突破,從大松電飯煲做大家電系、格力手機到新能源銀隆汽車,無一不是大手筆,特別手機和汽車都是熱門和有很大空間的產業,不過,進展一直不理想,產品見不到如格力手機,還惹了一身官非,比如銀隆。地產方面,格力和美的一樣,也曾經嘗試一番,,但是,最終卻不明不白被迫退出,整體轉讓給華髮地產。

4月28日晚間,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00.24億元,同比增長33.33%;歸母淨利潤為262.03億元,同比增長16.97%。

從財報看,格力電器2018年營收的推動引擎仍是佔比近八成的空調業務,而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等業務的增速已遠超空調,但其在金融和實業投資上卻虧損數億,而這其中包括半導體和參與聞泰科技的收購。

縱觀格力的嘗試,目標產業都不錯,但是基於格力的行業資源和能力來說,差異性過大,互補性不強,這些都是導致多元化陸續夭折的先天原因。以至於在多元化方面,格力已經失去外界和股東的信心。

2018年年報,格力甚至提出加快推進芯片技術研究和芯片產品研發進度,聚焦芯片可靠 性及算法研究,完成自研芯片的全面替代。不過,並沒有具體披露其將在何種類型的芯片上發力。

如此廣泛和頻繁的投資多元化,但是遲遲不見成效,從投資者角度來看,似乎有些炒作題材的嫌疑。

不論如何,格力分紅還是比較大方,因為有錢啊。從一季度報刊,格力的確在空調方面還是強項,沒有賠本賺吆喝,為什麼呢,因為從淨利潤來說,格力與營收超它一倍多美的差不多,一個是56.72億,一個是61.29億。說明格力的 產品競爭力還是比較強,能賣得起價錢 。

換句話說,格力做2000億和美的做3000億,賺的錢差不多。算了,格力還是專注做空調,做個最賺錢的家電上市公司吧!

美的低調的可以

1968年,何享健帶領23位順德北滘居民,籌集5000元開始創業。1980年進入家電行業;1990年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2000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2010年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2013年銷售收入1210億元。從生產組小作坊到大型家電企業集團,美的經歷了從艱難創業到跨越發展的歷程,僅幾十年時間美從一個手工作坊發展到世界500 強之一。2015年美的成為首家獲取標普、惠譽、穆迪三大國際信用評級的中國家電企業。

銷售額只有美的一半,誰來拯救格力!?

美的一路壯大,今年一季度營收750億,全年估計3000億是沒問題。然而,家電行業已經充分競爭,美的的規模已經做到很大,早年通過薄利多銷,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帶來後遺症是利潤率一直很低,某種程度上美的承擔的走量不賺錢的路線。要想壯大升級,只有多元化。

美的除了家電品類比較齊全外,近幾年的大規模併購也貢獻了很多增量。

2004年收購合肥榮事達,2004年收購華凌集團,2005年收購春花吸塵器,2008年併購小天鵝(000418),2013年集團整體上市,2016年底收購庫卡機器人95.55%股份、東芝白電、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以色列運動控制及自動化解決方案公司。

美的多年來的收購使得產品線從最初的空調、冰箱、電飯煲拓展至微波爐、洗衣機、庫卡機器人等,也使得公司進入到市場空間更大的工業4.0領域,原來的家電天花板徹底被打開。

相比于格力,美的可能在研發方面投入會更多一些。

3月初,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成茂介紹,美的集團持續不斷地致力於改造和提升研發水平,過去五年,美的集團研發累計投入近300億元,2018年更是達到了100億元,成為中國首家研發投入超過百億的家電企業。

雖然如此,美的研發的方向多數是產品應用和改造方面,比如微波爐,從原來的幾個功能可以研發到幾百個,洗衣機,原來幾個模式,現在可以研發到幾十個;攪拌機,原來一個功能,現在可以做到加熱、清洗什麼的,幾十個功能。

然而,家電產品和家電技術上,顛覆性或者創造性的研發成果還是不多,原因是在基礎技術研發偏少,在應用端研發多。

當然,也有客觀原因,家電產品由於技術門檻低、壁壘也低,即使花大錢研發新產品應用,被市場同行模仿的速度很快,加上知識產品專利保護力度不足,降低企業在這方面的積極性。

顯然,作為家電頭部企業,美的和格力在企業研發方面的投入和深度不夠,或者說不划算,這也是促發它們寧願併購的原因之一。

在資本運營能力逐步增強 情況下,格力和美的一定會加強對上下游產業的併購重組,從目前來看,美的的重組併購更加靠譜。格力的轉機,應該是此次股權轉讓的承接方,如果未來能在企業戰略和併購方面幫助格力,那也是對格力最大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