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兩個月前,一個南方妹子跟我聊天,“你不覺得北京市場已經不行了嗎?現在全國的資金都是流向深圳的。”

我當時懶得爭辯,發了一堆省略號過去。

後來,我逐漸發現,這個觀點不只是極少數人的看法了。

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媒體,都有點唱衰整個北方經濟,看不上北京的意思。

比如最近的幾篇文章,人口爭奪戰北京墊底、北京喊窮、北京天津吸引力降低等等。

還有一些微信群的討論:北方基本不行,北京房價上不去了,北漂沒前途……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北京樓市真的不行了嗎?這篇文章,我們認真的聊聊這個話題。

01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升溫,京津冀卻相對冷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唱衰北方市場的聲音呢?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今年以來市場回暖的比較快,而京津冀還是相對偏冷的狀態。

我從貝殼找房那裡拿到了一組數據。這組數據篩選出了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城市,如果按照二手房的調價幅度來做排序的話,那麼蘇州、廈門、無錫、東莞是靠前的。

也就是說,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調價幅度比較高。雖然隨後就是廊坊,但北京和天津都處於中下游的狀態。

我之前有篇文章分析過,北京3月份的數據還不錯,市場也在回暖。但相對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熱度,還是小巫見大巫。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另外從政策、土拍市場來看,結論也確實是一樣的。

先來看,長三角的政策變化。以上海為首,各個城市幾乎都對樓市政策進行了微調。包括降低交易稅費、放鬆落戶限制、房貸利率下調等等。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圖:同策研究院整理)

再看土拍市場。蘇州、合肥、杭州的參拍房企數量明顯比18年年底增加,甚至蘇州青劍湖地塊競價多達175輪。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圖:同策研究院整理)


還有無錫。18年的時候,無錫土地是有不少流拍的。9月27日無錫土拍年9月27日土拍7宗底價成交、一宗流拍,創下了年度最快土拍的記錄,很多人記憶猶新,那時候土拍市場真的冷的不得了。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但是在2019年,無錫土拍市場又熱了起來。濱湖區和新吳區出現了兩塊樓面價過萬的地塊,尤其是新吳區,在99輪競價後出現了久違的地王。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圖:同策研究院整理)

當然目前肯定是比不上2017年的牛市。但對比2018年,多個城市的樓面價、溢價率是出現了明顯回升的。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比起長三角,那麼粵港澳大灣區就更熱了。畢竟江蘇自貿區還在討論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已經出臺了。

先來看珠三角的政策。同樣也是多個城市進行了微調。深圳減半二手房增值稅,利率進行下調,廣州放寬引進人才落戶政策的限制,還有東莞、佛山、中山、珠海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放鬆。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圖:同策研究院整理)


比較明顯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後,廣州土拍出現了明顯的回暖。2月28日,廣州拍了三宗商住地塊,除了攬金116億元之外,天河區金融城的溢價率超過45%,而且拿下了許久未有宅地出讓的天河區單價地王。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另外佛山推出的地塊也比較多,3月共計出讓了8宗地塊,其中北滘高村地塊吸引了27家房企競奪,開拍已提前拍就已經衝破最高限價,直接進入競租賃住房的模式,經過80輪的激烈比拼才被金地拿下。

最後我們來對比京津冀。

上海、深圳、廣州在購房政策上都有微調,但唯獨北京,在3月份的時候,國管公積金推出了“認房又認貸”的政策,可以看成是繼續對調控政策打補丁的表態。

而北京的土地市場,在18年年底出現了回暖,到今年2月份,又變得有點冷,除了大興、通州區熱門地塊溢價率比較高,像門頭溝、平谷是貼著底價成交的。2月份還有1宗宅地流拍。

北京市場,開發商處處表現出謹慎拿地的態度。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再看天津,數據顯示,天津土地成交樓面價為6192元/平方米,同比下跌35.61%,平均溢價率為5.64%,“低溢價率”將成為常態。而16年最高點的時候,溢價率是80%以上。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武清更慘。武清區在2018年實現成交的37宗土地,全部以掛牌底價成交,成交溢價率為零。對於流拍的地塊,今年又計劃降價入市。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以上,我們得出了兩個結論:

1、當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土拍回暖,甚至出現地王后,北京的土拍市場還是相對謹慎,環京市場更為慘淡。

2、從政策、利好來說,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已經對樓市政策進行微調,而北京相對嚴格的多,還加碼了調控。

最後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說,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規劃出臺,在傳播音量上,比通州城市副中心、大興機場要多得多。好像一夜之間,通州的輿論熱度就過了。

比如我討論通州、北三縣,在知乎上只有幾個可憐的點贊,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文章,出現了60w+的曝光。

京津冀熱度減少,北京房價相對穩定,也讓一些人出現了“北京樓市不行了”的錯覺。

02

北京人口淨流出,真相到底是什麼

另外還有爭議的點,是北京人口的淨流出——我們經常說人口淨流入城市的房產才有投資價值。

所以有一部分人認為,北京的吸引力在逐步減弱。

在中泰證券出示的《2018年全國人口流動地圖》中,北京人口淨流出排全國第一,天津、河北的淨流入幾乎忽略不計。而廣東、浙江是人口淨流入最多的省份。京津冀比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有點自慚形穢。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該報告還進一步指出,北京流出的人口,並沒有迴歸河北、天津——

