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金融科技行業發展五大趨勢

2019年,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或將呈現以下五個趨勢:2B取代2C成為市場競爭焦點;從做業務向科技賦能轉型;銀行等巨頭入場加速行業洗牌;客戶金融科技認知深化;金融科技繼續面臨強監管。

2019年金融科技行業發展五大趨勢

2018年是金融科技的變革之年,互聯網巨頭紛紛轉型,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加快佈局,一眾科技公司也開啟突圍。儘管強監管下,許多企業經歷了數字化轉型的焦慮和衝擊,但金融科技的創新並未止步。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催生金融科技新物種、新模式和新業態。

可以預見的是,一個更富活力與效率的金融科技生態正在形成。展望2019年,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或將呈現以下五個趨勢:2B取代2C成為市場競爭焦點;從做業務向科技賦能轉型;銀行等巨頭入場加速行業洗牌;客戶金融科技認知深化;金融科技繼續面臨強監管。

由服務C端轉向B端

過去,金融科技創業者或行業巨頭都瞄準C端市場,以C端流量為基礎,將網絡貸款、在線支付、資管等視為直接服務C端的主要發力點。但隨著強監管和互聯網流量紅利日漸被瓜分,致力於開發B端業務,為金融機構提供(2B2C)相關科技服務,成為眾多金融科技公司未來佈局的重點。

2018年,螞蟻金服全面開放、京東金融轉向2B、飛貸金融科技全面開放技術,對外輸出移動信貸整體技術,頭部企業的動向代表了當前市場看好的方向。除此之外,一些傳統金融機構早已深入佈局其中,還有各類互聯網金融公司、垂直的技術服務商,都在分食金融科技B端市場。

普華永道認為,中國互聯網下一個風口將出現在B端,科技企業賦能B端服務C端將成為主流商業模式,目前2B2C發展帶來的平臺生態已初具格局。而畢馬威預計到2020年,中國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12萬億元,前景廣闊。

雖然B端服務一片藍海,但若真正進入其中分一杯羹,則要直面比C端更高的門檻,更久的耐心以及更大的風險。直接開拓C端市場的核心要素是流量。無論依靠價格戰拼補貼,還是打造各類消費場景拼體驗,能導入流量,留下客戶就是2C商業模式生存的王道。

相比之下,B端門檻更高,業務變現相對漫長。如果說2C的業務大多是燒錢拼流量賺“快錢”,那麼2B的業務核心在於是否有過硬的技術實現賦能,核心是燒錢拼技術“慢工出細活”。

對於許多金融科技公司,要戰略清晰,思路明確,特別是有場景和自有金融業務的綜合平臺,要平衡好C端自營業務與B端技術賦能的關係,把握好短期收入和長期佈局,尋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由金融服務轉向科技賦能

2018年,互聯網金融巨頭紛紛表示未來“不再做金融業務”,而回歸技術服務。其中,度小滿從百度獨立,京東金融改名京東數科,360金融從360集團剝離上市。高度相似的戰略轉變,包含著金融科技創新者們的新共識:未來賦能和合作帶來的價值將大於競爭。

一方面,金融強監管下,過去靠傳統業務驅動的模式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如牌照獲取難、資本金約束、資管政策調整等,網貸、理財、支付等很多業務受限,最好的調整轉型方式就是與“根紅苗正、財大氣粗”正規持牌機構合作。

另一方面,科技在未來競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有望形成差異化優勢,也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估值和青睞。

在金融科技化的道路上,除了BATJ等互聯網巨頭,神州數碼、長亮科技等傳統金融IT服務商,以及眾多細分領域的金融科技平臺,均陸續加入科技賦能的行列。這些科技賦能者,試圖將紛繁複雜的場景、流量、數據、風控、資金、產品等金融要素標準化,並從用戶管理、產品定價、渠道營銷、運營模式等方面,優化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鏈條。

預計未來,有更多金融科技公司或主動或被動的摒棄部分純金融業務,以賦能者和合作者的姿態,切入金融科技服務領域,而市場有望形成“場景流量方-平臺賦能方-金融機構”的多元合作新模式。

巨頭加速洗牌

縱觀金融科技行業,細分領域龐雜,初創企業眾多,特別是2013年以來的互聯網金融熱潮,催生了大批新軍。而經過數年的培育和角逐,行業格局開始呈現整合趨勢。一個明顯特徵是,新入局者的數量開始減少,併購交易快速增長。

