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羽评郡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前夕,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对部分战犯进行特赦。这其中就包括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杨波涛等人,最著名的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在1959年的12月11日,周恩来和陈毅接见了这些战犯。作为前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非常关心他们接下来的打算问题。最终周恩来决定让他们加入政协,进入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61年,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给他们每个人每月100块的工资,提供一套住房,享受高干待遇。根据溥仪的要求,把他安排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工作。1964年,溥仪也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担任资料专员兼文史馆馆员。

但这些从前的皇帝和民国要人们就都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当然他们也是政协的重要成员。这才有了他们集体游故宫的故事,当然这也是相关部门的安排。



这天正值早春时节,全国各地都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势头。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的成员在民政局的安排下,集体参观故宫。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溥仪、杜聿明、沈醉等人,尤其是溥仪,他对故地重游,心中感慨万千。

传说当溥仪走到故宫门口的时候,不由得往事涌上心头。他仿佛梦回当年住在故宫的时代,信步就往里边走。却被门口的管理员给拦了下来:同志,请出示你的门票。溥仪脱口而出:当年我就住在这里边。


在杜聿明的提示下,溥仪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份,赶忙去买了一张票。对于故宫,溥仪是太熟悉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他,青少年时的回忆。

溥仪就自告奋勇给杜聿明等人当起了导游,当然他是有这个资格的。对于故宫里边所有的摆设和景观,他远远比政府安排的解说员要熟悉得多。解说员充其量是高中水准,溥仪本人则是大学教授一样的水平。



溥仪对故宫里的很多变化痛心不已。当他们走到养心殿的时候,溥仪告诉他们,这里长期以来都是皇帝和朝廷重臣商量军国大事的地方。在宫殿一侧的画背后,原本是有一条密道可以逃生的,现在却被堵上了。

当游客们围着一个精美的壶在议论纷纷时,解说员说这是清朝皇帝御用的用膳之品。溥仪不由得笑了,原来那不过是他当年用过的夜壶。如今却在解说员的口中,变成了其他的用途。

新中国建立后,前朝的显贵都被打倒了。国家派往故宫的工作人员并不熟悉皇宫的生活,他们对皇宫进行了一些改造,把很多东西放置的地方都搞混了。

溥仪一边看一边摇头,他把这些摆放错误的地方都纷纷指正,并被记录了下来。陪同他们一起参观的,还有溥仪的夫人李淑贤。当然这也是李淑贤第一次来到丈夫的老家,可惜他们的长辈都不在了。



溥仪游故宫指出最大的一处错误,是在光绪的皇宫里,挂的却是摄政王载沣的照片。工作人员说,你凭什么这么说?溥仪云淡风轻的说:当年我就住在这里边,我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传说当时还有工作人员找来了专家,专家还要和溥仪辩论。砖家叫兽说:我是相关方面的专家,我会不知道吗?溥仪直接回答:那是我爸,我会不认识吗?

最有趣的是,溥仪在这里边还碰到了当年北京政变时,把他赶出去的鹿钟麟将军。鹿钟麟正在陪辛亥革命元老熊秉坤一起参观,于是他们三个人就合了一张影,也算是相见一笑泯恩仇。

在黄昏时分,夕阳西垂。溥仪一行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故宫,在这次活动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参观。他们纷纷表示,新中国确实伟大,让他们这些先前的大清子民有机会进入皇城,放在之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这是多么愉快的一天啊。


新知传习阁


1963年,溥仪和妻子李淑贤逛故宫,临近宣武门时,溥仪笑着说:“当年我就是被冯玉祥从这里赶出去的”。语气非常平静,完全没有觉得可惜的意思。等走到另一个地方他又会说这是我读书的地方,还跟李淑贤说着自己小时候读书时的情景。

李淑贤问他老师敢管你不?溥仪笑道:“他哪里敢管我,我经常捉弄老师!”其实说这些的时候溥仪确实不存在一丝丝的尴尬,整个人也平静了许多,可能是经历的多了。

但是在这之前,溥仪曾被沈醉邀请游览故宫时却非常激动,甚至闹出笑话,一直被后人谈论,这又是为何?