天津的人口吸引力從 2014 年就開始明顯走弱。儘管2018年人口雖略有迴流,但淨流入量也不到1萬人,往日光輝已然不在。

而河北省的各城市中,2018 年僅有廊坊(戶籍人口)和秦皇島出現人口淨流入,規模分別為 1.0 和 1.3 萬人,與北京流出的人口規模相比,可謂微乎其微。更不用說,河北其他城市還在面臨人口淨流出的壓力。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然後該報告得出一個結論:從人口層面來看,京津冀城市群的長期增長動力在減弱。

隨著北京人口外流,而其他城市的經濟活力又相對不足,京津冀整體都在面臨人口流失,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或在減弱。

可真相是這樣嗎?如果真的這麼簡單就好了。

我們推演下這些看起來很正確的邏輯——

京津冀樓市是不是比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要冷的多?是

京津冀人口是不是在淨流出?是

北京房價是不是從17年下半年開始就沒大漲過?是

近兩年是不是去粵港澳、長三角投資的更多?是

那麼結論是:

那北京不行了,要投資就去南方。

哈哈哈哈哈哈。這個結論真讓人笑出眼淚。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北京不是北方,北京是中央。

如果不能明白這句話,就說明,你對京津冀根本不瞭解。

前幾天,我去參加了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主辦的“環北京都市圈區域價值論壇”,其中提到了都市圈是怎麼變成城市群的,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如果把城市群內每個城市比作一個“雞蛋”,那麼雞蛋的不同變法(吃法)代表了城市群在不同時期的拓展過程。

最起初,是煮雞蛋。多個城市各自立體增長,互不影響,沒有經濟的聯繫,彼此孤立。然後是攤雞蛋,當城市快速發展的時候,就會出現攤大餅一樣的拓展。這個時候城市之間互相“搶地盤”,無序平攤空間。最後就是炒雞蛋。這是都市圈真正的形成一體化,通過雞蛋混炒,實現產業分紅和重組,多個城市有機聯繫、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這是城市群到都市圈的演化。基本上解釋了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過程。

但是,請注意,京津冀的發展,不是這樣的。

如果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北京和天津、河北城市的關係,更像是北京在炒雞蛋,而天津、河北在煮雞蛋。

也就是說,以前的京津冀是沒有產業互補的,京津冀城市的發展邏輯,是按照城市等級排列,行政權力占主導地位。誰權力大誰就有話語權,誰有話語權誰就有更多資源。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因為北京是全國的中央,而不是北方區域的核心城市,所以北京的資源無比聚集,而周邊城市,因為權力較弱,發展很慢。北京是獨立發展的,和周邊城市的產業聯繫,非常少。

這是京津冀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區別,也是南方朋友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稍後我會繼續做解釋。

京津冀體現在房價上的就是,除了天津區域之外,環京圈層房價的直線落差。距離北京越遠,房價越便宜。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房價的高低不以城市級別排序,而且出現多處房價高地。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假如放任這種情況持續發展,那麼北京會不斷的吸血周邊城市,形成恐怖的單核巨無霸城市,而周邊的城市因為形成了對權力經濟的依賴,會不斷被蠶食,哪裡還會有都市圈,只剩下北京和“環京貧困帶“。

有人說,那為什麼北京不帶著周邊城市一起發展呢?打個比方吧。就好比一個滿級的裝備無比NB的大號,要帶新人小號下副本,說我來帶隊,你們順便漲漲經驗。

小白們會怎麼說:“大哥,我也想啊,可是等級不夠,副本進不去。”

不是不帶著一起玩,而是等級不夠。北京可以和上海玩、和深圳玩,但是河北周邊,實在是帶不動啊。

所以,京津冀如何實現一體化,是一個世紀難題。

而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就是:“疏解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

北京人口淨流出,是政策主導的結果,而並非吸引力的減弱,更不是經濟不好。

03

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北京人口淨流出,並不是說明,北京樓市、北京經濟不行了,而恰恰說明,北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致於要”削弱”一部分。

為什麼呢?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一個城市的房價,是由長期的淨流入人口決定的。那麼決定人口是否淨流入的是什麼?

是產業。

北京的產業到底多牛叉?

