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租赁扣非净利腰斩 资产减值损失19.7亿同比翻倍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见习记者 李顺

曾果断放弃多元金融帝国梦想,选择瘦身强体的渤海租赁(000415.SZ)未能如愿。

渤海租赁日前披露年报,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91亿元,同比增长14.91%;归属于该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2.79亿元,同比减少13.35%;扣非后的净利润为12.42亿元,同比减少48.46%。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公司业绩下滑为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所致。去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总值达19.72亿元,为2017年的1.19倍。

另一方面,公司控股股东海航资本的被动减持还在继续。自1月21日至今,其已被动减持7917.24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1.28%。

扣非净利润同比降48.46%

日前,渤海租赁披露2018年年报。2018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91亿元,同比增长14.91%;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9亿元,同比减少13.3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42亿元,同比减少48.46%。

渤海租赁原为“渤海金控”,其先后“甩卖”了持有的Sinolending、聚宝互联、联讯证券及天津银行等多元金融股权,公司资产结构向租赁主业集聚,在去年11月更名为“渤海租赁”。主营业务为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租赁、电力设施和设备租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租赁以及新能源、清洁能源设施和设备租赁。

事实上,渤海租赁近年业绩增长乏力。2016年和2017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42.58亿元、359.34亿元,分别增长146.88%、48.13%;净利润分别为22.77亿元、26.30亿元,分别增长74.54%、15.53%。去年公司营收增速进一步放缓,净利润不增反降,扣非后的净利润更是接近腰斩。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公司业绩下滑是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所致。

年报显示,下游客户经营情况恶化,渤海租赁境内融资租赁业务坏账率上升,全年计提长期应收款减值约13.5亿元,导致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总值从2017年的8.99亿元突然翻倍到2018年的19.72亿元,资产减值准备吞噬了公司的部分净利润。

应收账款方面,截至2018年末,公司依旧有93.84亿元的长期应收款尚未收回。

对应收账款过多,公司解释称,是公司长期应收款主要为融资租赁项目形成的应收融资租赁款,主要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商业物业、机械设备、集装箱及飞机等融资租赁项目。因租赁项目合同时间通常较长,故公司长期应收账款金额较大。

控股股东被动减持7917万股

业绩下滑,公司控股股东海航资本的平仓风险也仍未解除。

4月22日,公司发布公告,控股股东海航资本因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触发了违约条款,被债权人强制平仓,自2019年1月21日至今,已被动减持7917.24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1.28%。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截至2019年2月1日,海航资本已累计质押20.91亿股公司股票,占总股本比例为33.81%,质押率高达99.66%。

公告还称,如海航资本未能及时追加保证金、补充质押、支付本息或提前回购,海航资本可能继续被动减持渤海租赁股份。

这或许意味着公司的回购计划将继续延迟。去年11月16日,渤海租赁曾决定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1%的股份,目前为止公司并未回购任何股份。渤海租赁方面曾表示,根据交易所规定,公司大股东存在被动平仓情况,公司如果回购会与之冲突。

海航资本是海航集团核心产业集团之一,之前海航系不断并购大肆扩张,将财务杠杆发挥到极致,包括海航资本在内的多家公司都高比例质押了旗下公司股份。而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去年海航系旗下公司开始了甩卖资产、断臂求生的自救之路,作为海航资本核心成员的渤海租赁首当其冲。

渤海租赁为降低负债出售了子公司Avolon30%股权,以飞机和集装箱的租赁和销售为主的营业收入占比上升到了92.85%,增加5.5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降低到80.72%,降低7.49个百分点。公司融资租赁业务收入较上年下降34.35%,融资租赁和融资租赁咨询毛利率较上年减少13.11个百分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