沈醉是军统特务头子,他与溥仪以及杜聿明是狱友,三人一起被特赦,1960年,溥仪被分配到了北京植物园做园丁以及卖门票的工作。

沈醉与杜聿明也留在了北京,后来他们一同邀请溥仪游览故宫,有可能是想让溥仪做导游,但是溥仪拒绝了,他说怕自己触景生情,可是二人不依不饶,硬生生将他拽去。

大家都知道,从溥仪被赶出来后的第二年,紫禁城就更名为故宫,故宫博物院也随之上线了,故宫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禁地一下子变成了谁都可以观赏的旅游景点,全中国人民欢呼雀跃。

因为每个人都想看看故宫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住在哪里?嫔妃又住哪里?一时间,整个故宫非常拥挤,然而不多久抗日战争爆发,故宫越来越多的地方无人管理。

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开始修缮,也正是这个时候,沈醉、杜聿明、溥仪三千前来游览,既然是故宫博物院,自然是要收费的,看着长长的队伍,溥仪不禁有些难受,他皱起眉头:“想不到如今我回自个儿家,还要买门票。”

这句话被沈醉二人听见,两人哈哈大笑,溥仪也无奈的笑了起来,这个话从溥仪嘴里说出来,很多人认为是闹出来个笑话,但是究竟是好笑还是尴尬,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

接着他们又走到一处,是光绪皇帝的住处,溥仪四处张望,发现房间里有张照片,然而并非是光绪帝,这个事情他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叫来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这是专家给出的照片怎么会有错?

沈醉二人就建议将专家叫来,专家听完之后说:“我怎么可能弄错,难道我不知道这是谁吗?这就是光绪帝。”

溥仪一脸生气,情绪激动,“这不是光绪帝,而是醇亲王载沣,是我爹,我能不认识?”

专家非常尴尬,在确认之后立即换了照片。

除此之外,还有人说他在游览故宫时,还从龙椅下找出了自己藏匿的蛐蛐盒子、在展览的文物中,指出了自己曾用的夜壶,在别人眼里,这些可能会成为笑话,但是在他自己看来,这已经再正常不过了。


羽评郡主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名皇帝,在后来的改造过程中,他跟杜聿明、沈醉等是"同班同学"。1961年2月8日,周恩来批示对溥仪、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周振强、郑庭笈、杨伯涛等七人进行工作安排。他们从战犯“同学”升级成了金领“同事”,月薪过百(至少合现在两万),后来溥仪都涨到二百元了。他们是第一批文史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从事文史回忆、甄别、研究、书写。而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是副主任申伯纯,而申主任曾是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发言人。

1961年的一天,申主任(沈美娟《沈醉回忆溥仪的最后七年》,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记载的是北京市民政局)安排了溥仪、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家眷没在京的文史专员,游览北京。最初,溥仪听说游览北京,非常开心,反正自己现在是单身贵族!但听说还要去故宫游玩时,他犹豫了一下 ,还是去了。福垊就谈谈溥仪到故宫游玩闹出的笑话吧。

溥仪:回家还需要买票吗?

溥仪曾说挤着眼都能摸遍故宫,他之所以犹豫,一方面真的是想“回家”看看;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睹物思人,百感交集而失态。1924年11月5日,年仅19岁的溥仪被赶出故宫,到现在已经有37年没“回家”了。溥仪跟着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他们,又兴奋还紧张地走向故宫。期间还买了个烧饼,才知道烧饼是热的吃,这让大家哄堂大笑,他笑着骂太监是狗奴才。这个插曲,不仅让溥仪放松了很多,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他们也轻松多了。溥仪走到故宫门口,顿时兴奋起来了。一边高呼,一边奔跑,结果被卖票的小姑娘喝住了——买票!溥仪一脸疑惑地问:我回家也需要买票?小姑娘冷冷一笑:大爷,您老没喝高吧!故宫是你家,你以为你是皇上啊!溥仪大惊,就怕别人说他是皇上,赶紧道歉。杜聿明他们把溥仪拉到一边说,收票是为了更好是管理和维修故宫使用。溥仪也就花了一毛钱,买了张门票。

溥仪:我爹我还能不认识了吗?