2019年,來自大型行業參與者、金融機構、監管等方面的力量,將會驅動行業進一步整合。

一方面,大型互聯網巨頭加速佈局。入局較早的BATJ互聯網巨頭,一方面憑藉自身的流量優勢,在強大C端生態壁壘的基礎上,借其技術、客戶、數據、平臺、場景和品牌等優勢,直接進入B端服務市場;同時,財大氣粗的巨頭們充分發揮“買買買”的特性,快速收購新金融科技平臺構建生態,這都對實力單薄的初創企業形成擠出效應

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入場。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孵化金融科技子公司。比如憑藉對銀行業務的深刻理解、市場化的機制和服務優勢,金融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長快速,平安金融壹賬通、招聯消費金融等,已成為行業的“潛力股”。2018年4月,建設銀行更是打響了國有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槍”,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大型銀行加入這一行列。

但銀行入局,必須思考好三個問題:

一是在服務原來內部系統開發就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是否真正有資源、人才和能力實現對外輸出;

二是原來本地化、重模式的系統架構和產品設計思路,是否能適應當前雲化敏捷輸出模式,畢竟某巨頭當初可是集上千人力、耗時近2年時間才完成系統模塊化與組件化;

三是原來濃郁的甲方思維,能否過渡到“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化乙方思維,畢竟真到市場上,如果出現項目分期、延期上線、開發功能不及預期等問題,客戶是要用腳投票的。

此外,監管也在加速驅動去偽存真,逐漸淘汰不合規或競爭力弱的小型金融科技公司,客觀上推動行業洗牌。

總之,科技行業具有贏者通吃的天然特性,更容易形成巨頭壟斷的行業局面。而隨著銀行逐漸從目標客戶變成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留給初創公司的時間和空間都在收窄。可以預見,伴隨行業不斷整合,少數突圍者將引領潮流,行業格局逐步確定。

從“客戶”到“用戶”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客戶行為的變化,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的理解認知也更加深化。銀行“數字化”轉型,不僅是設備的“智慧”升級,業務流程的優化,AI、大數據、區塊鏈的運用,更是從“客戶”向“用戶”服務理念的轉變。

去年興起的開放銀行浪潮,就是這一服務理念的有益探索。

2018年,可以視為中國開放銀行元年。這一年,興業銀行通過 Open API 引入了16.75萬個場景端客戶,各類創新產品實現交易5570萬筆;浦發銀行於2018年7月推出國內首家 API Bank 無界開放銀行;建設銀行於2018年8月推出開放銀行管理平臺一期,已投放四類產品,並規劃陸續開放8類10種 SDK 產品。

未來金融科技創新的關鍵,要思考如何藉助金融科技無縫無感融入客戶的生產和生活,為客戶提供簡單便捷的產品和服務。比如研究發現,目前四分之三的用戶期待“即刻”服務,即通過線上對接三分鐘內享受全流程服務。

在此背景下,“刷臉”(人臉識別)在成為轉賬、開戶、ATM存取款等金融服務新標配的同時,也已深入如門禁、門店點餐、酒店入住、航空旅行等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金融服務模塊已通過SDK/API,無感嵌入各類場景中。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客戶對金融科技的認識持續加深,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期望將不斷升高。未來金融科技賽道上的佼佼者,一定也是良好客戶體驗的提供者。

強監管常態化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國內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前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而金融監管的關鍵,始終是追求實現激發創新與控制風險的動態平衡。可預見的是,未來金融科技領域的監管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嚴監管常態化,二是創新監管漸行漸近。

金融科技的風險具有傳播速度快、滲透面積廣、跨界傳染性強等特點,當前的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和手段,難以匹配相應的金融科技發展。在探索金融科技監管長效機制的過程中,對金融科技企業實現一致性監管,設置行業准入標準、強化行業自律和深化社會監督等,漸成行業共識。

另一方面,監管對金融科技創新展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前面提到的開放銀行探索是典型例子。

去年,開放銀行迅速落地,而在開放銀行、數據共享等監管領域,英國和歐盟走在世界前列,如《歐盟支付服務修訂法案》(PSD2)、美國的《消費者金融數據共享和整合原則》等,對於API交互、信息共享等明確了相關的監管規範體系,包括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等開放銀行都是按照這類標準輸出和合作,但國內尚未出臺相關的指導或政策框架。

可喜的是,監管部門已表示會加快監管科技(RegTech)的研究,同時將充分借鑑國際經驗,結合我國銀行業發展實際,建立健全監管框架。隨著政策的逐步到位,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將共同迎接金融數據共享與創新發展的浪潮。

在無准入門檻、無監管機構、無行業標準的草莽時代,各類金融科技公司可以跑馬圈地,各領風騷。但在巨頭入場、監管日益完善、客戶認知不斷深化的今天,金融科技公司只有在規範化的道路上具備領先的發展優勢,才能保持極速發展而不被淘汰出局。這是金融科技的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