雖然我很想反駁看衰北京的人,但我本身是不願意比較北上深產業的。

確實有點不好意思,因為實在是太欺負人了。

看了產業,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北京不是北方,而是中央。北京有全國最多的總部,中字頭企業貢獻了全北京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收入。中國前5大金融機構,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國20%的世界500強企業總部,高盛、安盛、摩根大通,新三板市場,“亞投行”的總部,都在北京。

可能對於一些城市來說,有一兩家互聯網企業就很牛叉了,但百度、網易、新浪等等,這些企業在北京可能都排不上號……

下圖是全球各地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中國企業的排名。前20名北京佔16個。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更直觀的比較……那更顯示出差距了。下圖是2016年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排名,北京是16萬億,香港是6.7萬億,廣東省5.5萬億,上海5萬億……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這個數據確實會刷新很多人的認知。因為這些企業比較低調,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刻意迴避,原因你們懂的。

舉個例子吧,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但是在北京西城區月壇南街,有一家企業的利稅總額等於20個阿里巴巴……具體哪家我就不說了。

另外,北京也真不是隻有國企厲害。

在2018年CB Insights發佈的《全球科技中心報告》( Global Tech Hubs Report)統計,在過去六年中,北京的科技公司總融資額度高達720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大約是位於第四名的上海的三倍多。

2018年186家獨角獸公司總部統計,北京佔到79個,比第二名上海多了37個,而深圳只有15個……如果這數據不叫碾壓,那不知道啥叫碾壓……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好了,繼續說下去,我都有點臉紅了。吹牛從來沒有這麼舒服過。我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北京的產業很牛叉,而且北京的第三產業佔比是最高的。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第三產業的特點是,收入比第一、第二產業高,而且產業聚集性更強,就業機會更多。所以北京的工薪階層收入要比上海、深圳高,而且北京就業機會也比上海、深圳多。(槓精去招聘網站查)

這說明北京的產業結構非常健康,人口淨流出完全不是因為經濟不好。而是說明人口疏解的任務執行到位。

在2016-2035北京城市新總規中明確提出: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城六區人口預計將減少約190萬人,加上未統計在冊的,至少有200萬人口向外疏解


北京向外疏解人口,是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

過去10多年,北京房價上漲了很多。為什麼這兩年開始,北京的房價控制的很好,甚至比起上海、深圳,還要更好?

大方向上當然是“房住不炒“,但我試著從大部分人沒有想到的另一個方面解讀下。

過去北京房價飛漲的原因,一是北京聚集了全國的資源。二是北方經濟發展好的城市並不多,所以熱錢又集中湧向了北京。

北京嚴控房價,其實也是變相扼殺了熱錢投資炒作的機會。包括通州、北三縣以及環京區域,調控的嚴格程度在全國罕見。

在嚴控房價的時期,京津冀要做的是“產業的轉型“和”區域價值的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之間是產業互補的關係,從煮蛋——攤蛋——炒蛋模式一步步發展而來,因為產業帶動了城鎮化,才帶來了更多人口的聚集,最後形成大的都市圈。

這兩個都市群的產業各有特點。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珠三角是中國製造的核心,主要以電子、通信、半導體等電子信息化產業為主。而長三角產業鏈更完備,從重工、輕工、資源型、技術型、傳統、新興等等都包含其中。

好,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北京的一家從事第三產業的創業公司,想要搬遷總部,那麼他會去河北嗎?我想大概率不會的,這家企業可能會選擇深圳、上海。

下圖是京津冀行業佔比收入前10的企業。河北主要是鋼鐵、汽車、房地產,以第二產業為主,天津是港口經濟。河北、天津缺少創業的土壤,京津冀是沒有產業互補的,也不可能依靠市場自由發展成都市圈。

所以這種情況就要做產業的轉型。把北京的一部分產業和人口疏散,轉移到天津、河北。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很多。比如扶持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直接搞起一個新區的路子行不通,那就索性重新創造一個高規格的新城、新區,完成從北京到天津、河北的產業過渡。

這就是北京人口和產業疏解的同時,建立雄安新區、通州城市副中心的邏輯。

北京人口淨流出的過程,也是京津冀一體化,產業實現轉型的過程。疏解人口只是第一步,解決就業問題才是關鍵。

這個時間段,京津冀會有很多實質性的基建工程、產業落地。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放開限購,或者炒地皮,那麼勢必會帶來成本的進一步上升,又會重蹈以前的覆轍。

這就是北京、環京嚴格調控的另外一個原因。

看看,壕無人性的投資金額。


長三角、粵港澳房價都在漲,為什麼只有北京樓市不漲?



京津冀一體化的難題,比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要難解決的多。

比如,表面看起來,2018年天津常住人口淨流入量不到1萬人,但2017年天津人口淨流出5萬人。2018年已經扭轉了人口流出的趨勢。而且,在人才落戶方面,天津做的很剋制,據說天津初衷是2年引入50萬人落戶,但實際上2018年人才落戶是13萬人。

因為很多人是隻掛空戶口,不來天津發展的。所以天津提高了審批的質量。天津的做法和西安形成鮮明的對比。西安零門檻落後之後,是教育、醫療、就業資源的大力承壓。

所以短期的人口淨流入,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同理,我們把北京、京津冀樓市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做對比。

京津冀是價值一點點夯實,甚至因為限購房價價格低於實際價值。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有不限購區域炒概念,房價出現了過快的上漲和透支。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我寧可希望北京房價短期漲的慢一點,價值兌現的再晚一點。

原因大家自己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