进了故宫,一方面大家出于对溥仪皇宫生活的好奇,另一方面怕刚才卖票的事儿让溥仪不开心。大家一致请溥仪担任导游,不断问及溥仪的想当年。溥仪看着故宫建设的比以前更好,大概也是为了缓和气氛,他说:才收一毛钱,真值。然后就回答了大家很多的疑问,并为大家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当有人问他当年是如何离开故宫时,溥仪有些淡淡的悲伤,但又不想影响了大家的心情。他讲述是那个鹿钟麟奉冯玉祥的命令将他赶出去的云云。但溥仪表示:现在很释然了,甚至很想见见他,不知道他现在还好吗?同年,在他们的帮助下,于辛亥革命纪念日那天,溥仪不仅见到了鹿钟麟,还见到了辛亥开出第一枪的熊炳坤,三人还合影留念呢。当然,这是后话。

后来他们故宫内殿,看到一个美丽的讲解员为大家讲光绪。尽管有一些错误,溥仪依然静静地在听。突然美丽的讲解员,指着一副画像(上图)说:这就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光绪帝。溥仪再也忍不住了,说:“这不是光绪。”小姑娘说:“大爷,这可是专家说,您是专家吗?”溥仪说:“我不是专家,专家说的也不对,麻烦你把专家叫过来。”大家都劝溥仪算了,溥仪说:“不行,对待历史就是要严肃、认真,还记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对我们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尤其是辟谣的要求吗?”专家到来后,问到:“你谁呀?哪个单位的?我研究清史二三十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是不是光绪啊?”溥仪没好气说道:“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说:“你别丢人了,光绪哪有儿子?”顿时不明真相的人哄堂大笑。溥仪怒了:"这副画像是光绪的弟弟醇亲王。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大惊:“您莫非就是皇帝?”此时,大家议论纷纷。溥仪正色道:“不,我不是皇帝,我是新中国公民——溥仪!”

关于溥仪重游故宫闹笑话故事,大多都是无中生有的趣史。福垊讲述的这两个故事,也有脑洞大开的演绎成分,但也结合了历史事实。谢谢大家。


福垊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的确闹出过笑话,并一直流传至今。

话说1960年,溥仪被特赦,经周总理过问,溥仪在北京植物园做起了园丁工作。他与杜聿明、沈醉是狱友,三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杜聿明、沈醉两位故友邀请溥仪去故宫看看,溥仪起初并不想去,因为都知道,故地重游容易触景生情。他就怕游完,晚上连觉都睡不着。

但故友们一句话:那曾经是你的地盘,你熟悉啊,给我们做导游啊!溥仪便不好再推辞。

再则,作为溥仪18岁以前的家,溥仪当年被赶出去后,再也没回去过,他也想看看阔别30年的“家”变成啥样子了?他藏在龙椅下面的蛐蛐笼子还在不在?于是便答应了。

当三人行至故宫门口,溥仪发现一大帮人在排队,并被告知必须买票才能进去。

原来,解放后紫禁城已经改成了故宫博物院,全国人民都可以买票进去参观。溥仪被关了那么多年,又刚出来不久,哪知道这些变故呀!

溥仪望着购票的人流,无耐地拍着脑门说:“我今儿到自个儿的家门口,合着不买门票进不了门?”


杜聿明和沈醉忍不住哈哈大笑,溥仪自己也笑了,这句话出自曾经金口玉言的未代皇帝之口,也算是个大大的笑话了吧?

