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家魯肅:擅長武力的另一面

受演義小說影響,魯肅留給人的印象是文弱老實,尤其是在赤壁一戰中,同諸葛亮、周瑜相比,沒那麼多存在感,就是一個普通文臣的形象。然而在歷史上,魯肅並不是一個文弱之人,他謀略過人,也善使武力,從孫吳霸業初創時就追隨孫權,在三大勢力角逐的背景下,從吳國根本利益出發,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謀略家魯肅:擅長武力的另一面

魯肅出身豪族家庭,年幼時父親去世後,便在祖母撫養下長大。他身材魁梧,自小就喜歡讀書,擅長騎射和劍術,胸有謀略。東漢末年時局動盪不安,魯肅便召集周圍地區的少年,供給他們日常衣食,帶著他們在山中狩獵以練習騎射本領,還給他們講述排兵習武之事,魯肅因此受到他們的敬愛。因為家中所餘錢糧甚多,魯肅經常施捨給窮困的鄉民,他慷慨大義之名,廣為流傳。時任居巢長的周瑜聽說後,來向他借糧,魯肅無半點猶豫之色,將家中一個碩大的糧倉送給了周瑜。周瑜見魯肅豪爽大方,心知他不是普通人物,便存了與之結交的心思,而魯肅也欣然應允,兩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隨著局勢變化,戰火也逐漸蔓延至魯肅的家鄉。為了躲避禍亂,魯氏家族決定遷至東城,當時東城處於袁術的管轄之下。袁術早已聽聞魯肅之賢名,得知他要來,便請他擔任東城長一職。然而魯肅到達東城後,發現袁術御下不嚴,法度混亂,無意就職,並立即率領族人南遷投奔居巢的周瑜。在遷移途中,他安排老幼之人先行,由青壯年殿後。袁術得知魯肅離開,急忙派兵來追趕,魯肅便召集青壯年,擺好陣勢,手持弓箭告誡追兵,如今兵荒馬亂之時,身為大丈夫要明白局勢,有功勞的人得不到獎賞,有錯的人得不到懲罰,何苦互相為難?說完之後,魯肅便將弓箭射出,穿透了立在地上的盾牌。追兵見魯肅武力過人,便不再糾纏,轉身離去。

謀略家魯肅:擅長武力的另一面

魯肅與周瑜會合後,兩人一起投奔孫策,頗受賞識。孫策被刺身亡後,孫權上位,在周瑜的舉薦下,魯肅受到孫權約見,二人就時事進行商談,所言甚歡。在賓客離去之時,孫權暗中留下魯肅,向他請教如何建立吳國功業,魯肅提出了“立足江東,觀望天下”的對策,孫權深以為然,即使後來有人數次詆譭、誣衊,孫權也始終器重魯肅。而魯肅也盡心盡力輔佐孫權,以其深思遠慮為為東吳謀劃發展路線,聯劉抗曹就是魯肅洞察時勢,向孫權提出的建議。在曹操率軍南下準備渡江時,唯有魯肅的意見受到孫權肯定,而周瑜也被從外地召回,接受大都督一職主掌戰事,魯肅也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在兩人的密切配合下,東吳做了完善的戰前準備,最終得以在赤壁一戰,大破曹軍,使得短時間內,曹操再也無力南下侵擾。

謀略家魯肅:擅長武力的另一面

赤壁這場重大勝利,讓孫權更加確信魯肅的才能,因而也更加倚重他。後來周瑜病危時,向孫權懇切陳情,力薦魯肅,讓他代替自己,孫權答應了,而且立即任命魯肅擔任奮武校尉,接管周瑜所有部下。魯肅受命,駐守江陵,後來又轉到陸口。每到一處,魯肅都恩威並施,賞罰分明,力行仁義,受到百姓愛戴,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歸附,從軍的士兵大大增加。因為在任時政績出色,魯肅又被授職漢昌太守和偏將軍,後來又參與孫權攻打皖城一戰,憑藉軍功又被改授為橫江將軍。

後來劉備同孫權矛盾爆發,當初劉備曾發誓不取益州,後來出爾反爾,讓關羽駐守荊州,自己帶兵前往益州,孫權極為不滿,所以等到劉備佔領益州後,孫權要求劉備歸還荊州下轄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同意,雙方就此開戰。劉備命關羽帶領三萬士兵奪取三郡,而魯肅也帶領一萬軍隊駐守益陽,同關羽對抗。魯肅從大局出發,約請關羽商談,為了增進信任,雙方都不帶親隨,僅帶武器相會。兩人見面後,魯肅指責關羽,荊州本是出借,既然現在劉備已佔有益州,那麼荊州就應歸還,至少應把三郡還回。席間有人出言不遜,被魯肅嚴厲呵斥,關羽也命他離去。雖然雙方進行商談,但是仍然僵持不下,戰爭迫在眉睫。當時恰逢曹操出兵漢中,劉備擔憂失去益州,迫於時機,同孫權講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邊界,左右分屬孫權和劉備管轄,至此,荊州之爭告一段落。

謀略家魯肅:擅長武力的另一面

毫無疑問,魯肅在世時為東吳定下的發展戰略,促成了東吳政權的建立和穩定。在天下三分、勢力混戰的形勢下,必須先有穩固的後方,才能進一步圖謀更大的霸業。對孫權而言,雖然他對取代漢室興趣不大,但卻十分重視魯肅的建議。魯肅是一個十分出色的謀略家,這是世所公知的美名,雖然他的武力不及謀略那樣出眾,但仍然是合格的,不然周瑜不會建議孫權將他所統屬的軍隊交給魯肅,更別說魯肅在江陵治下有方,隨孫權征戰皖城,在荊州同關羽對峙了。三國時期擅長行軍作戰的名將太多,相比之下,魯肅確實不及他們,然而,正如術業有專攻,魯肅的謀略之才也是少有人能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