快走到宣武门时,溥仪停下了脚步,苦笑道:“当年我就是在此处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他语气平静,胸膛没有起伏,就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看来岁月真的能磨灭一切啊!这个满鬓如霜的老人,再也不是那个当年雄心勃勃要收拾旧河山的青年溥仪了。两位老友怕勾起溥仪的伤心事,也不敢言语,默默地拉着溥仪的手往前走,两人甚至开始后悔非拉溥仪重游故里的举动了。

溥仪看到了两人的变化,索性自个儿放开了,每经一处,便主动给两人讲述自己小时候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他还指着被他锯掉的门槛哈哈大笑:这是我学骑自行车时嫌碍事,命人锯的……可惜了我那些收藏的自行车……

溥仪还带两人偷偷地混进旅行团,听导游讲紫禁城的故事,如同孩子般兴奋。

三人在参观展览厅时,他指着一个花瓶,忍不住大声说道:那是我的夜壶。我小时候特调皮,总喜欢往这个花瓶里撒尿……

他这一嚷嚷,周围参观的人可都听到了,都诧异地盯着溥仪,以为这个人精神有毛病!杜聿明、沈醉光捂着嘴笑。

旁边有位工作人员忙过来解释:这不是夜壶,是末代皇帝溥仪用过的花瓶。


傅仪不以为然地盯着工作人员说道:我就是溥仪。

大家都惊奇地把他围了起来,上下打量着只在历史书中听说过的末代皇帝,连声向溥仪打招呼,请他讲讲自己的历史。

溥仪此时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想想自己坎坷的一生,未能实现的梦想,儿时的旧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两位老友一看情形不对,连忙把溥仪从人群中拉了出来……

对于三十多年后的这次故地重游,溥仪在回忆录中只是一笔带过,他只说现在的故宫修的更好,和以前的不太一样了。

他不愿过多地用笔墨描述,可能是因为这些少年的记忆触碰到了他内心柔软的缘故吧。

7年后的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华龙皇家陵园。他和他的紫禁城的所有记忆,都随之入土,再也无人知晓了。


小熙为人人


溥仪游览故宫,应该是上世纪最有趣的一件事。

1959年,多年牢狱改造生活结束了。杜聿明、溥仪这些狱中的兄弟们在北京的文史馆上班。从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到身陷囹圄的阶下囚,再到整理文史材料的勤奋工作者,这样从风云激荡到归于平静,杜聿明和溥仪都深刻感受到了晚年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这一天,杜聿明对王耀武、沈醉几个昔日狱友聊天。聊到故宫。杜聿明说:“老溥肯定不敢去故宫,那是他以前的家,去了铁定要伤心!”这话传到溥仪耳中,溥仪直接急眼了:“谁说我不敢!我现在是共和国公民,参观故宫是我的权利!”然后对杜聿明说“走!兄弟们都去,我轻车熟路,给你们当导游!”

就这样,溥仪在离开故宫30多年后,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回家路”。

溥仪一行人来到故宫,发现很多人排长队买票。溥仪和杜聿明虽然是名人,却也没有免票的权利,只好买票进门。溥仪一遍掏钱一边小声嘟囔:“怎么回自己家也要掏门票啊!”杜聿明准备告诉工作人员溥仪的真实身份,溥仪一把给他拦住了“老杜你干啥!我微服私访不行吗?”

溥仪带着杜聿明等人,到了故宫游览,当他在陈列馆见到一张光绪的照片时,终于忍不住了。他告诉工作人员,这张照片搞错了,他不是光绪!

工作人员被他气笑了,“你这个老同志,我们这些陈列的文物都是专家鉴定过的!怎么可能有错?”

杜聿明也在旁边劝"老溥,你是不是老眼昏花看错了?专家应该没有搞错吧?"

溥仪怒吼一声“我这么可能认错?照片上这个人是我爸!他的名字叫载沣!”

就这样,溥仪帮着故宫纠正了一个大错误。于是故宫里再也没有展出过光绪皇帝的照片。

后来,溥仪再去故宫,就能看到自己的照片了。这是因为,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留下照片的皇帝!

自从那次以后,溥仪面对故宫咋也没有了心理压力。在北京植物园工作期间,经常带着妻子李淑贤去故宫、颐和园游览。李淑贤回忆,溥仪总爱给她讲以前发生在故宫里的故事,说他在那里学了自行车,在那里学走路,谁谁谁住在哪个屋。两人还有时混入游客人群,听导游讲故宫的故事,看看有没有人黑他。

溥仪游览的事情,我就知道这几个,你还知道哪一个?


历史知事


溥仪从1945年8月17日被苏联俘获,到1959年12月4日被毛主席特赦,有14年的时间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

溥仪被特赦回到北京以后,对新生活也有很多不熟悉,也闹出过很多笑话。溥仪回北京以后第一次理发时,不知道理发师手里拿的“呜呜响”是吹风机。溥仪还问理发师:”先吹风还是先理发?“

第一次坐公交的时候,溥仪见大家都礼让老人小孩。他就想让身边的一位妇女先上,自己再上。这位妇女见他不上去,就上车关门走了。原来,这位妇女是售票员。

对于这些特赦人员,新政府也是非常关心,周总理也曾多次过问此事。溥仪就对周总理表示了自己想当医生的想法。周总理觉得,溥仪身份特殊,如果溥仪治病人的时候出什么错,肯定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周总理回复溥仪:不可以。

不过,周总理根据溥仪的爱好,先安排他到北京植物园的工作。不久,又把他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负责清末和北洋时代历史的撰写和编辑工作。而且,给的工资还不低,达到每月200元标准!

(“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的鹿钟麟、溥仪、"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

1961年,为了北京市民政局为了帮助溥仪等人了解北京,熟悉生活,组织特赦后留在北京的一些人进行一系列参观。这些人中,就包括溥仪、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他们用两个月时间,先后参观了很多公共事业和工厂,以及人民公社。

在参观结束时,杜聿明等人提议去故宫看看,还把溥仪拉过来当讲解员。

溥仪其实不想去,他在故宫住了那么多年,早看够了。可是,杜聿明激将他说:“怕伤心啊,那就在家呆着吧。”而溥仪听到老杜这么说,就赌气:“我肯定要去,我现在完全接受了人民政府的改造,有什么好不开心的?”于是,一行人有说有笑的往故宫走去。

(左一,杜聿明;左三,溥仪)

可是,刚走到故宫门口,溥仪就遇见一件很尴尬的事---被拦住,让他们买门票。溥仪懵逼了,说:“我回家也需要买票?”小姑娘冷冷一笑:“大爷,您老没喝高吧!故宫是你家,你以为你是皇上啊!”溥仪最怕别人把他跟“皇帝”扯上,赶紧掏钱买票。

进去之后,溥仪发现故宫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很多物件都换新的了。老旧衰败的景象一扫而空,到处都修缮完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溥仪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故宫自设工厂仿照原样重新修缮了。

更让溥仪吃惊的是,里面摆设的玉器瓷器字画等文物也比以前多了。各地收藏家和百姓为故宫捐献了很多文物。甚至,溥仪走之前盗运出去的《清明上河图》,也回到了故宫。

(溥仪父亲,载沣)

在参观故宫内殿时,溥仪又遇见了一件“有趣”的事。原来,讲解员指着“清摄政王载沣”的照片说:“这就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光绪帝”。溥仪当然不干了,跟讲解员理论,让讲解员把专家叫来。专家来了也是很高傲,觉得自己学识渊博,不会出错。

溥仪急了,说:“我不懂?我从小就在这生活,这是我家,墙上挂那位根本不是光绪,那是我亲爹载沣!”

这可把专家吓一跳,原来眼前这位是“末代皇帝”溥仪。过几日,专家赶紧带上礼物登门道歉。故宫的工作人员,也赶紧换了照片。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溥仪和杜聿明、沈醉,在1960年一次战犯联谊会相识,1961年三人被特赦后,一起被安排在文史研究会担任文史专员。


溥仪是个路盲,几次独自出门都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此后很少出门。

有一次杜聿明、沈醉怕溥仪一个人在家太闷,当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听溥仪讲讲北京名胜古迹的典故。

所以邀请溥仪去故宫游玩,溥仪开始有点不想去,沈醉就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怕触景生情啊?”溥仪梗着脖子回道:“去就去。”

到了故宫,沈醉买了门票递一张给溥仪,溥仪很惊诧的说:“我到这里来,还需要门票吗?”

溥仪顿时有点不高兴,不过他说的有点道理,他生在皇宫,长在皇宫,在他心里皇宫就是他的家,回家了还要门票,岂有此理?


杜聿明见状,赶紧给他解释说:“现在故宫对外开放所有人进来都要买门票,门票收入主要是用来管理、维修故宫之用。”

溥仪听了,半天没说话。进了故宫,他们来到了金銮殿,当走到龙椅边时,沈醉跟他开玩笑说:“皇上,坐龙椅是什么感觉啊?”溥仪笑了笑,回答说:“我那时候还是个三岁小孩,哪里懂得那么多?”

突然溥仪趴到地上,手往龙椅下面掏东西,周边游玩的人都愣住了。一会只见溥仪从龙椅下面拿出了一个蛐蛐罐。

他开心的说:“这还是我小时候贪玩,放在这里的呢,没想到过去这么久了,这个东西竟然还在。”大家看着他小孩般的神情,都哈哈大笑起来,搞得溥仪很不好意思。



溥仪跟着工作人员一路走一路看,他发现故宫里的摆放有很多错误。当他来到寝宫看到光绪的照片时,他停住了。他指着照片对工作人员说:“这个照片挂错了,他不是光绪帝。”

工作人员还是第一次听人说,照片挂错了。他反复解释不可能。后在溥仪的坚持下,找来了故宫文史专家,专家也认为不可能会错。

溥仪无奈的说:“天下什么事都有可能错,但绝对不会有人认错爹!”原来照片中的人不是别人,竟然是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载沣。周边人听了都笑弯了腰,搞得专家很尴尬。


溥仪一行游玩一段时间后,到御花园休息。不料有人认出了溥仪,很快围上来很多群众,大家围着溥仪问东问西。于是沈醉赶紧提议大家回去,此后,溥仪再也没有去过故宫。


花木童说史


溥仪对故宫的情感应该是矛盾的,一方面先祖打下的江山毁在了他的手里,甚至连最后的家都没有守住。那种坐镇金蛮殿指挥天下的日子,成为了溥仪日后书中浓厚又愧疚的一笔。

可是在另一方面来说,溥仪应该是不喜欢故宫的,溥仪不是光绪的亲生儿子,他的帝座是突如其来的,并非是早就安排好的。一个三岁孩童未经历过宫廷,就因为光绪帝的去世被迫上位,长达十几年指挥天下的时间,在溥仪看来那是一种孤独的难捱。


这从溥仪的书《我的前半生》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溥仪记录过宫闱的生活,最怕的就是每日傍晚,等待办事的人都走光之后,太监拖着一副鬼怪异的调子给宫廷上锁。而溥仪最怕的就是现在,他写道,总觉得那个时候所有的鬼都要聚集在他的窗户边。

而这种跌宕起伏的身份转变,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的身份被真正的定了下来,而当时与他在一起的狱友杜聿明和沈醉也一起变成了同事关系。

一天深夜,溥仪被这两人拉着游玩故宫。而昔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皇家禁地也成为了游客们参观游玩的场所。就连溥仪看着杜聿明买下的票,都在感慨:没想到回了自己的家,也需要买票!溥仪说出来的话自然是引得人大笑,但是玩笑背后的落差与辛酸,估计很少人能够感同身受。

而之后在别人眼里闹出来的一连串笑话,对于溥仪来说只是心灵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鞭笞。

故宫早已被修葺完善,战火的痕迹已经是寥寥无几。而其中溥仪对于故宫最大的帮助恐怕就是矫正了专家眼里的认知。


当时溥仪的身边有讲解员告知参观者各个皇帝的画像,可是当指着光绪帝的画像时,却被溥仪反驳,这并不是光绪帝而是醇亲王。当时讲解人就不乐意了,甚至搬出了研究清朝史二十多年的专家来辨认。而溥仪也是丝毫不让步,甚至搬出了自己是醇亲王的儿子的证明,以自己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告诉专家确实是他们错了。


溥仪的身份摆在那里,也只有溥仪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自然溥仪的话是最为正确的,没想到溥仪的偶然的一次出行却纠正了历史上可能再也无法纠正的错误。

但是游玩故宫闹出的笑话并不只是这个,溥仪的身份曝光之后,有游客问溥仪,‘坐在金蛮殿的大龙椅上舒不舒服?’溥仪听后只是哈哈大笑,‘三岁小孩哪懂那么多!’虽然溥仪笑着掩盖了一切,不过想来那会笑话背后的溥仪心情应该不怎么愉悦吧。因为从那以后,溥仪就很少去故宫了。

所以溥仪在故宫闹得笑话,虽然博了后人一乐,但是对于溥仪当时来说,未必是一件愉悦之事。但是总归溥仪的游玩还是有价值的,起码拨乱反正改了历史上的一个大错误。


小镇月明


溥仪,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曾祖父是道光帝的儿子,溥仪的奶奶是慈禧的亲妹妹,溥仪的妈妈是慈禧的养女,溥仪的外公荣禄是慈禧器重的大臣兼心腹,溥仪的爸爸是醇亲王载沣。由于这些血缘关系,病危中的慈禧就选了三岁的溥仪当了内忧外患的大清帝国皇帝。




小皇帝溥仪当时还在吃奶,离不开奶妈王焦氏,他只是个挂名皇帝。溥仪前半生历尽周折曾三次当皇帝,在皇位上没几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2.12隆裕皇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结束了在皇位上的工作。



新中国对溥仪进行劳动改造。溥仪和国民军统特务头子沈醉、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是狱中好友。1960年被放出来,新中国还给溥仪安排了工作。让他在北京植物园当一名花匠。有时候溥仪会被八旗子弟和一些老太监跪拜,高呼“万岁爷”,溥仪吓的直摆手对他们说,万万不可这样了,现在新中国了,你们叫我“同志”就好。


有一次沈醉和杜聿明心血来潮,邀请溥仪去故宫游玩,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溥仪一定是故宫最好的“导游”。当溥仪一听要去故宫时,心里顿时五味杂陈,故宫可是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紫禁城“老家”。往事不堪回首,溥仪曾在那里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现在的紫禁城早已物是人非,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有何脸面回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所以溥仪再三推脱不去。最后经不住这两个朋友的再三劝说,来到了故宫。


故宫大门口的游人熙熙攘攘,大家都在排队买票,溥仪三人也不能例外。这时溥仪有感而发竟脱口而出说:“我今儿回自个儿的家,还要买门票?” 周围人也对他侧目,感到他莫名其妙。杜聿明和沈醉忍不住笑了,他们想告知工作人员溥仪的身份,但被溥仪拒绝了,最后他们买了门票进去。

故宫经过一系列的变故,很多地方都重新进行了修葺。溥仪边走边和他的朋友小声讲述着故宫以前的故事。当他们走到“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览”大厅时,有个导游指着一个花瓶给大家介绍说:“这是是末代皇帝溥仪后花园的花瓶……”溥仪听了禁不住打断说:“错了,这是溥仪的夜壶!”大家听了哄堂大笑。那导游认真地向溥仪解释,这是经专家研究的,是清朝的花瓶,你怎么可以乱说呢。溥仪看看大家说:刚开始这的确是个花瓶,每天早晨都有宫女太监采集最美的鲜花放在里面,溥仪小时候很调皮,就趁宫女太监不在的时候,把插在上面的花拿了出来,把里面的水倒掉,然后尿到里面,再把花放回去。下午太监看到枯萎的花朵,感到不对劲,就把花朵拿出来,还把鼻子凑到瓶口闻了闻。这个动作滑稽极了,溥仪忍不住学起了他的样子,还翘起兰花指,大家笑得更厉害了。溥仪说:“从此以后这个花瓶就成了溥仪的专用夜壶了。”游客和导游都非常惊讶,也有些人以为他在讲笑话。



当溥仪来到光绪皇帝的寝宫时,一眼发现光绪的画像挂成自己老爹的了,他立刻对工作人员说,这画像放错了位置,这是摄政王载沣的画像,不是光绪的画像。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经过专家认定的,怎么会错呢?


一直争执不下,不一会就围了好多人,相关人员只好叫来了负责这块的专家,专家看了看这个平头百姓,仍然坚持自己是对的。溥仪急得脸都红了。无奈之下就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他说:“摄政王载沣是我的亲爹我怎能不认识他的画像?!”周围的人一阵哄笑,以溥仪是个神经病,最后溥仪只好拿出身份证和户籍证明让专家看,专家看到户籍名字上写着:爱新觉罗. 溥仪,顿时尴尬了,在溥仪的指认下重新把画像调了过来。

(溥仪当时办户口时,工作人员不知道怎么给他填住址,因为溥仪的住址是紫禁城,最后在溥仪的提议下写了溥仪五妹家的住址。)



溥仪看到的故宫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样东西都会勾起他许多的回忆,当他走进金銮殿时,看到自己3岁时就坐过的龙椅,感慨万千,禁不住手扶龙椅,眼含泪水。工作人员提议让他坐上去给他拍个照,溥仪摆摆手拒绝了,他说:“这龙椅不好坐啊!”周围的人又笑了,有人对他同情。



从此以后,溥仪再也没有去过故宫,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


小姐姐讲史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三岁继位,六岁退位,十一岁再复辟,然后仅十二天又退位,后来做了卖国贼,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再后来日本战败,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最后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被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溥仪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悲剧的,同时也是幸运的。悲剧的是一生颠沛流离,虽然五个老婆也没留下后代。幸运的是总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功改造成一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获批特赦后,回到了北京,住在了政府安排的宾馆里,同时获得特赦的还有国民党特务沈醉,国民党将军杜聿明,他们在旅顺战犯管理所一起接受改造,关系也不错。





有一天沈醉和杜聿明想去故宫玩玩,于是就叫溥仪一起去,正好让溥仪给当个讲解员,溥仪这个绝对是“历史级别的讲解员”。一开始溥仪还不愿意去,可能是怕触景生情吧!可是受不了好友的再三请求,溥仪说好吧,我给你们当会讲解员。


我回个家还得买票啊?

于是三人很快来到故宫,刚要进入,被工作人员拦下,要买票才能进,三人一脸茫然,只得排队买票。溥仪这时有点不高兴了,对好友说,我回家还得买票啊?一时大家觉得很尴尬,安慰他说可能需要经费维修故宫吧!溥仪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买了票进入故宫,溥仪来了兴致,给好友讲解这里那里的。



那个是我爹,难道我不知道?

后来走到光绪皇帝的寝宫,十分尴尬的是溥仪发现光绪的寝殿竟然挂着载沣的照片,于是赶紧跟工作人员反馈了这个错误,然而工作人员不以为意,还大骂溥仪不懂装懂,说自己研究了三十年了,肯定不会出错。溥仪也被骂的十分不痛快,直接反驳道,“照片挂的是我亲爹,我能认错?”工作人员听完才明白原来此人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一时之间感到十分尴尬,随后将照片重新给挂好了。


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溥仪找到了工作,在植物园上班,后来还经人介绍找到了最后一任老婆护士李淑芬。两个人婚后十分恩爱,后来溥仪也带过老婆去过故宫,故宫买票时还遇到了鹿钟麟,当年是鹿钟麟把溥仪赶出的紫禁城,所以鹿钟麟当即给溥仪买了票,说出了当年是我把皇帝好了出来,如今我请皇帝回宫了。后来溥仪还和鹿钟麟、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一起合过影,大家一笑泯恩仇,一时间传位佳话。溥仪后来在崇祯皇帝吊死的树下,说出了同样是末代皇帝,我比你强多了,所以溥仪晚年应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